漠南都護府的框架已然確立,牧區劃分亦初見雛形。
然而,劉複與程昱等重臣深知,若想徹底改變草原“胡強則南下,胡弱則北遁”的循環,單靠軍事鎮戍和羈縻部落是遠遠不夠的。
必須從根本上改變這片土地的人口結構和經濟基礎,使華夏文化的根基深深紮入這北疆沃土。
行營之內,關於如何“實邊”的討論再次展開。
“陛下,”
新任漠南都護程昱率先奏報,
“草原地廣人稀,若僅有遊牧,則都護府如孤島,難以持久。
欲長治久安,必效仿秦漢舊製,徙民實邊,屯田築城,使胡漢雜處,農耕與畜牧並舉。”
戶部尚書呈上早已擬定的初步方案:
“臣等議定,可三管齊下。
其一,從河北、河東、中原等人稠地狹之州郡,招募貧苦農戶,許以優厚條件:
凡願遷往漠南者,每戶授田百畝或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免三年賦稅,並由官府提供種子、農具,協助建造房舍。此為民募。”
“其二,赦免部分非十惡不赦之輕罪犯囚,允其攜家眷遷往邊地屯墾,以功抵罪,編為‘屯田戶’,受軍方管轄。此為罪徙。”
“其三,鼓勵內地商賈、工匠前往都護府所在新城及重要據點開設作坊、行商貿易,官府予以便利甚至資助。
此為民聚。”
劉複仔細閱看方案,點頭認可:
“甚善。然徙民之事,關乎百姓身家性命,務必周密。
路線規劃、沿途補給、抵達後之安置,均需詳儘。
程昱,你為漠南都護,此事乃你任內首務,當親自主持,務必使移民‘來之能安,安之能富’。”
“臣遵旨!”
程昱鄭重應下,
“首批移民,臣建議先集中於漠南都護府治所定襄新城周邊,以及幾處水草豐美、宜耕宜牧之戰略要地,如計劃修築之‘受降城’、‘朔方新城’等處。
先建點,後連片,穩紮穩打。”
“準!”
劉複拍板,
“即日起,頒布《徙民實邊令》,由戶部、漠南都護府協同辦理!”
詔令一出,帝國龐大的機器再次開動。
內地各州郡張貼告示,官吏下鄉宣講。
對於無地或少地的貧苦農民而言,漠南的百畝授田和三年免稅無疑是巨大的誘惑,儘管背井離鄉、前途未卜,但求生的渴望和對土地的執著,仍讓許多人家咬牙報名。
同時,各地監獄也開始篩選符合條件的囚犯,準備踏上北遷之路。
初夏時節,第一批數萬移民,連同部分罪囚,在官兵的護送下,如同蜿蜒的長龍,開始向北方邊境進發。
他們推著獨輪車,趕著破舊的牛車,扶老攜幼,帶著簡單的家當和官府發放的少量口糧,眼神中既有離鄉的愁緒,也有對新生活的期盼。
路途艱辛,自不必說。
但當他們終於越過長城,踏上這片傳說中“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廣袤土地時,眼前並非儘是詩意,更多的是荒涼與陌生。
漠南都護府治所,定襄新城選址處,還是一片繁忙的工地。
更不用說規劃中的受降城、朔方新城等地,更是隻有規劃圖和簡陋的營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