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議之後,整個明國的權力中樞如同上緊了發條的巨鐘,各部各司都陷入了緊張的忙碌之中。
一道道政令從政務府、統帥府發出,如同涓涓細流,彙入明國龐大的疆域,驅動著這個新興的王國向著既定的方向運轉。
與這繁忙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明王波彥反而暫時閒適了下來。大政方針已定,具體執行自有臣屬負責,他這個掌舵人,此刻更需要的是沉靜與思考。
趁著這段空隙,他隨父親波才,帶著全家老小,再次前往祖地祭祀祖先。
祖地裡鬆柏蒼翠,經過修繕,早已不是當年潁川陽翟那個小小地方家族的墳塋氣象,而是透著一股王族的肅穆與威嚴。高大的石馬石翁仲矗立神道兩旁,無聲地昭示著墓主後人如今的顯赫。
在眾多墳塋中,波彥波才父子在一座規製不低的墓前停下,神情肅穆。這是他四叔波壯的安息之所。當年波氏黃巾起勢,四叔波信亦是出力甚多,可惜在事業未成之時便英年早逝,未能親眼見到波氏今日的輝煌。
波才親手將三杯清澈的酒液灑在墓前的青石板上,酒水滲入石縫,仿佛也帶去了生者的訊息。他望著墓碑,語氣中充滿了感慨與追憶:
“四弟,為兄來看你了。若在天有靈,當能看到,吾波氏一門,已非昔日潁川陽翟之小族。在這群雄逐鹿的亂世,士英硬是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下,開基建製,成了這睥睨天下的王族。爾可以安心了。待一統天下定會告知與爾。”
一陣微風拂過,鬆濤陣陣,似是地下的魂靈做出了回應。
波才轉過身,目光落在身旁肅然而立的兒子身上,語氣轉為凝重:“士英,爾四叔走得早,臨終前將府上之事托付於汝。長兄如父,如今既為一家之主,更貴為一國之君,說說看,爾是如何安排四弟的後人,爾那幾位堂弟堂妹?”
波彥顯然對此事早有周全考慮:“父親,吾怎敢忘四叔臨終所托。已安排四叔長子承襲其父所封之爵位,以繼香火。次子經吏部考核,才具堪為百裡之才,已赴徐州下邳擔任縣令,曆練政事,日後按明國考績之法,循序升遷,前程當不致太差。”
“三子誌在軍旅,如今在統帥府擔任參軍佐吏,跟智謀之士及諸位大將學習軍務韜略,待其學有所成,通過統帥府考核,亦非不可重用之才。至於幾位堂妹,已讓貞兒悉心留意,必為她們尋訪門當戶對、品行端良的佳婿,風風光光出嫁,絕不使四叔血脈受半分委屈。”
波才聽到兒子的安排,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神色,緩緩點頭:“好,好!承襲爵位穩住根本,外放曆練以觀後效,軍中學習以培潛力,婚配良緣以安內宅。如此安排,既全了骨肉親情,又符合朝廷法度,可謂麵麵俱到。爾四叔泉下有知,想必也會欣慰無比,笑吾方才之擔憂實屬多餘了。”
父子二人正說話間,一陣急促而穩健的腳步聲由遠及近。隻見波彥身邊親衛隊率周慶快步走來,在數步外停下,抱拳躬身,聲音洪亮地稟報:“回稟大王,太史令張魯在王府求見,言有緊急要事,需當麵稟告大王。”
波彥聞言,眉頭微動。張魯自漢中調到陽翟擔任太史令以來,一向沉穩,若非真有大事,絕不會如此急切求見。他當即對波才道:“父親,看來今日祭祀隻能到此了。國事為重,兒需即刻回府。”
波才擺手道:“正事要緊,速去。”
波彥隨即對周慶道:“回府,看看張太史有何急事。”
回王府的路上,波彥心中不免思慮張魯的來意。
將張魯從漢中調入中樞擔任主管天文曆法的太史令,其中自有深意。
漢中五鬥米教勢力盤根錯節,張魯在時,尚能以其威望統禦,使其不為大患。但張魯久在漢中,其教其民,恐隻知有天師,不知有朝廷。
新任漢中太守滿寵能力卓絕,但手段剛猛,到任後便敏銳地察覺到五鬥米教尾大不掉之勢,曾數次密信來報,言及教中信徒眾多,百姓仍習慣性向教中祭酒捐獻大量錢糧之物,幾成國中之國。
滿寵在漢中果斷下令,除官府賦稅外,任何人、幫教不得以任何名義向百姓索取、收取錢糧,違者以謀反論處。同時請駐漢中的李傕部派兵震懾,才迅速遏製了這股風氣,並強令退還已收取的財物。
其間自然有教中頑固之人企圖煽動信眾鬨事,卻被滿寵以雷霆手段平定,抓捕首惡多人,迅速穩定了局勢。
好在張魯是個明白人,深知波彥將其調離,既是對他獻土歸順之功的保全,也是防止五鬥米教坐大、最終難以收拾的預防之舉。
他深明大義,接到調令後,並未留戀漢中權位,也不再理會五鬥米教教務,坦然攜家眷來到陽翟,安心做他的太史令。到任後,這段時間他倒也儘心職守,觀測天象,修訂曆法,從未有過怨言。
前幾日大朝議,波彥提出要為開國功臣立傳,鑄鼎銘文,以彰其功,流芳青史。此事在朝野引起巨大反響,誰不想在青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張魯退朝後,回到清冷的太史署,心中亦是難以平靜。
他自忖功勞,唯有獻上漢中之地,相較於那些從龍甚早、戰功赫赫或因治理地方而政績斐然的文武大臣,自己這點功勞,在未來的《明書·功臣列傳》中,恐怕隻能占據寥寥數行,甚至可能隻是附於他人傳末的寥寥數語。
他不甘心如此。既然政事、軍事非己所長,何不從自己擅長的入手?天文、曆法、星象、災異,正是太史令職責所在。若能在此有所建樹,預警災難,造福於民,豈不是大功一件?屆時,史筆如鐵,也會多垂青自己幾分。
想到這裡,張魯精神大振,立刻召集太史署內所有精通此道的屬官,下令調閱近些年來明國疆域內所有的星象記錄、天氣變化、各地上報的災害簿冊,以及漢朝太史署留下的相關典籍。
一連數日,太史署內燈火通明,張魯與屬官們埋首於浩如煙海的卷宗之中,比對、推演、爭論。
皇天不負有心人,經過反複的驗算和推敲,他們還真從紛繁的記錄與觀測中,發現了一些令人不安的規律與征兆。
張魯心中既驚且喜,驚的是其推斷結果關乎國計民生,喜的是這確實是一個難得的立功機會。他再次召集核心屬官,確認了推斷的可靠程度,這才下定決心,急忙前來求見波彥。
喜歡三國:每天十個人,我慢慢無敵請大家收藏:()三國:每天十個人,我慢慢無敵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