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大比武當日,天色湛藍,陽光燦爛。
大操場上一派節日景象。
主席台披紅掛彩,高音喇叭裡循環播放著激昂的《運動員進行曲》和《打靶歸來》。
各單位的方隊穿著整齊的軍裝或工作服,喊著響亮的口號,
邁著整齊的步伐依次入場,塵土在陽光下飛揚,氣氛熱烈得讓人心潮澎湃。
師長等領導簡短有力的講話後,比賽正式開始。
一時間,操場上哨聲、呐喊聲、器械碰撞聲、裁判的口令聲此起彼伏,彙成一股巨大的聲浪。
無線電通訊比賽區,滴滴答答的電鍵聲密集如雨;
汽車駕駛與維修區,戰士們蒙著眼睛拆卸組裝零件,動作快得讓人眼花繚亂;
戰場救護區,模擬傷員的“血跡”和繃帶格外醒目;
就連炊事班比賽區,也飄出了誘人的飯菜香和“噔噔噔”急促而有節奏的切菜聲。
沈棠作為研究院代表隊的領隊之一,
忙碌地穿梭於各個比賽點之間,
協調人員,處理突發情況。
她穿著合身的藍色工裝,頭發利落地挽在腦後,顯得乾練而沉著。
在人群中,她不時能看到周曉芸的身影。
周曉芸參加了報務和戰場救護兩項比賽。
報務比賽中,她戴著耳機,
手指在電鍵上快速起落,神情專注,雖然速度不是最快,但準確率很高,最終得了個三等獎。
領獎時,她臉上泛著紅暈,笑容靦腆而真實,
接過獎狀時還不好意思地鞠了一躬,贏得了不少掌聲。
在戰場救護比賽中,她和搭檔配合默契,搬運“傷員”穩健迅速,
包紮動作也乾淨利落,表現可圈可點。
一切看起來都那麼正常,
周曉芸完全融入了這場集體的盛會中,
像一個積極上進、為集體榮譽努力的普通青年。
就連暗中觀察她的保衛處乾事,也幾乎要懷疑之前的判斷是否過於敏感。
中午休息時分,操場邊臨時搭建的休息棚裡,
人們三五成群地吃著後勤處統一配送的包子、喝著綠豆湯,議論著上午的比賽。
按照預定計劃,沈棠“恰好”和劉所長站在離後勤處休息區不遠的一棵大槐樹下,討論著“工作”。
劉所長眉頭微蹙,聲音不大,
但足以讓附近休息的人隱約聽到:“…老李剛又來電話催問進度,上麵很關心‘渦扇葉片’耐溫層那個陶瓷複合塗層的突破情況…唉,頭疼啊,關鍵參數穩定性還是不行,模擬實驗數據波動太大,臨界溫度閾值總是控製不好…”
沈棠配合地歎了口氣,
麵露難色:“是啊,工藝窗口太窄了,對原材料純度和燒結溫度要求近乎苛刻,反複驗證,壓力確實大…”
兩人低聲交談了幾句,
便搖搖頭,一副“任重道遠”的表情分開了。
這個看似尋常的“領導催進度、科研遇瓶頸”的場景,
在有心人聽來,卻包含了“渦扇葉片”、“陶瓷複合塗層”、“臨界溫度閾值”這幾個極具誘惑力的關鍵詞。
沈棠用眼角的餘光敏銳地注意到,
不遠處正和幾個女工說笑、啃著包子的周曉芸,
雖然臉上笑容依舊,但咀嚼的動作似乎慢了一拍,
端著搪瓷缸的手也不易察覺地頓了一下,
眼神飛快地朝她和劉所長的方向瞟了一眼,
雖然迅速移開,但那瞬間的專注和銳利,沒有逃過沈棠的眼睛。
下午的比賽繼續進行,喧囂依舊。
周曉芸的表現依舊正常,甚至為後勤處贏得了一個集體項目的名次而歡呼雀躍。
然而,調查組的監控網絡已經悄然收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