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章 鍋裡煮的不是米,是心事_我靠九陽神功橫推武當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我靠九陽神功橫推武當 > 第570章 鍋裡煮的不是米,是心事

第570章 鍋裡煮的不是米,是心事(1 / 2)

初雪落下的清晨,炊堂的煙囪率先吐出一縷白氣,像一聲低緩的歎息。

霜色覆在鐵鍋邊緣,灶膛裡的柴火劈啪炸響,新米入水,咕嘟聲漸起,熱霧蒸騰而上,模糊了屋簷下懸掛的舊銅鈴。

張無忌蹲在灶前,袖口卷至肘間,露出布滿裂口與燙痕的手背。

他執長勺緩緩攪動,目光落在粥麵翻湧的氣泡上,仿佛能從中窺見人心的沉浮。

這三年來,炊堂的火從未斷過,可他知道,真正的太平不是米香彌漫,而是人心不再猜疑。

第一碗粥剛盛出,東頭便傳來一聲驚叫。

“布!鍋裡有布!”

眾人循聲望去,說話的是守墓多年的哭牆嫗,她顫巍巍捏著半片泛黃的粗布角,從嘴裡吐出來,指尖發抖。

那布角邊緣參差,像是從某件舊衣上撕下來的,浸在粥裡已微微軟化。

空氣驟然凝滯。

有人倒吸一口冷氣:“是元兵軍旗上的殘片!他們還沒走遠……”

另一人壓低聲音:“我看像笑掌櫃留下的遺書——三十年前他失蹤那天,穿的就是這種粗麻衣。”

孩童嚇得縮進母親懷裡,老人拄杖的手微微發顫。

恐慌如雪水滲入地縫,無聲蔓延。

消息傳到張無忌耳中時,他正往灶底添柴。

聞言並未起身,隻是將柴火輕輕推入,任火焰舔舐木節,爆出一點火星。

片刻後,他站起,拍了拍圍裙上的灰,走到大鍋前。

沒人敢說話。

他取過一隻空碗,親手舀起滿滿一勺稠粥,連同那片布角一同送入口中。

牙齒緩緩碾磨,喉結上下滾動。

眾人屏息,隻聽得火苗躍動之聲。

約莫半盞茶工夫,他吐出糊狀物於碗中,神色平靜如常。

“是粗麻。”他說,“和我在冰火島補褲腿用的一樣。”

四下寂靜。

他轉身走入後廂,在角落翻出一隻陳年木箱,撬開鏽扣,取出一件打滿補丁的舊衫——那是他年輕時逃亡途中穿過的,早已褪色破敗。

他剪下一角,當眾投入沸騰的鍋中。

“你們認得出這是誰的衣服嗎?”他環視眾人,“它現在,不過是一塊煮爛的布。”

無人應答。

蒸汽繼續升騰,裹挾著米香與焦布的氣息,在梁柱間盤旋。

恐懼隨著那一角沉入鍋底的碎布,悄然溶解。

有人低頭看著自己的碗,有人悄悄抹去眼角濕意。

就在此時,周芷若踏雪而來,鬥篷沾滿細碎霜花。

她未入堂內,徑直走向民議堂閣樓,命人調出近月《炊政錄》日誌。

紙頁翻動間,三處記錄引起她的警覺:位於西嶺、北坡、東澗的“歇腳灶”,連續七夜皆有微弱火光,登記為“巡夜取暖”。

可火勢持續整夜,耗柴極少,不似煮飯,倒像是煨藥。

她披衣而出,獨自奔赴最遠的西嶺歇腳灶。

荒徑覆雪,寒風割麵。

抵達時天色將暮,灶台冷寂,灰燼尚存餘溫。

她俯身撥開炭屑,在灶角石縫中摸出一隻小陶罐——僅巴掌大小,內壁殘留黑色膏脂,乾涸如墨。

帶回民議堂,她親自治研化驗,最終確認:以焦米、陳灰、獸骨粉混合熬製,民間喚作“憶膏”。

傳說此物可引死者殘念入夢,令人重見逝者最後一眼。

次日清晨,值守老翁被喚來。

麵對質問,他跪倒在地,聲音哽咽:“我兒子死在運糧路上……我想知道他最後看見了什麼……是不是痛?是不是冷?”

周芷若沉默良久。

她沒有責罰,反而召集十村主廚,當眾演示熬製過程,將配方寫於黑板之上,一字不瞞。

隨後立新規三則:凡製憶膏者,須登記緣由;公示配方;限用一炊之時,不得私藏。

“我們不再禁止思念。”她在公告末尾寫道,“但我們必須看清思念的模樣。”

消息傳出,有人落淚,有人焚香祭拜。

那一夜,西嶺灶台燃起一豆燈火,映照一位老婦捧罐獨坐的身影。

她沒喝,隻是把膏脂塗在唇邊,輕聲呢喃:“娘,我夢見你笑了。”

而在東村,孫三娘聽聞有少年偷藏公糧喂一隻瘸腿野狗,當即帶人上門問責。

少年跪在院中,渾身發抖,卻仍將那隻瘦骨嶙峋的狗死死護在身後。

圍觀村民議論紛紛,有人說該罰三個月勞役,也有人低聲說:“不過一把米,何必趕儘殺絕。”

孫三娘蹲下身,盯著少年通紅的眼睛,聲音不高:“你知不知道,這一把米夠五個孩子喝一頓熱粥?”

少年咬著嘴唇,淚水滾落:“可它……也會冷……也會發抖……和我娘死那天一樣……”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