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彥也坦誠這其中仍有大量需要探索的環節,“當然,孤之所言,目前都還隻是孤基於觀察與聯想而產生的一些粗淺想法,是否真能實現,尚是未知之數。”
“如何將石頭破碎或煆燒成適合的粉末?用何種石頭為佳?加多少水?是否需要添加其他東西一起攪拌?如何保證其乾透後能如岩石般堅韌,而不是遇水即化?這些關鍵之處,都需要依靠天下的能工巧匠,需要工部牽頭,組織人手,投入大量錢糧,耗費漫長的時間,不斷地進行試驗、摸索、改進,才有可能成功。”
最後,波彥描繪了這種未來材料一旦成功的廣闊前景,以激勵眾人:“諸位愛卿可以試想一下,此物若是真的造製成功,其用途將何其廣泛?”
“絕不僅僅局限於建造跨江大橋!到時,用於鋪路,吾等可以得到一條條堅固耐用、平坦如砥的康莊大道,馬車、牛車行走其上,可省卻大量顛簸之苦,節省畜力,增加運載。”
“大軍調動,糧草運輸,亦能朝發夕至,迅捷無比。用於建城,則城牆的修築速度將大大加快,牆體可以築得更加厚重、高峻,且堅固遠超夯土牆與砌石牆,防禦力倍增。用於建造宮室、房舍,亦能使其更加穩固耐久。此物若能成功,必將利在當代,功在千秋,乃強國富民之基石!”
波彥一番長篇論述說完,隻見下方文武百官大多聽得目瞪口呆,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都在努力消化與理解自家大王這看似異想天開,卻又隱隱蘊含著某種奇妙道理的話語。
不少人心中思考,若此法真能成功,那明國必將迎來一番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主持或參與此事的眾人,其名姓必將伴隨此等奇跡,載入青史,流芳百世!
那位工部侍郎李德,更是聽得如癡如醉,他一邊慢慢琢磨著大王的每一句話,一邊結合自己多年負責工程營造,特彆是建橋修路的經驗,在腦海中飛速地推演、印證。
他回憶起以往砌築磚石拱橋時,用來黏合磚石的灰漿,乃是用黏土、石灰,有時甚至會加入珍貴的糯米漿混合攪拌而成,待其乾透之後,確實堅硬無比,砌好的磚石往往連成一體,人力難以輕易掰開。
“大王所言,莫非是想要製造出一種……一種遠超灰漿,其本身就能如巨石般承重,又可塑性極強的灰漿?”李德心中豁然開朗,
“若是能將不同種類的石粉、礦粉,按照某種特定的成分比例,與水或其他液體攪拌,形成漿體,待其凝固,說不定真的能得到像石頭一樣堅硬,甚至比石頭更堅硬!”
“再加上大王所提議的,在其中預先放入鋼鐵骨架以增強其抗拉、抗折能力……那麼,鑄造出又高又大、形態各異的梁柱,用於在江河甚至長江上造橋,似乎……並非完全不可能!”
李德越想越覺得思路清晰,他意識到此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漸進。他再次鼓足勇氣,出列向波彥稟報了自己的想法:
“大王聖明!臣李德愚鈍,經大王點撥,茅塞頓開!大王所言之法,實乃巧奪天工之構想!臣以為,建造跨江大橋,工程浩大,技術艱深,確非旦夕可成。”
“吾等或可先從嘗試製造大王所說的石粉開始,先在小河小溪上建造小型橋梁進行試驗,一步步摸索經驗,改進配比與施工工藝,培養一批精通此道的工匠。”
“同時,將每一次試驗的過程、得失,無論成敗,皆詳細記錄,整理成冊。待技術相對成熟後,不僅可用於實踐,更可送入工學院,供諸位夫子與學子研習、探討。集思廣益,或能從中衍生出更多、更好的改進方法與新奇應用,使吾明國工程技藝,世代傳承,不斷精進!”
波彥聽到李德不僅迅速理解了自己的意圖,還能舉一反三,提出如此務實、有遠見的實施方案。
尤其是願意將成果彙編成冊,納入學院,促進知識傳播與人才培養,這正暗合他重視教育、科技興國的理念。
頓時心中大悅,越看越覺得此人是負責此事的不二人選。
他當即朗聲下令:“好!李愛卿見識卓越,思慮周全,深合孤意!傳孤旨意,即日起,於明王府下設一新司,專司各類橋梁,尤其是大型、特型橋梁的勘察、設計與建造事宜,定名為造橋司!擢升原工部侍郎李德,為造橋司首任司長!”
波彥目光炯炯地看著李德,賦予他首要任務:“李司長,爾上任後第一要務,便是集中精力,調配人力物力,全力研製孤方才所說的,可用於造橋、鋪路、建城之石粉!務求其成本低廉,可大量生產,穩定可靠。研製過程須嚴格保密,其最終配方乃國之重器,不得絲毫泄漏於外!”
同時,波彥再次給出重賞承諾,以激勵其全力以赴:“李愛卿,若汝能帶領屬下,成功試製出合乎要求的石粉,並驗證其可用於工事,孤便賜爾亭侯爵位,以彰其功!”
朝議至此,波彥的宏偉設想與破格賞賜,徹底點燃了殿內的氣氛。
旨意既下,眾臣紛紛上前,向這位原本在朝中並不顯山露水的同僚李德道賀。
誰都知道,執掌明王府直屬的新司,又得明王如此明確的重用與期待,隻要李德能在造橋與大王所說的石粉有所建樹,未來前途必不可限量,真正是一步登天,飛黃騰達指日可待。
而隨著朝議結束,明王波彥意圖在長江天險上建造跨江大橋,並懸賞長江縣侯爵位、征集天下工匠能人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傳遍了明國治下各郡縣,進而向著更遙遠的地方擴散而去。
天下人為之震動,有人為這前所未有的壯舉和厚賞所激勵,摩拳擦掌,紛紛響應前來應募。也有人嗤之以鼻,認為波彥好大喜功,簡直是癡心妄想,在長江上建橋無異於愚公移山,終將是勞民傷財,徒留笑柄。
然而,無論外界是讚譽還是質疑,一顆利用新型建築材料征服天塹、改變國家命運的種子,已然在波彥的有意推動下,悄然埋下。
喜歡三國:每天十個人,我慢慢無敵請大家收藏:()三國:每天十個人,我慢慢無敵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