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酒泉郡,天空湛藍如洗,陽光灑在鹽鐵司衙門的青瓦白牆上,映出一片肅穆。
衙署內,鹽鐵司司長張昭手持一封剛送達的文書,臉上洋溢著難以抑製的喜悅。
他站在廊下,望著院中那棵已染黃葉的槐樹,深吸一口氣,轉身對身旁的少年諸葛亮說道:
“哈哈哈,河西四郡鹽池終於全部收回,西部鹽利儘歸鹽鐵司。此乃大王宏圖之一隅,待將來一統天下,全天下之人都得吃鹽鐵司所產之鹽,那時鹽鐵司賺取的錢財又不知多少,足以支撐明國基業!”
張昭聲音洪亮,語氣中充滿豪情。他年近五旬,鬢角已染霜華,但目光炯炯,精神矍鑠。
作為明國鹽鐵司司長,他深知鹽利之於國家的重要性。河西四郡鹽池的收回,不僅是錢財上的收獲,更是明國勢力西擴的標誌。
諸葛亮躬身聆聽,神情專注。他年方十六,麵容上的稚嫩已慢慢褪去,但眉宇間已透出超越年齡的睿智。
此次隨張昭西行,他親身參與了鹽池收回的諸多事務,雖年少,卻已展現出非凡的才乾。
“諸葛小子,給老夫下令,今日起涼州鹽價下調至與中原鹽價齊平,讓涼州百姓也能吃上低價鹽,享受明國惠民之策。”張昭撫須吩咐,語氣溫和卻不容置疑。
“諾!”諸葛亮應聲而答,立即轉身走向書案,鋪開紙張,提筆書寫。他下筆如飛,字跡工整秀麗,內容條理清晰,不僅傳達了鹽價下調的政令,還附帶了實施要點,確保政令能順利推行。
張昭走近,看著諸葛亮筆下流暢的文字,眼中讚許之色更濃。他繼續說道:“再調一批鐵錠到涼州,打造新式農具,售賣給百姓。大王對此事極為重視,一直讓工學院與工部研製新式農具,力求百姓更快更省力耕種田地。大王已派人將圖紙送來,就等好鐵到來了。”
諸葛亮點頭,筆下不停,將張昭的吩咐一一記錄。他深知農具之於農耕的重要性,更明白明王對百姓生計的關切。這些政策若能落實,涼州百姓的生活必將煥然一新。
“今河西四郡鹽池被收回,各地鹽霸也已解決,朝堂指派了專人前來經營西部鹽鐵,吾二人是時候返回中原了。”張昭語氣轉為凝重,“大王來信催促,讓吾等儘快返回陽翟,看來是要開始籌劃北伐之事了。”
諸葛亮聞言,心中一震。北伐!這是明國如今最重大的戰略,也是他夢寐以求參與的大事。他慶幸此次西行立下功勞,獲得了在明王府聽政的特許,否則必將錯過這曆史性的時刻。
“諾,學生馬上下去發令。”諸葛亮恭敬回答,語氣中難掩興奮。
張昭看著眼前這聰慧勤勉的少年,心中感慨萬千。他摸著胡須,語重心長地說道:“此次收回鹽池,孔明出力不少。回去陽翟能進明王府聽政,當要好好珍惜。”
他頓了頓,眼中浮現追憶之色:“說起這個,老夫都要羨慕孔明。遙想當年老夫十餘歲時,還在四處遊學讀書,懵懂無知,對前途、人生之事迷茫。爾孔明卻已能參與國家大事,前途不可限量。”
諸葛亮放下筆,肅立聆聽,神情謙遜。
“然,不能驕傲自滿,當虛心繼續深造,完善自身,將來為明國添磚加瓦,使國家更加強盛。”張昭繼續說道,“以孔明聰慧,當知北伐成功、袁曹滅亡、明國一統天下之後,以大王之能力,定當創下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百姓能過上好日子,吾等這些追隨大王的臣子也能留名青史。”
“老夫追隨大王多年,知曉大王稟性,比光武帝善待臣子更甚。有此君主,吾等臣子當竭儘全力輔佐大王成事。不過,”張昭語氣轉為嚴肅,“得以身作則,不可做禍國殃民、貪張枉法之事。”
“學生謹記司長教誨。”諸葛亮一臉認真地回答,目光堅定。
“好,孔明一點就通。”張昭滿意地點頭。
這時,一旁甲胄在身、持劍而立的稽私將軍陳到聽著二人要返回中原,急忙上前一步,拱手問道:“昭公,那大王可有要末將做何事?”
陳到年約三旬,麵容剛毅,身姿挺拔。他投明王,因緝私得力、作戰勇猛而被委以重任。此次收複河西四郡鹽池,他率領稽私軍立下赫赫戰功。
張昭轉身麵對陳到,笑容和煦:“叔至,此次收回四郡鹽池,汝功不可沒。大王在回信中,對爾讚賞有加,記大功一次,可讓一子入軍校學習兵事,賞百金。”
陳到立即單膝跪地,抱拳拜謝:“多謝大王厚賞,大王萬年!”聲音洪亮,充滿感激。
張昭扶起陳到,繼續說道:“大王讓爾繼續留在河西,領稽私軍嚴查走私之事,在各邊市、邊城駐軍,主查禁運之物,不可讓禁運禁販之物流入草原,流向曹操。”
“戰時聽從河西督軍大臣周泰之令,協同作戰或協助守城。”
陳到肅然應諾:“末將領命!”
張昭走近一步,壓低聲音:“叔至在河西不用擔心無功可立。除了對付羌胡,老夫給叔至提個醒,大王將來有意西域,叔至待在河西可謂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可先行了解、打探西域諸國之事,查探水源、可行軍路線。”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待大軍西出玉門關,叔至也能上書請命,領軍征戰,外出開疆擴土。立下橫掃西域諸國之功。”張昭眼中閃著光,“聽說昆侖就在西域之地,還有那西王母所住的天山。”
陳到聞言,眼中燃起熾熱的火焰。他再次抱拳,聲音堅定:“多謝昭公提醒!末將定當竭力準備,待王師西征,願為前鋒!也請大王、司長放心,到定做到嚴力打擊西部走私之事,嚴禁禁運之物流出。”
“嗯,以叔至能力,老夫也放心。”張昭點頭,“老夫在徐楊二州沿海之地也是見識過叔至的厲害。”
三人繼續談論涼州鹽鐵事務,這時有下屬前來稟報:“司長,陳將軍。賈尚書到了。”
張昭立即領著陳到、諸葛亮出門迎接。還未出府,便聽到賈詡爽朗的聲音傳來:“子布,不必多禮,老夫一路從敦煌趕來,可是勞累不少,肚子還餓著。”
隻見賈詡風塵仆仆地走進衙門,雖麵帶倦容,但眼神依舊銳利。他也是年近五旬,須發已見花白,但步履穩健,氣度不凡。
張昭立即讓人準備酒菜。陳到、諸葛亮二人上前行禮:“拜見尚書。”
“哈哈,將軍不必多禮。”賈詡笑著扶起陳到,“收回鹽池,跟鹽梟打得不錯,詡在敦煌收到不少將軍得勝的消息。”又轉向諸葛亮,“諸葛小子,許久未見,成長不少。”
“多謝尚書誇獎,愧不敢當。”二人恭敬回答。他們知道賈詡在明王心中的地位。這位智謀超群的謀士,投靠明王後立下無數功勞,從南陽帶回數千匹戰馬,勸降關中李傕諸將,為明國穩定西北立下汗馬功勞。
喜歡三國:每天十個人,我慢慢無敵請大家收藏:()三國:每天十個人,我慢慢無敵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