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時遠在涼州武威郡,張昭與年少的諸葛亮正騎馬立於一處高坡之上,注視著前方正在領兵收尾的陳到。武威郡最後一處鹽池也遂即收回。
看著陳到指揮若定的英姿,張昭不禁撫須歎息:“叔至如此將才,用兵如神,治軍嚴整,留在鹽鐵司實在是耽誤了。若是進入統帥府,假以時日,必能成為一代名將,名揚天下。”
一旁的諸葛亮在馬上微微欠身,恭敬地行了一禮,然後才開口:“司長,請恕亮不敢苟同。或許留在鹽鐵司對陳將軍而言,反而是最好的安排。”
見張昭投來疑惑的目光,諸葛亮繼續解釋道:“鹽鐵司打擊販鹽販鐵之事,同樣需要武力震懾。就像這次收回涼州鹽池,先前吾等派人前去好言勸說,那些鹽梟不但不聽,反而打傷打死鹽鐵司的差役。他們就是看準了涼州大軍要鎮守地方,對付羌胡,不能輕易調兵,無暇他顧,認為鹽鐵司拿他們沒辦法。”
“可是他們萬萬沒有料到,鹽鐵司有稽私軍。待漢中兵馬一到,大軍往鹽池邊上一擺,那些往日囂張的鹽梟頓時抖如篩糠,乖乖獻上鹽池,交出鹽工及私軍。”
諸葛亮望向正在清理戰場的陳到,語氣中帶著欽佩:“對於那些負隅頑抗之人,陳將軍領軍將其一一剿滅,確保鹽利鐵利牢牢掌握在朝堂手中。陳將軍從沿海稽私做起,一步步做到如今掛將軍印,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若是進入統帥府,”諸葛亮話鋒一轉,“麵對劉辟、裴元紹、張遼、呂布、周泰這些在世名將,以及府中上千員戰將,陳將軍不知要等到何時才能獨當一麵,獨自領軍?”
“反倒是留在鹽鐵司,以陳將軍的能力與資曆,統領稽私軍最為合適。每年為政務府挽回的損失不計其數,屢次得到大王誇讚。這難道不是更好的出路?”
張昭聽後,撫須大笑:“哈哈哈,是老夫著相了。總以為武藝高強、熟知兵事者就該入軍為將。汝這諸葛小子說得對,或許在鹽鐵司對叔至而言,確實是更好的選擇。”
看到陳到正指揮士兵接收鹽池,清點戰利品,收攏降卒。張昭對身後的屬官吩咐道:
“立即安排人手經營剛收回的鹽池,要讓涼州百姓儘快吃上又好又便宜的食鹽。同時用鹽與羌胡交易馬匹、牛羊,以及毛皮等物,運往中原銷售。還有,立即給大王去信,向他報喜。武威郡所有鹽池已全部收回。同時稟報大王,鹽鐵司將馬不停蹄前往張掖,繼續收複河西鹽池。”
隨即又補充道:“待收回河西四郡所有鹽池後,在各地邊市設立稽私所,嚴查商戶向羌胡售賣鹽鐵之事。此舉既能遏製羌胡壯大,又能確保鹽鐵之利儘歸國庫。”
“諾!”眾屬官齊聲應道。
張昭與諸葛亮打馬上前,來到正在指揮善後的陳到身旁。
張昭率先開口:“叔至,將降兵全部移交當地駐軍,讓這些人都去屯田贖罪。吾等準備趕往張掖,繼續收複鹽池。在河西鹽鐵司已經耽誤太長時間了,必須加快進度。”
他望著西邊的方向,語氣堅定:“早一日把鹽池全部收回,鹽鐵司就能早一日在涼州實現盈利。屆時,鹽鐵司在涼州所獲錢糧可以直接移交給政務府,再由政務府撥付給統帥府養軍。這樣一來,就能大大減少從關中轉運的消耗。”
張昭越說越激動,眼中閃著光:“等過上幾年,涼州恢複元氣,大開玉門關,再現通往西域的商路。到那時,涼州必能借機繁華起來。若是大王將來再拿下西域諸國,鹽鐵司又能獲得不小的收益。”
他回想起去年的賬目,不禁感慨:“老夫看過去年鹽鐵司的利潤,足足幾十億錢啊!知道這些錢財能養活多少人?”
“還是大王英明,將鹽鐵之利從世家豪族手中收回官有。靠著鹽鐵之利,不知給百姓修了多少裡道路,建了多少水利工事。百姓才能吃到低價鹽,用上便宜的農具,這真是惠及萬民的大好事。所以吾等鹽鐵司必須抓緊時間,絕不能耽誤了大王的大事!”
陳到在馬上抱拳行禮,聲音鏗鏘有力:“諾!末將這就集結兵馬,即刻開赴張掖!”
由於河西不缺馬匹,張昭特意向統帥府借調了大量戰馬。如今鹽鐵司的稽私軍已經做到了一人一騎,機動大大增強。
次日清晨,五、六千大軍整裝待發。張昭望著整齊的軍容,滿意地點點頭。隨著他一聲令下,大軍向西疾馳而去,揚起漫天塵土。
誰也沒有注意到,在路邊的茶攤上,幾個看似尋常的百姓悄悄記下了大軍的人數與行軍方向。待大軍遠去後,他們立即起身,快馬加鞭,向著河東疾馳而去。
河東安邑的秦王府內,曹操正與麾下文武商議軍機。
案幾上擺著從中原與河西傳回的最新消息。
曹操高坐王位之上,目光掃過在場的謀士將領,聲音沉穩:“密探傳回消息,明國境內接連遭遇天災。徐州東海郡發生大地震,房屋倒塌無數,江淮又爆發蝗災。此外,武威郡有數千明軍西調。諸位以為,此時是否可聯合袁紹,趁機南下對波彥用兵?”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說完曹操站起身,走到輿圖前,手指點向武威的位置:“如今武威兵馬西調,此地必然空虛。吾軍可趁波彥全力應對南下兵馬之機,分出一路精銳騎兵從北地郡突襲武威,切斷河西與隴地的聯係,一舉奪取河西四郡。”
曹操的手指在圖上劃出一道弧線:“屆時,吾秦國可收編河西精騎與羌胡騎兵,轉而東歸,奪取金城、隴西、天水、安定諸郡。最後突入關中,占據長安。如此,便可將並、涼、司三州連成一片。”
他的聲音漸漸提高,帶著幾分激昂:“憑借麾下精銳騎兵,秦國就可占據天下三成之利,與波彥、袁紹形成分庭抗禮之勢,相互角力。再也不必像以往那樣,一提到波彥就色變膽怯。諸位以為此計如何?”
廳內頓時響起一陣議論聲。謀士交頭接耳,將領則盯著輿圖沉思。荀彧這時也不急於報波彥滅族之仇了,率先開口:“大王此計甚妙,然需謹慎。明國雖遭天災,但根基未損。若貿然出兵,恐中其埋伏。”
程昱卻持不同意見:“文若所言固然在理,然此確是天賜良機。明國東西不能相顧,正是用兵之時。隻需計劃周詳,必能成功。”
夏侯惇激動地拍案而起:“末將願為先鋒!隻要大王一聲令下,必為大王取下武威!”
廳內爭論不休,所有人都明白,這個大膽的策略一旦成功,確實能夠改變當前天下的格局。但風險同樣巨大,一旦失敗,可能會帶來明國瘋狂的報複。
曹操靜靜地聽著眾人的議論,目光始終沒有離開輿圖。他知道,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但也是一場豪賭。
喜歡三國:每天十個人,我慢慢無敵請大家收藏:()三國:每天十個人,我慢慢無敵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