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接著說道:“在徐州,劉備故技重施,同樣廣交豪傑,屢次三番以複興漢室為名,甚至試圖拉攏當時在前去救援徐州的張遼將軍,其野心昭然若揭。”
“後來得知陶公有意讓出徐州,更是遊走四方,企圖接掌徐州,若非大王神兵天降,及時領軍進入郯城,恐怕就已讓他得逞。此後他駐軍小沛,轉戰泰山,無時無刻不在整頓軍備,尋找擴張勢力的機會。”
“賈尚書正是早已看透劉備其人的誌向與危險,才定下計策,將其引出兗州,驅往漢中,最終又被大吾軍逼入巴蜀。沒想到,他這麼快就再次顯露梟雄本色,反噬其主劉璋。”
“如今他雖占據廣漢一郡,有關羽、張飛這等萬人敵的結義兄弟輔佐,麾下還有萬餘曆經戰火的精銳,但與坐擁巴蜀大部、擁有地利人和的劉璋相比,這場內戰究竟會持續多久,尚未可知。但無論如何,經此一亂,巴蜀已元氣大傷,短期內絕無餘力出川與。”
“待大王平定北方,整合統治之地後,巴蜀二劉除了納土歸降,將再無第二條路可走。那劉備想必也是看清了這最終結局,不甘心坐以待斃,才不惜背負背信棄義之名,悍然發動叛亂,做這最後一搏。”
“因此,”郭嘉總結道,並提出了一個關鍵的具體行動,“吾等完全可以利用二劉之間的矛盾,以及劉璋麾下將領對劉備背叛行為的憤慨,進行勸降拉攏。比如,葭萌關守將張任,此人是劉璋麾下頭號大將,忠心耿耿,且能力不俗。”
“他必對劉備的背叛極為不齒。吾等可以派能言善辯之士,秘密前往葭萌關,麵見張任,陳說利害。”
“與張任述說劉備之虛偽與狠毒,指出若成都最終被劉備攻破,以劉備之行徑,必定會挾持巴蜀文武的家眷作為人質,逼他們投降。”
“屆時,他們巴蜀文武,將陷入忠孝兩難之絕境:投降劉備,則背負不忠之罵名,不降,則家眷危矣,背負不孝不義之罪名。”
“另則吾明國開出優厚條件,若張任願意棄暗投明,獻上葭萌關、劍閣這兩處入川咽喉要地,明國便可承諾,立即出兵乾預,協助劉璋擊敗劉備,確保成都不失,並可善待劉璋及其家眷,保全其富貴。”
“這般不僅可保全其忠孝之名,將來仍可在明國軍中任職,繼續領兵,為國效力。如此,既解其眼前之困,又予其未來之望,成功的可能很大。”
郭嘉最後補充了一個重要的人選,讓此計更具可行:“大王,臣還聽聞一個消息,這張任與趙雲、張繡二位將軍,乃是同門師兄弟,他們都曾師從槍法名家童淵。張繡將軍如今在北地布防,應對曹操的威脅,無法抽身。但趙雲將軍正在長安附近負責訓練新軍,可以能夠調動。”
“可否請趙將軍秘密前往葭萌關一趟?憑借同門之誼,由趙將軍親自現身說法,陳述吾明國招攬之誠意與大王之仁德,或許能大大增加勸降張任的成功把握。”
“一旦張任獻關,吾軍便可兵不血刃地占據葭萌與劍閣這兩座天險,不僅打開了入蜀的北大門,更能借此機會,修繕、拓寬入蜀的棧道,為將來大軍平定益州,提前做好糧道運輸的準備。”
一旁的徐庶仔細斟酌了郭嘉的話後,也出列表示讚同:“大王,奉孝所言,思慮周全,深遠。此刻,確非明國大興兵戈之時。大王領政務府與統帥府共同製定的休養生息之策,關乎國力根基,不可因外界一時之變而輕易動搖。”
“況且,徐州、江淮救災之事尚未完全了結,江東、荊州兩地近來也連續傳來暴雨成災、山洪暴發的消息,兩地官府正領百姓全力疏浚河道、加固堤壩,這些工事無一不在消耗著大量的錢糧。”
“若此時調動大軍,曹操、袁紹兵馬南下,戰端一開,絕非想停就能停下,必然是一場曠日持久、消耗國力的惡戰。曹操、袁紹二人,也算是實力雄厚,麾下謀臣如雨,猛將如雲,且他們本身都是雄才大略、善於用兵之主,絕非袁術那種無德無才、貿然稱帝的草包可比,是極其難以對付的勁敵。”
“大戰一旦爆發,所有關乎民生的救災、水利、農耕等都必然被迫停滯,最終受苦受難的,還是天下黎民蒼生。”
徐庶走到輿圖前,指著益州周邊:“對於益州,吾等最好的策略,就是坐山觀虎鬥,以拉攏勸降為主,輔以戰略要地的逐步蠶食與封鎖。”
“當前,明國在益州已擁有漢中郡、牂牁郡,若再依奉孝之策,拿下廣漢屬國,並依太史慈將軍之進展,待其平定益州郡後,便可對巴蜀形成東、南、北三麵的包圍,將其死死困在蜀地。”
“屆時,二劉內耗不止,又無外援,隻能坐以待斃,等吾明國大軍在平定北方後,從容收拾局麵。此乃以最小代價,獲最大利益之上策。”
殿內其餘眾臣聽完郭嘉與徐庶的取巴蜀策略,在仔細權衡後,也紛紛出言表示支持郭嘉和徐庶的看法,一致認為當前應以休養生息、鞏固內政為第一要務,不宜在益州開啟大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畢竟,若要穩妥地攻取巴蜀,非動用十萬以上的大軍不可,如此規模的兵馬調動與後勤補給,絕無可能瞞過北方。
而眼下,新的冶鐵法與製鋼法正推廣至全國各大礦場,優質的鋼鐵正源源不斷地被生產出來,輸送至工匠營和工部,用於打造更精良的軍械、鎧甲及農具。
待全軍換裝完畢,新式騎兵訓練成熟,國力更加充盈之時,再興北伐之師,一統天下,方是萬全之策。
波彥端坐於王座之上,靜靜地聽著麾下眾位心腹謀臣的言論,目光始終沒有離開那張巨大的天下輿圖,顯然在進行著最後的權衡與決斷。
良久,他深吸一口氣,又緩緩吐出,眼中閃過一絲決然之色,終於做出了最終的決定:“諸愛卿所言有理,此時確非與巴蜀開戰的最佳時機。
就依奉孝之策行事,第一,嚴令呂蒙,可伺機攻取廣漢屬國與陰平道,設立新郡,完成對巴蜀的北部封鎖,但兵力得控製在萬人以內,不得冒進,不得過度挑釁二劉。第二,全力進行勸降拉攏,首選張任及葭萌關、劍閣守軍。
奉孝,此事由爾全權負責策劃,所需人員、信物、條件,由爾擬定,報孤批準。可即刻傳令於趙雲,讓他安排妥當軍務後,秘密前往葭萌關,嘗試勸降張任。告訴他,務必以自身安全為重,見機行事,若事不可為,不可強求。第三,傳令全軍、全國,繼續行休養生息之國策,各級官吏務必各司其職,督促農桑,興修水利,鼓勵工商,儲備錢糧,整訓兵馬,不得因益州之變而有任何懈怠!吾等要繼續積蓄力量,等待那雷霆一擊、定鼎天下的最佳時機!”
“大王聖明!”眾臣聞言,齊齊躬身行禮,洪亮的聲音在大殿之中回蕩。
喜歡三國:每天十個人,我慢慢無敵請大家收藏:()三國:每天十個人,我慢慢無敵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