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武威)作為絲路東端的重鎮,最先感受到了變化。
原本略顯冷清的市集,突然變得熱鬨起來。
先是來自河西本地的胡商,接著是鄯善、於闐的商人,他們帶著玉石、香料、葡萄美酒、駿馬,換走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鐵器。
涼州刺史府按照朝廷旨意,特意劃出區域,設立“互市監”,管理貿易,征收商稅,保護商人安全。
並開始整修從涼州到玉門關、陽關的道路,與東邊來的水泥官道相接。
沉寂了數十年的玉門關,再次聽到了悠揚的駝鈴聲。
雖然規模尚不及漢時,但那複蘇的活力,已讓戍守的將士和過往的商人激動不已。
這意味著,一個更加繁榮、聯係更加緊密的時代即將到來。
水泥官道的修築,其效益遠比人們最初想象的更為深遠。
首先體現於軍事和政令。
原本從開封到涼州的文書傳遞,即使通過驛站快馬,也需要半月以上。
而一旦水泥官道全線貫通,路麵平整,雨雪無阻,這個時間被大大縮短。
軍隊的調動、糧草的轉運效率更是成倍提升,中央政府對邊疆的控製力得到質的飛躍。
商業的繁榮更為顯著。
道路尚未完全修通,沿線的一些重要節點,如洛陽、長安等地,已經受益匪淺。
商隊可以更快、更安全地運輸貨物,運輸損耗降低,成本下降,使得更多商品能夠進入流通領域。
沿途的客棧、酒肆、車馬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帶動了服務業的發展。
工部直屬的“直道監”成為了一個技術擴散的中心。
水泥的製造和使用技術,不僅用於修路,也開始應用於水利設施——如水渠、堤壩等、重要倉庫、甚至部分官署和貴族府邸的建築,引發了建築行業的革新。
劉複在宮中,不斷收到來自各地關於道路進展和商貿複蘇的奏報,龍心甚慰。
他對近臣言道:
“昔人雲,要想富,先修路。
此乃至理名言。
此路一開,猶如為我大宋打通了血脈經絡。
財貨其流,則民富;
信息暢通,則國治;
文化交融,則文明盛。
這水泥鋪就的,不僅是道路,更是我大宋走向極盛的基石!”
他更進一步指示:
“待此主乾道竣工,當逐步推廣至各州郡要道,形成覆蓋全國的快速交通網絡。
屆時,四海之內,皆若比鄰矣!”
一條灰色的水泥大道,如同一條充滿活力的巨龍,正從中原腹地向西北蜿蜒伸展。
它承載的,不僅是南來北往的車馬行人,更是一個新興帝國蓬勃的雄心與無限的可能。
喜歡穿越三國,我竊取宗室身份請大家收藏:()穿越三國,我竊取宗室身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