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午後,支援的人群仍未散去。更多消息從四麵八方傳來:東陽鎮百姓自發組織車隊,正運送五百擔稻穀北上;臨河鄉青壯連夜打造三百副擔架,準備隨軍轉運傷員;連偏遠山裡的獵戶也派人送來二十張硬弓和整筐箭矢。
趙德坐在帳中,執筆擬寫安民告示,寫了幾句又停住。他抬頭看向李震:“如此民心,前所未有。若善加引導,不僅可補軍需,更能成一股勢。”
“勢?”李震端坐主位,手中正翻閱剛整理好的《民助冊》。
“人心之勢。”趙德道,“昔日豪強造謠,說李氏苛政斂財,百姓將信將疑。如今親眼所見,誰還會信那些鬼話?不如借此時機,讓各地鄉老具結聯名書,呈遞洛陽,明示歸屬之心。”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李瑤點頭:“還可請幾位老儒生執筆,寫幾篇文章,講清楚李家做了什麼,百姓又為何願意追隨。不必華麗,隻要真實。”
李震聽著,手指輕輕敲擊桌麵。他忽然想起昨夜收到密信前的情景——那時他還憂心前線補給不足,擔心士氣動搖,甚至懷疑情報網是否已被徹底滲透。可短短一日之間,局勢竟因這最樸素的力量扭轉。
他合上冊子,目光沉定。
“那就做。”
“第一,所有捐贈物資,一律開具回執,加蓋官印,歸家後可憑此減免賦役一年;第二,輔軍訓練由李毅親自督管,不得濫收一人,也不得拒一人於門外;第三——”他頓了頓,“讓各州縣醫館派出醫師,隨同返鄉隊伍同行,順路為沿途村落巡診施藥。”
李瑤微微一怔:“父親是要把這次支援,變成一次民心巡行?”
“正是。”李震道,“讓他們回去時,不隻是空著手說故事,而是帶著藥、帶著人、帶著實實在在的好處。等他們一村一鎮傳開,比千軍萬馬更有威力。”
趙德撫須而笑:“此法妙極。既顯仁政,又固根基,更能讓觀望者看清方向。”
李毅起身抱拳:“我即刻安排暗部隨行護衛,確保醫師安全。”
命令迅速傳達下去。營地內外再度忙碌起來。登記仍在繼續,熱粥不斷添火,新一批物資正被清點入庫。李瑤坐在燈下核對名單,筆尖沙沙作響。李毅巡視外圍,檢查夜間值守安排。趙德則將初稿告示遞給文書謄抄,準備明日張貼。
李震獨自留在帳中,再次翻開《民助冊》。第一頁上寫著第一個獻糧者的姓名:陳六,南陽縣柳塘村人,年六十八,務農為生。
他用指腹輕輕拂過那個名字。
帳外,月光灑在堆放的糧袋上,映出一片溫黃。遠處傳來孩童哼唱的小調,不成曲調,卻透著安心。
李瑤推簾進來,輕聲說:“最後一車布匹已入庫,共三百二十七匹,多數為婦人日夜織就。”
李震點頭,沒抬頭。
“父親。”她猶豫了一下,“我們一直說要建新朝,可到底什麼是新朝?今天我好像明白了——不是換了龍椅,也不是改了年號,而是百姓敢把最後一口糧交出來,因為他們相信,你會替他們守住。”
李震終於抬眼。
他看著女兒,許久,隻說了一句:“所以,我們不能輸。”
外麵忽然響起一陣急促的腳步聲。
一名傳令兵衝到帳前單膝跪地:“報!西南驛道發現一支百人隊伍,自稱來自渭源縣,攜三百石麥種及八十二名青壯,已在十裡亭歇腳,預計明晨抵達!”
李震站起身,走到帳口。
夜風撲麵,帶著泥土與柴火的氣息。
他望著漆黑的官道儘頭,仿佛已看見那支隊伍正踏月而來。
喜歡李氏霸業:全家定鼎新朝請大家收藏:()李氏霸業:全家定鼎新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