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後,一人歎道:“公灶工整,私灶……有煙火氣。”另一人點頭:“都熱。”
周芷若目光緩緩掃過眾人:“味道不同,但都熱。問題從來不是誰能做飯,而是我們還願不願坐在一起吃。”
堂中驟然安靜。
她繼而宣布新規:私灶可設,但須公示流程、開放參觀、接受抽檢。
若有違者,眾議除名。
散會時,一位白發老者拉住她的手,眼中含光:“姑娘,你不像以前那些‘主事人’,你像個……鄰居。”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她微笑頷首,未答。
歸途上,風拂麵頰,她忽然想起峨眉後山那口老井——三十年前母親曾說:“執權者若忘了自己也要喝水,那井就會乾。”
今夜,井未乾。人還在。
而在東嶺村口,晨光尚未照進磨坊深處。
廢棄的石磨蒙塵已久,梁上結滿蛛網。
一縷微弱的呼吸聲藏在稻草堆裡——那裡蜷縮著一對流浪母子,衣衫襤褸,孩子臉色青紫,女人緊摟著他,像護著最後一星火種。
沒人知道他們何時來的。也沒人看見。
直到孫三娘挎著竹籃,踏著初雪而來。
她站在磨坊外,靜靜看了片刻,未呼救,未施舍,轉身走向村中高台,敲響銅鑼三聲。
“今日全村做臘八粥,”她揚聲道,嗓音清亮,“缺一味山椒。”孫三娘挎著竹籃,踏雪而來時,天光尚在山脊後蜷縮著不肯露麵。
村口的磨坊早已廢棄多年,木門半塌,簷角垂著冰淩,像一口凍結的鐘。
她本是例行巡查炊衛隊布防路線,腳步卻在稻草堆前頓住——那一團破絮之下,竟藏著兩具呼吸微弱的身體。
母子倆衣不蔽體,孩子臉色青紫,嘴唇泛白,女人雙臂死死環抱著他,仿佛稍一鬆手,魂魄便會隨寒風散去。
孫三娘蹲下身,指尖探了探孩子的鼻息,極輕,卻未斷。
她沒有驚動他們,也沒有喚人來抬,更未掏出懷中僅剩的乾糧施舍。
她隻是靜靜看了片刻,然後轉身離去,腳步穩得如同壓著鼓點。
不多時,村中高台上傳來銅鑼三聲,清越而肅然,劃破晨霧。
“今日全村做臘八粥!”她的聲音不高,卻字字入耳,“缺一味山椒。誰找到,獎三天口糧。”
人群先是靜了一瞬,隨即嗡然議論起來。
“這節骨眼上還搞這套?”有人嘀咕,“往年都是統一分配,怎的今年還要‘尋寶’?”可也有人低頭思索:山椒生長偏僻,需翻過北坡背陰溝,雪深路滑,尋常人不願去。
但三天口糧……夠一家熬一周。
沒人注意到,那磨坊殘窗後,一雙怯生生的眼睛正透過縫隙盯著外麵的世界。
半個時辰後,一個瘦小的身影從雪幕中跌撞而出,懷裡緊緊護著一個小布包。
男孩渾身濕透,眉毛結霜,手指凍得通紅開裂,可那包乾椒卻被裹得嚴嚴實實,未沾半點雪水。
他撲到高台前,氣喘如風箱,嗓音嘶啞:“我……我找到了……”
孫三娘接過布包,當眾打開——幾根暗紅的乾椒蜷曲如鉤,確是久藏之物。
她點頭,命人記下名字,當場兌付三日口糧,並宣布:“母子暫居東廂,明日起在‘新婦學堂’幫工,薪米照發。”
人群起初不解,繼而沉默。
有人想笑,卻又笑不出。
那一夜,女人跪在學堂柴房門口,淚流滿麵地向孫三娘道謝,聲音哽咽不成句。
孫三娘擺手製止,隻淡淡一句:“彆謝我。”
她望著窗外漸濃的夜色,語氣平靜如水:“是你兒子用自己的腳,走出了第一頓飯。”
與此同時,炊堂深處,阿牛仍伏案於舊檔堆中。
燭火搖曳,映著他額上細密的汗珠。
他翻出一本泛黃冊子,封皮幾近脫落,上書《腳印簿》三字,墨跡斑駁。
翻開內頁,竟是三十年前第一批跑單者的出發記錄:某月某日,何人出村,經哪條隱道,送何種食信,歸期未明……
他看得眼眶發熱。
這些人裡,有的再沒回來,屍骨埋在野狗啃過的山溝;有的名字被紅筆圈起,旁邊隻注二字:“焚鍋”——那是寧死不交火種的誓約。
他默默吹亮蠟燭,取來新紙,一筆一劃謄抄。
每抄一行,就像踩過一段被遺忘的山路。
一夜未眠,東方微白時,終成一冊,題名《來路》。
他合上冊子,走出門。
晨風拂麵,炊煙四起,孩子們奔跑在巷口,歡叫著:“開飯啦——”
阿牛站在院中,深深吸了一口氣。
那一刻,他仿佛第一次聞到這人間煙火——不是戰場上的焦糊,不是密令裡的血腥,而是活著的味道。
鏡頭緩緩拉遠,昔日金碧輝煌的光明頂,如今隻剩連綿屋舍間升起的嫋嫋青煙,與初升朝陽交融,不分彼此。
喜歡我靠九陽神功橫推武當請大家收藏:()我靠九陽神功橫推武當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