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聲有人進來。
妻子便熟練地躺下。
山上石橋即便閉上眼睛,痛苦的淚水依舊止不住地落下……
無儘的懊惱和悔恨讓他微微顫抖。
他哽咽的叫出她的名字。
妻子才愣愣的抬起頭。
一對遠隔萬裡朝思暮想的人,在這種地方屈辱的相見。
妻子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慶幸自己的丈夫沒有戰死。
於是他們緊緊的抱在一起。
山上石橋不知道妻子為何會出現在這裡。
其實原因很簡單。
他被定義為帝國的恥辱。
所屬家眷在當時軍國主義的島國中,地位一落千丈。
父母被唾棄,被聲討,受儘屈辱後死亡。
妻子被軍官特意調到這裡。
其目的,就是為了殺雞儆猴。
當晚。
妻子懸掛在了慰安所的房梁之上。
山上石橋沒再哭了。
悲傷麻木的雙眼,此刻充滿怒火。
是夜。
刺刀冒著寒光。
熟睡中的軍官和大部分鬼子死在了悄無聲息的刺刀下。
最終還是有人痛呼出聲。
軍營裡一陣混亂。
山上石橋點燃了軍火庫的炸藥。
劇烈的轟鳴聲吸引了駐紮在外的遊擊隊。
清晨。
八路軍部隊趕到,很快就清掃了僅剩的鬼子,將縣城奪回。
殘垣斷壁之間。
山上石橋衝著抗日將士們重重叩首。
他想報仇。
他沒有多餘的話語,隻用行動表明決心。
他被編入了對敵工作的特殊部門,成為了一個“日籍反戰戰士”。
他穿著八路軍的軍裝,自此沉默寡言。
但每一次戰鬥,他都衝在最前麵,用不要命的姿態,衝向他曾經所屬的部隊。
他的戰鬥。
不僅僅是為了華夏。
更是為了那座慰安所房梁上飄蕩的亡魂。
為了自己受儘屈辱而死的妻子。
烽火五年,轉眼即逝。
1945年,島國戰敗投降。
山上石橋心中沒有喜悅,隻有無儘的悲涼。
家鄉還在。
可家已經沒了。
他可以選擇留在華夏,這裡有許多理解他的同誌和朋友。
但內心深處,還有一種責任驅使他必須回去。
他要回到那片滋生了他悲劇的土地。
他要親口告訴那裡的人們,這場戰爭是何等的荒謬與罪惡。
他要讓更多的人知道,華夏的土地上,有那麼一群質樸善良的百姓,是如何對待他這個“敵人”的。
曆經波折。
山上石橋回到了滿目瘡痍的島國。
歸國後,麵對的是家族的敗落和周遭的冷眼。
隻好勉強在廢墟中重建生活。
後來,他娶了一個在戰爭中同樣失去一切的善良女人,組建了新的家庭。
他給自己的孩子取名“徹也”,寓意“透徹”與“誠然”,希望他能明辨是非,活得真誠。
山上石橋的一生。
都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記憶撕扯中度過。
一邊是華夏村莊裡溫暖的篝火、村民們憨厚的笑容。
另一邊是軍營裡的欺淩、慰安所裡的絕望、妻子冰冷的屍體。
他將這些記憶。
化作了對後代最深沉的教育。
第一,永遠不能忘記,我們的國家曾對華夏犯下不可饒恕的罪行,我們是加害者的後代。
第二,永遠要記得,在我最絕望時,是華夏人民給了我活下去的溫暖和勇氣。他們本可以殺了我,卻沒有。
真正的強大,不是武力征服,而是擁有承認錯誤、反思罪行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