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大會的塵埃落定,如同給涼州服下了一劑定心丸。
隨著政令暢通,牧區界限厘清,以及那些桀驁難馴的叛亂青壯被編入築路隊押赴西方,涼州境內的秩序以驚人的速度恢複著。
在精銳宋軍的護衛下,由工部“直道監”官員主導、大量羌胡勞役及部分招募民夫組成的築路大軍,如同一條巨大的工蟻隊伍,開始向著玉門關、陽關方向穩步推進。
工地沿線,旌旗招展,號子震天。監工們手持圖紙和丈量工具,指揮若定。
那些昔日揮刀弄槍的羌胡壯丁,此刻在宋軍兵士的監視下,揮汗如雨地揮舞著鍬鎬,開鑿山石,平整路基。
他們或許心中仍有不甘,但在嚴格的管理和“以工代罰”的政策下,也隻能將力氣用在鋪設這條灰白色的“奇跡之路”上。
工程充分利用了這批勞力,專攻那些地勢險峻、施工難度大的路段。
遇山開鑿,遇穀架橋或鋪設堅固路基。
水泥被源源不斷地從後方生產基地運來,與水、沙石混合,倒入支好的模板中,迅速凝固成堅硬平整的路麵。
這條路,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頑強地向著河西走廊的深處延伸。
沿途設立的補給站和護衛哨所,不僅保障了工程順利進行,也如同釘子般,將大宋的統治力牢牢楔入這片土地。
商旅們遠遠望見那灰白色的路麵和巡邏的宋軍騎兵,心中便感到無比的踏實。
道路尚未完全貫通至西域,但其帶來的安全感與便捷性已初步顯現。
最早嗅到商機的,是那些膽大且消息靈通的西域胡商和涼州本地商人。
先是小股的、試探性的商隊,馱著玉石、香料、毛皮等物,小心翼翼地東來。
他們發現,沿途不僅匪患絕跡,而且因為宋軍駐防和道路狀況改善,行程時間大大縮短,損耗降低。
很快,更大規模的商隊開始出現在這條複蘇的通道上。
清脆的駝鈴聲,再次回蕩在河西走廊的天空,與築路工地的號子聲交織在一起,奏響了絲綢之路複興的前奏。
涼州,尤其是武威、張掖等傳統商貿重鎮,最先感受到這股複蘇之風。
市集迅速恢複了往日的熱鬨,甚至比戰前更加繁華。
來自西域的胡商與來自中原的商人在此交易,語言各異,但通過手勢和熟練的通譯,買賣做得熱火朝天。
絲綢、瓷器、茶葉、鐵器與玉石、駿馬、葡萄乾、珍稀藥材等貨物琳琅滿目,堆積如山。
朝廷設立的有關部門官員忙碌地管理市場秩序,征收商稅,處理糾紛。
穩定的環境和官方的保障,讓商人們可以安心地進行大宗交易。
涼州的商業活力,如同被春雨滋潤的野草,迅速煥發出生機。
絲綢之路複通的訊息,以及大宋迅速平定涼州叛亂所展現出的強大國力,在西域諸國間激起了層層漣漪。
於闐、鄯善、車師等靠近涼州的城邦國家最先做出反應。
他們還記得漢朝時的輝煌與秩序,也苦於近期絲路阻斷帶來的貧困與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
如今,一個強大的中原王朝似乎重現,並且一舉掃清了通往東方的障礙。
於是,各國的使節團,帶著國書和豐厚的貢禮,沿著正在修築的水泥路,或走傳統的綠洲南路,絡繹不絕地前往涼州,繼而準備前往大宋都城開封。
在涼州州府,曹操以征西將軍、代表大宋皇帝,接見了這些西域使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