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龐大的隊伍即將開拔之際,除了顏良、劉備、公孫瓚這三支主體商隊,
還有不少零散的、規模較小的商隊和行旅,如同溪流彙入大河般,從城門湧出,
自覺地、或經顏良麾下外圍管事簡單協調後,綴在了大隊人馬的後麵,形成了一條更加綿長的隊伍。
他們深知戈壁的險惡,能依托顏良、劉備、公孫瓚這等聲名在外的強大商隊同行,安全係數將大大增加。
付出的或許隻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敬意”或是默認的依附關係。
這支混合隊伍,總人數逼近兩千,駱駝馱馬超過三千,旌旗招展,人馬嘶鳴,場麵蔚為壯觀,引得無數敦煌百姓和行商駐足圍觀,議論紛紛。
劉備、關羽、張飛、劉璋、張朱與顏良、公孫瓚等首腦人物,皆在隊首進行出發前最後的協調。
“玄德,伯珪,此行西去,前路漫漫,我等正好互相扶持!”
顏良坐在一匹神駿的阿拉伯馬上,意氣風發,聲音洪亮,仿佛不是說給身邊幾人,更是說給整個隊伍聽的,彰顯其主導地位。
“仰仗顏公了。”
劉備拱手,姿態放得很低,在這位絲路巨賈麵前,他深知自己目前的實力還不足以平起平坐。
公孫瓚則更關心實際,他白袍銀槍,目光銳利地掃過前方蒼茫的戈壁,說道:
“過了前麵驛站,便是真正的戈壁荒漠,需得規劃好水源地。
我的人熟悉路徑,可做前鋒探路。”
“有勞公孫掌櫃!”
顏良和劉備同時說道。公孫瓚的武裝護衛力量,是此行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
就在這龐大的隊伍如同沉睡的巨龍開始蘇醒,緩緩蠕動,即將正式開拔之際,一支小小的隊伍也從城門出來,默默地跟在了大隊人馬的末尾,
自覺地停留在那些同樣蹭隊伍的小商隊集群邊緣,保持著一段不近不遠、既不至於掉隊又能避開主隊揚塵的距離。
正是劉協的小商隊。
他們這十來峰駱駝、兩三輛馬車的規模,在這支龐大的混合隊伍裡,顯得毫不起眼。
像他們這樣打算借光的商隊還有不少,大大小小,足有二三十支,鬆散地形成了一個“附屬梯隊”。
這些商隊的首領或主事之人,大多互相之間並不熟悉,但此刻卻因共同的目的——安全穿越戈壁——而產生了某種微妙的聯係。
他們有的聚在一起低聲交談,交換著各自聽來的關於前方路途的消息;
有的則默默檢查著自己的貨物和牲口,臉上帶著對未知旅程的謹慎與期盼。
劉協騎在溫順的母馬上,青布袍子在西域乾燥的風中微微拂動。
他好奇地打量著這支龐大的隊伍,從前方那隱約可見的、氣勢驚人的顏字大旗,
到中間規模也不小的劉、關、張等人的聯合商隊旗幟,再到身邊這些和自己一樣渺小的同行者。
這種感覺很奇特,他不再是那個被困在龍椅上、隻能通過奏章了解世界的皇帝,也不再是那個在開封城中守著包子鋪、聽著顧客談論天下事的東家,
而是真真切切地成為了這廣闊天地、這熙攘人流中的一員。
一個看起來頗為精明的粟特商人,騎著駱駝靠近了些,用帶著濃重口音的中原話友善地對劉協打招呼:
“這位掌櫃,麵生得很,是第一次走這麼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