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些民生難題,波昶沉思片刻,決定召集重臣商議。
他吩咐侍從:“速請外祖父、徐庶尚書等人明日來政務府議事。”
第二日清晨,波昶在許褚護衛下抵達政務府。許褚身材魁梧,目光如炬,寸步不離地護衛在波昶身側。波昶雖年少,但舉止從容,已顯王者風範。他坐在主位上,將各地反映的難事一一說與眾人聽,希望得到解決之法。
陶讓首先發言:“稟太子,關於野獸傷人之事,老臣以為可令各郡組織獵戶,由縣衙提供兵器弩箭,定期圍獵,所獵之物如同地稅一般繳三成給官府,其餘分與獵戶。同時鼓勵百姓結伴而行,避免單獨進入深山。”
陶讓提出解決野獸傷人之法後。
商部尚書糜竺出列提議道:“稟太子,至於材薪短缺,臣以前行商到各地,發現有百姓用石炭燒水做飯,冬日取暖,以為可推廣石炭使用。”
“石炭經久耐燒,乃是好燃料,冶鐵也少不了它,可加大開采,通過漕運送至各地以供百姓使用。不過燒石炭得需小心炭毒,得在通風之地使用。同時鼓勵百姓種植速生林木,以備日後之需。”
波昶認真聽取各位大臣的建議,不時點頭。議事持續了一個上午,最終製定了解決百姓民生多條措施。
會後,波昶讓政務府書吏起草詔令,準備發往各地執行。
望著窗外漸落的夕陽,波昶心中湧起一股責任感。
他知道,父王在前線征戰,自己留守後方監國,保障民生安定同樣重要。
隻有治下之地安定,前線將士才能無後顧之憂,明國才能日益強大。“許將軍,”波昶轉頭對身後的許褚說道,“傳令下去,明日吾要巡視宛陵周邊縣鄉,親自察看百姓生活狀況。”
許褚躬身領命:“喏!末將這便去安排。”波昶站在窗前,遠眺西方,心中默念:“父王,請放心征戰,孩兒定當守好這份基業。”
波彥領著剩餘兵馬朝著金城允吾而去時。
劉辟在趙雲、太史慈、諸葛瑾等人協助下,經過多次大戰,終於平定了牂牁郡蠻亂。
這一場戰事,用時長久,大小十餘戰,明軍步步為營,先破蠻兵主力於且蘭城下,再分兵清剿各處山寨。
最關鍵的夜郎穀一戰,太史慈親率精兵攀懸崖、繞後路,直搗蠻兵大營,生擒三大酋長,這才徹底打垮了蠻人的抵抗意誌。
戰後,蠻人各部紛紛請降。這一日,且蘭城外,多位位蠻人首領袒露上身,背負荊條,跪在道旁請罪。
劉辟親自上前,一一扶起,溫言撫慰。看著明軍整齊的軍容、精良的鎧甲,再想到先前交戰時的慘狀,這些蠻人首領無不心服口服,當場表示願率部歸降,永世臣服。
劉辟依統帥府之令,將降兵中精壯者編入軍中,共得蠻兵八千餘人。又劃出牂牁郡內肥沃之地分與蠻人,將其編戶造冊,安頓家小。
最讓蠻人感動的是,明軍不僅不歧視他們,反而在營中開設學堂,教他們讀書寫字、學習禮儀。
這些蠻兵個個感激涕零。有個叫阿郎的年輕蠻兵,在軍中第一次吃到白米飯時,竟捧著飯碗哭了:“在山裡跟著頭領時,一年到頭也吃不上幾頓飽飯。頭領家的糧倉堆得滿滿的,我們餓得隻能啃樹皮。如今漢人將軍不但給我們地種,還教我們識字,這樣的恩情,我們怎能不報答?”
一席話說得周圍的蠻兵紛紛點頭。從此,他們對原先的首領再不留戀,一心隻想著做大明子民。
這樣的結果,正是統帥府、政務府所要的。武力降服之後,再施以仁政,加以分化,讓蠻人漸染華風。不出十年,牂牁郡必將如中原一般,不再是蠻荒之地,而是禮儀之鄉。
為更好地治理牂牁,諸葛瑾特意拜訪了太守賀齊。在太守府中,諸葛瑾侃侃而談:“賀太守,在下有三策獻上。”
“其一,可用錢糧招募蠻人修路。這既符合明王常說的要想富先修路,又能讓蠻人自食其力。政務府的錢糧也不是大風刮來的,若一味施舍,反倒會把他們養刁了。讓他們通過勞作換取錢糧,既養活家人,又能磨去野性,可謂一舉兩得。”
賀齊聽得連連點頭:“子瑜高見!那第二策是何?”
“其二,”諸葛瑾繼續說道,“可在蠻人中選拔聰慧好學的年輕人擔任小吏,讓他們協助政務府管理各部族,教導蠻人修建房屋、開墾田地。若有特彆優異的,還可提拔重用,甚至調入中原為官。”
賀齊撫掌笑道:“妙啊!讓蠻人管理蠻人,既省力又見效快。那第三策想必更加高明?”
諸葛瑾微微一笑:“第三策其實最簡單——通婚。可鼓勵軍中未婚將士娶蠻女為妻,如此既安將士之心,又可使蠻漢血脈相融。天長日久,何愁蠻漢之分?”
“好!好!好!”賀齊連說三個好字,“子瑜這三策,可謂治本之方。吾這就下令施行。”
次日,賀齊在太守府中設宴,請來眾將議事。酒過三巡,賀齊舉杯笑道:“多謝諸位鼎力相助,牂牁蠻亂漸平,吾等可向宛陵送去捷報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說罷,他看向一旁的主帥劉辟,問道:“將軍,下步該往何處用兵?”
劉辟起身走向屋內掛著的輿圖,眾人緊跟隨後。這張輿圖是新近繪製的,比原先的詳細了許多,上麵標注著剛剛歸附的各個蠻寨。
劉辟指著牂牁郡道:“這段時間,統帥府動用數萬大軍平定牂牁,耗費錢糧無數。然牂牁地廣人稀、貧困,繳獲的錢糧還不夠大軍所需,可謂是賠本賺吆喝。但為國家大略,不得不這般做。”
他的手指向西移動,停在益州郡的位置:“這次降服的蠻人部族中,有七八家原是益州郡之人,他們對那裡的地形、道路了如指掌。吾欲讓他們帶路,進取益州郡。”
太史慈、趙雲等將領都屏息凝神,等待下文。
“不過,”劉辟話鋒一轉,“這次不可再調動數萬兵馬。南中這幾郡山高林密,糧草轉運極其困難。若是兵馬太多,一旦糧道被斷,便有全軍覆沒之危。吾讀過漢吏,大漢多少次征討南中,都是敗在糧草不濟上。”
他環視眾將,繼續說道:“吾打算此次隻派遣三千精銳,再征召三千有家小的蠻兵,有家小在牂牁,他們必會用心作戰,不敢有反意。合計六千人,由太史將軍率領,攻取益州郡。”
太史慈聽到由自己領軍,高興不已,立即抱拳道:“請主帥放心,末將定拿下益州郡!”
站在太史慈身旁的趙雲也欲請戰,劉辟卻先開口道:“子龍不必著急,大王的調令來了。”說著從袖中取出一封文書,“關中已定,大王已向涼州用兵。李傕等西涼將領歸順後,統帥府多得數萬匹戰馬。大王欲調子龍前往長安訓練新騎,以備北上並州之需。”
喜歡三國:每天十個人,我慢慢無敵請大家收藏:()三國:每天十個人,我慢慢無敵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