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彥越看越是欣喜,自己當年將步騭從一眾資曆更老的官員中提拔起來,委以修律重任,這一步棋,真是走對了。
他合上律書,抬頭看向階下因多年勞心勞力而鬢角早生華發的步騭,朗聲笑道,笑聲中充滿了快慰與肯定:
“步卿做事,果然從未讓孤失望!心思縝密,慮事周詳,刑部上下,功不可沒!此部《明律》,體大思精,經緯萬端,實乃明國治國之基石,立朝之根本!自此,明國上下,自公卿百官至黎民黔首,皆有明確之準則規範,國家運轉,社會秩序,皆有法度可循。此律之成,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他隨即做出具體部署:“待四府核驗完成,若無重大原則需增減或修改之處,政務府需立即協調印刷坊、造紙坊、民部提供經費,全力保障《明律》的刊印事宜。務求紙張精良,印刷清晰,裝幀牢固,以最快的速度,足量印製,發往各縣各城,不得有誤!”
接著,他目光轉向禮部尚書嚴畯,語氣鄭重:“嚴公,律法之普及,教育為本。孤意已決,自此以後,各地官學、私塾、書院,乃至軍中學堂、軍校,均需將《明律》列為必修之課業,與各類經典並重。”
“所需教材,由禮部會同刑部、學院,根據核驗後的定本,儘快編纂適用於不同層級學子的版本,或為簡明讀本,或為詳注解析。師資方麵,可由刑部選派明法吏,或由禮部培訓現有傅士,務必確保講授之準確性。”
“尤其要明確,今後凡明國學子,若欲通過考核、征辟等途徑出仕為官,必須通曉《明律》,將其作為學業考核之重要部分。若為官而不熟悉國家律法,如何能明斷是非,公正理政?此事關乎吏治根本,就交由禮部全權督辦,一應細節,嚴公需親自把關。”
安排完律法教育與普及的大政方針後,波彥自然地將話題引向了禮部的本職工作:“嚴公。如今各地官學、以及作為高等學府標杆的宛陵學院,具體情形如何?可有難處?”
嚴畯早已準備充分,聞詢即刻出列,躬身答道:“謹遵王命。回稟大王,托大王洪福,政務府、民部、工部鼎力支持,如今除新辟、百廢待興的涼州外,其餘各郡之官學,均已按照定額,招滿生員,師資、學舍、廩餼皆已到位,教學井然有序。”
“為做到大王教化四方,懷柔遠人之策,臣已遣德高望重、精通經義的孔文舉為涼州學正,持節赴涼州,全權負責籌建涼州官學之事宜。其核心要旨,便是以《詩》、《書》、《禮》、《易》、《春秋》等儒家經典,教化歸附的羌、氐等胡人子弟,使其明曉仁義禮智信之要義,濡染華夏衣冠禮儀之文明,內心真正向慕王化,認同明國。”
“待這些學子學成之後,返回各自部族,便可成為種子,引導其族人逐漸摒棄舊俗,真心歸順,永為明國西北之屏藩,此乃長治久安之策也。”
波彥聽到嚴畯對涼州官學的規劃,與自己以夷變夏,文化融合的深層戰略不謀而合,不由得拊掌讚歎,臉上洋溢著滿意的笑容:
“嚴公此策,高瞻遠矚,深得孤心!涼州羌胡,若能習華夏之經典,明華夏之禮儀,則血脈雖異,文化漸同,假以時日,必能同心同德。所需一切錢糧、物資、書籍,禮部可擬定預算,直接向涼州刺史府支取,孤會特諭涼州,務必優先保障,足額供給,不得有任何拖延克扣!”
受到大王肯定,嚴畯精神更為振奮,繼續稟報其他教育進展:“至於各郡官學之生員來源,臣謹遵大王唯才是舉,不拘一格之諭令,如今已呈多元之勢。”
“學宮之中,既有世家豪族之子弟,亦有尋常耕讀百姓人家之兒郎,不僅有工匠、商賈之子踴躍入學,各級官吏、將領亦多送子弟入官學受教。”
“更可喜者,不少開明士紳、乃至一些有功將士之家,亦將女兒送來求學,雖人數尚少,然已開風氣之先,女子亦能知書達理,潤澤門風,此實乃大王教化之功也。”
他略作停頓,接著彙報高等專門學院的情況:“至於宛陵的政學院、工學院、醫學院三所高等學府,除軍校外,第二次招生已於完成。依大王定策,每院各招一千五百人,報名者踴躍,遴選極為嚴格,所取皆為一時之俊秀。”
“其中,有數百名出身寒微、然天資聰穎、誌向遠大的學子,家境貧寒,無力承擔學資。三院依大王此前定下的章程,對其進行考核後,分彆給予了免除學費、提供廩食、乃至發放筆墨紙硯補貼等不同等級的資助,或是提供貸款,確保其不致因貧輟學,使明國不致遺落任何一顆明珠。”
“如今,政、工、醫三院,因學子所繳學費及學院下屬工坊、醫館之營收,已能基本覆蓋日常運轉開銷,無需政務府再額外撥付錢糧,已初步實現以學養學。”
“此前,從烈屬營中選拔、於各學院優先培養的優異結業者,如今已學有所成,陸續走向政務、工坊、醫館等各行各業,勤勉任事,頗受好評,既告慰了忠烈,亦為國家增添了實乾之才。”
“哈哈哈!”波彥聽到此處,不禁開懷大笑,聲震殿宇,“好!太好了!人才者,國之棟梁也!人才不斷湧現,如江河之水源源不絕,明國方能保持勃勃生機,日益強盛,方能應對未來之萬般挑戰!這些年來,禮部上下,幸苦嚴公了!為明國培育、選拔、輸送了如此眾多的優異之才,此功甚偉,孤銘記於心!”
讚賞之餘,波彥並未滿足於現狀,他目光炯炯,看向坐在嚴畯身側稍後位置的禮部左侍郎士燮。士燮年高德劭,學問淵博,在南土乃至中原士林中皆享有崇高聲望,波彥不讓其告老還鄉,再次征召入朝,正是看重其教化之能。
“然,育才大業,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可有一日之懈怠。”波彥語氣轉為凝重,對士燮說道,“士公,孤有一項重任相托。孤打算在故都長安,再建政、工、醫三所學院,初定每院首批招收五百學子,旨在培育雍、涼及三輔之地的人才,造福西陲,使王化更深植於西北。長安乃龍興之地,文化底蘊深厚,於此地興學,意義非凡。”
“籌建之事,千頭萬緒,包括選址規劃、學舍營造、傅士聘請、講師遴選、生員招考等等,孤想請士公以禮部左侍郎之尊,親赴長安,總攬全局,一應事務,皆由士公權宜定奪,遇有難處,可直奏於孤!”
喜歡三國:每天十個人,我慢慢無敵請大家收藏:()三國:每天十個人,我慢慢無敵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