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水聲未歇,李驍在帳中批閱民冊的手頓了片刻。那不是風過枯枝的輕響,也不是夜巡士卒的腳步,而是實實在在的流水,沿著新開的渠道緩緩前行,滲入乾裂的泥土。他吹熄油燈,掀帳而出。
渠畔已有百姓蹲守,伸手探入水中,又搓了搓掌心,仿佛仍不信這水能長流。李驍未發一言,隻命親衛抬來一塊木牌,上書“首渠通水,七日不斷”,立於主閘口旁。次日清晨,木牌下已擺了幾束野花。
百戶長會議在渠頭召開。李驍當眾展開一張記錄圖,上麵逐日標注了抽水機運轉時長、出水量與燃料消耗。三名本地老農被請上台,親手查驗水表刻度。李晨隨後帶人拆解一台曲轅犁,將犁鏵、犁壁、犁架逐一展示,又當場組裝,耗時兩刻鐘。圍觀者中一名鐵匠忍不住上前,摸著可拆卸的卡槽問:“這鐵件,真能自己換?”
“不僅能換,還要你自己造。”李晨遞過一把標準卡尺,“按這個尺寸,每做出一件合格零件,記工分三厘,換米一鬥。”
消息傳開,原在城中觀望的匠人陸續出城。李晨在渠側空地搭起三座棚屋,設為臨時工坊。第一日僅有七人報名,第三日已排至三十人。李瑤派來的賬房開始登記“技工冊”,每錄一人,便發一枚刻號銅牌,編號對應組件圖紙。
鐵料仍是瓶頸。青牛縣運來的生鐵條每日僅夠產出八套組件。李晨在工坊後院劃出一塊地,畫出土高爐草圖,交由李瑤核算成本。她連夜調出三州運輸圖,發現鄰縣鐵礦雖受官府管製,但民間小窯未禁,若以農具換鐵砂,可解近憂。次日,五輛改裝板車離柳,車頭掛著“以器易材”的木牌。
地方官仍閉門不出。縣衙門房隻稱“一切聽候上憲批示”。李驍不予強求,轉而命軍中司庫公開賬目,在賑點旁立起一塊黑漆木板,每日更新:當日放糧幾石、用工幾人、支出幾錢、餘糧幾何。百姓起初不解,有孩童用炭條在板下塗畫數字,竟被一名老塾師正色糾正:“此非兒戲,乃公賬。”
李瑤在軍帳中攤開三州推進表,柳州一欄已標紅。她取出新製的“工分簿”,封麵壓印“領地建設”四字。李晨翻看後提出:“組件編號需加地碼,柳州出的標‘柳01’,日後他地維修,一查便知來源。”李瑤點頭,命人連夜刻模。
蘇婉派來的醫官在渠邊搭起棚屋,每日檢測水質。第三日,一份加蓋藥坊印鑒的文書貼上公告板:“經七日監測,水濁度下降九成,可灌田,可炊飲。”當晚,有婦人抱著孩子前來,問能不能洗疥瘡。醫官取藥片溶水,三日後那孩子背上的紅斑消了大半。消息傳開,棚屋前排起長隊。
李驍召集工頭,宣布“勞役折稅”:凡參與清淤、鋪路、運料者,每日記工分一厘,累計可抵田稅。首日登記三十七人,次日破百。一名老農牽牛來報:“我這牛也能算工。”李驍準了,另設“畜力工分”,牛一日抵人半工。
夜裡,渠邊多了火光。是百姓自發組織的“夜工隊”,借著燈籠挖支渠。李驍帶人巡查,見一隊婦女肩挑土筐,步履蹣跚卻不肯歇。問他為何不等明日,答:“早通一尺,多活一人。”
李震抵達柳州當日上午,直奔主渠閘口。他未穿官袍,隻著素色長衫,立於木牌前靜看流水半刻。李驍迎上,簡述七日進展。李震點頭,隨他走入工坊。
棚內已有十餘匠人夜班趕工。李晨正指導一名學徒用卡尺校準犁壁弧度。李震取過一套成品,扳動連接扣,拆解、再裝,耗時不足三炷香。他問李晨:“若設常坊,月產能幾何?”李晨答:“若鐵料不斷,工徒翻倍,月出百二十台。”
李震又至賬房,翻看技工冊與工分簿。李瑤已設計出分級製度:初級匠人記名,中級可領圖紙,高級能參與改良。每級晉升,需通過實作考核。李震在冊末批注:“技可傳,不可私,當立規。”
蘇婉的醫官團隊則提出新議:在夜工點設“識字角”,教百姓認工分簿上的字。一名老婦學了三晚,竟能自己登記工分。消息傳開,孩童也跟著來學。醫官順帶教淨水法,稱“識字防騙,知法保命”。李震聽後,命李瑤撥出專款,設“夜學糧”,凡參學者,每晚領粥一碗。
三日後,李震召集家族議事。李驍主張在渠尾建堡,防流寇襲擾;李瑤堅持先建總賬房,統管三州財務;李晨則請建煉鐵爐,實現鐵件自產。爭論未決。
李震取過一張白紙,提筆寫下四字:三新一通。下書“新田、新坊、新學、通渠”。他道:“百姓最盼什麼?田有水,工有活,孩能讀。堡可緩,賬可分,爐可試,唯此四事,缺一不可。”
他宣布設“領地建設司”,統管新政推行。李瑤任主官,統籌資源與賬目;李晨領工程,主責工坊與水利;蘇婉管民生,督醫教與糧政;李驍統民役,協工分與安保。四人共簽首份公文,印泥未乾,已有百姓在門外等候登記。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首座“模塊化工坊”在五日後落成。三間磚房,兩間為組裝間,一間為倉儲。門楣上掛匾,李震親題“柳州工造”。內部設標準工位,每台曲轅犁組件按“柳01”至“柳09”分類存放。李晨帶出的兩名徒弟已能獨立指導組裝。首日量產十台,全部交付新開墾的屯田戶。
李瑤在工坊側室設“建設司”首衙。牆上掛起大幅地圖,標出主渠、支渠、屯田區、工坊、夜學點。她引入“進度標旗”:每完成一段清淤,插綠旗;每通一田,換紅旗。三日內,綠旗連成線,紅旗漸成片。
蘇婉推動“醫教合一”試點。夜學點增至五處,教材由醫官編寫,內容涵蓋淨水、防病、識字、記賬。一名六歲女童學會寫“水”字當晚,回家在門板上劃了十幾遍。其父見後,次日主動報名渠工隊。
李驍將民工編為十人一隊,設隊長記工。工分簿由三聯單組成,一存工坊,一交本人,一送總賬房。有人質疑作假,李驍當眾拆開三本,逐條核對,無一差錯。自此,工分成信物,有百姓珍藏已積攢的三張單據,稱“比地契還牢靠”。
李晨在工坊後院築起試驗爐。用“乾坤萬象匣”輸出的圖紙改良土法,加設風道與渣口。首次試煉,出鐵兩百斤,雖雜質仍多,但已可鍛簡單零件。他命人將首批鐵錠刻上“柳試01”,供學徒練手。
李震在工坊巡查時,見一名老匠人反複打磨一個犁鏵卡扣。問其故,答:“這口鬆了,耕硬地會脫。我多磨半分,人家少修一次。”李震未語,取筆在工分簿該匠人名下,親批“優等”二字。
當月最後一日,五千畝田儘數引水。稻苗初露,綠意連片。百姓自發在渠頭立碑,無碑文,隻刻一個“水”字。李驍帶人巡田,見一老農跪在田埂,捧起一抔濕泥,久久不語。
李瑤在總賬房彙總首月數據:工坊產出曲轅犁九十七台,技工冊登記八十九人,夜學參學三百二十一人,工分累計兌換糧食四百三十七石。她將報表封入匣,準備送往青牛。
李晨在試驗爐前記錄第三次煉鐵數據。爐溫、燃料比、出鐵量一一登記。助手問是否停爐歇夜,他搖頭:“再試一次,把風道再擴半寸。”
蘇婉的醫官在夜學點教新課:“工分怎麼算,賬怎麼查。”一名婦女舉手問:“要是官家反悔,不認這分呢?”醫官答:“三聯單在手,總賬房有底,工坊有記。三處對得上,誰也賴不掉。”
李驍在渠畔召開工頭會。下月計劃已定:延伸主渠二十裡,新增兩個屯墾區,擴建工坊。一名隊長問:“人手不夠怎麼辦?”李驍道:“招,不限本地,來者有工分,有飯吃。”
李震站在新渠閘口,看水流湧入下一片荒田。李瑤走來,遞上“三新一通”首期推行總結。他翻至末頁,見一行小字:“民心非賜予,乃共建所成。”
他合上冊子,望向工坊方向。錘聲未歇,火光映著夜空。一名學徒正將新鑄的犁鏵裝上支架,扳動卡扣,哢嗒一聲,嚴絲合縫。
喜歡李氏霸業:全家定鼎新朝請大家收藏:()李氏霸業:全家定鼎新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