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破曉,譯學館的屋簷還掛著夜露。李瑤披著外袍走進院子時,幾名學生正圍在石桌前練習發音。他們手裡拿著紙片,上麵寫著不同國度的問候語。有人念得生硬,有人已經能連貫說出整句。
她沒有停下,徑直走向鴻臚寺外館。
昨日那場接見之後,各國使節陸續安頓下來。阿蘭陀帶來的商隊被安排在西區驛館,隨行人員清點貨物時發現部分陶器在途中破損,情緒一度激動。李瑤派人送去替換容器,並調出空間儲備的密封木箱作為示範。對方看到箱子內層塗蠟、夾棉的設計後,主動道歉,稱此前誤會大晟輕慢賓客。
她在門廳見到副使趙德。
“名單已核對完畢。”趙德遞上一卷文書,“十七國使團全部到齊,除北海兩邦因風浪延誤,預計三日後抵達。”
李瑤接過文書快速翻閱。每一頁都標注了來使身份、攜帶物品、所求事項。有求藥材的,有想引進織機的,也有隻派觀察員探聽虛實的。她在西域以西三個國家的名字旁畫了圈。
“這幾處礦產數據可靠嗎?”
“千機分支做過推演,結合過往商路記錄,可信度八成以上。”趙德回答,“若能打通這條線,鐵銅供應確實可提升兩成。”
她合上文書。“那就從這裡開始。”
政事堂的會議很快召開。議題是《四海通誼策》的推行方案。幾位老臣坐在下首,臉色不太好看。
“遠方諸國,言語不通,風俗各異。”一位官員開口,“派使團過去,萬一遭劫或被扣,豈不白白折損人手?”
“我們不是第一次與外邦打交道。”李瑤站在案前,打開一份地圖,“三年前北境互市成功,去年南洋船隊帶回香料與良種。現在不過是把這條路再往前走一步。”
她指向圖上一條紅線。“這條路線穿過沙漠、山口、海峽,最終連接七國。沿途已有三個城邦表示願意設中轉站。我們隻需派出十人小隊,攜帶信物與樣品,不必帶重兵。”
另一名官員皺眉:“耗費錢糧呢?”
“首批支出不足全年軍費一成。”她拿出賬冊,“但若達成交易,僅銅礦一項,五年內可節省鑄幣成本三十萬貫。”
堂內安靜片刻。
最終,主戰派將領點頭同意。“隻要不削弱邊防,我無異議。”
當天下午,第一支外交使團正式出發。李瑤親自送至城門外。使者身穿特製禮服,腰掛玉符,背負密封匣子。裡麵裝著絲綢、瓷器、農具圖紙,還有她親手寫下的國書。
她看著隊伍遠去,轉身回城。
鴻臚寺外館今日迎來第二批訪客。這次是來自南方海島的使節,皮膚黝黑,穿著麻布長裙,進殿時不跪不拜,雙手交叉於胸前低頭致意。
禮官有些為難。
李瑤擺手示意不必強求。她讓通譯官上前詢問對方禮儀含義。得知那是他們最高的敬意形式後,便命人記錄進《異邦迎送儀注簡本》。
“告訴他們,大晟尊重各國習俗。”她說,“隻要心誠,禮節如何皆可。”
晚宴設在宮外彆院。各國代表齊聚一堂。餐桌上擺著各地食物——中原的烤肉、西域的奶餅、海國的魚乾。有人初次嘗試辛辣菜肴,嗆得咳嗽不止,引得眾人發笑。
氣氛正緩和時,一名禁軍將領突然起身。
“他們提出要用珍寶換火藥配方!”他聲音響亮,“這等殺伐之器,怎能外傳!”
席間頓時安靜。
李瑤看了他一眼。“誰提的?”
一名商人站出來,說的是帶著口音的官話。“我們不要完整方子。隻想知道提純之法。我們的硝石雜質太多,點燃時常炸爐。”
“你們用火藥做什麼?”她問。
“開山采石,疏通河道。”那人答,“也用於慶典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