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國十萬鐵騎南下的消息,如同凜冬寒風,一夜之間刮遍了汴京城的每一個角落。
皇宮大內,崇政殿中。
劉娥端坐珠簾之後,麵色沉靜,但微微收緊的指尖,還是泄露了她內心的波瀾。
殿下,文武百官分立兩側。
往日裡或激昂或沉穩的臣子們,此刻大多麵色惶惶,交頭接耳,殿內彌漫著一股壓抑不住的恐慌。
“太後!遼人鐵騎已過拒馬河,兵鋒直指瀛洲,邊關八百裡加急軍報,一日三至啊!”
一位老臣手持笏板,聲音發顫:“此番遼主耶律隆緒禦駕親征,其勢洶洶,遠非往日小打小鬨可比,這......這該如何是好?”
原本因鏟除權臣丁謂、氣象一新而稍顯振奮的朝堂,此時已被一層濃厚的陰雲籠罩。
恐慌的情緒在文武百官之間無聲地蔓延。
即便是前幾日還力主強硬、慷慨激昂的主戰派大臣,如張知白、範仲淹等人,此刻麵對這實實在在的戰爭威脅,心中也難免七上八下,憂心忡忡。
“大遼竟真儘起全國精銳,召集了十萬鐵騎......這......這如何抵擋?”
“怎會如此之快?以往遼人南侵,總要準備數月,如今距蕭撻凜被逐才過去多久?”
“邊境守軍能支撐多久?若被突破,遼兵長驅直入,直逼黃河,汴京危矣!”
“唉,當初若是稍作讓步,或許不至於此......”
“遼人勢大,我朝承平日久,武備鬆弛,這......這豈是以卵擊石?”
一時間,主和派官員更是麵如土色,紛紛出列。
“太後,陛下,遼人勢大,不可力敵啊!如今大軍壓境,當務之急是遣使求和,哪怕多付些歲幣,也好過社稷傾覆,生靈塗炭啊!”
“是啊太後,請以江山社稷為重,以百萬黎民性命為重,速派使者,前往遼營請和吧!”
儘管無人敢公開指責垂簾聽政的太後,但整個朝堂上氣氛詭異,不少人竊竊私語。
龍椅上的小皇帝趙禎雖然努力維持鎮定,但從那蒼白的麵色不難看出,他內心的恐懼。
他年紀雖小,卻也知道十萬鐵騎是什麼概念。
如今的大宋,拿什麼抵擋?
聽見百官的諫言,劉娥眉頭緊皺。
她料到遼國會有所反應,甚至做好了邊境摩擦加劇的準備,但卻萬萬沒想到,耶律隆緒的反應如此激烈、如此迅速!
十萬鐵騎傾巢而出!
這分明是打定了主意,要一舉壓垮看似強硬、實則內部尚未完全穩固的大宋!
她暗中推動的軍工革新才剛剛起步,新式裝備遠未列裝部隊,將領的調整也需時日。
可以說,大宋的戰爭準備還遠遠不足。
想了想,她還是將此刻的處境分享到了聊天群中,想看看諸位皇後們有什麼建議。
【簾卷天青】:“全體成員諸位姐妹,遼騎十萬已南下,朝中人心惶惶,皆有怨我當日強硬之意。”
消息一出,正在關注群裡的皇後們紛紛發聲。
【嫣然燼玉】:“十萬鐵騎……這……劉姐姐,邊境情況到底如何了?汴京會不會有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