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汗水是鹹的,眼淚也是鹹的,
聽說泥土是腥的,希望也是腥的。
麵朝黃土背朝天,一粒米一滴汗,
都說那五穀最養人,哪一頓不是血汗換……”
注:此段歌詞靈感及意象來源於勞動人民的精神內核,旨在描繪勞動與生命的沉重。此處為適應情節進行的創作。假設此歌名為《生土》,由淩雲在本世界創作,詞曲:淩雲,演唱:淩雲。代表意義:獻給所有在土地上掙紮、堅韌求生的平凡生命,是跨越國界的底層共鳴。)
沒有高音,沒有技巧的炫示,隻有一種近乎原始的、笨拙的真誠。那旋律樸實得甚至有些土氣,歌詞更是直白得像鋤頭砸在地上。但就是這最簡單的東西,卻像一把鈍刀子,慢慢割開了包裹在心臟外麵的硬殼。
通普大師原本半闔的眼睛倏然睜大。他聽不懂每一個夏語字詞,但那旋律裡蘊含的沉重、那嗓音裡包裹的疲憊與不屈,與他記憶中族人在烈日下佝僂的脊背、在雨季裡蹚過泥濘的雙腿……完美地重疊了。
淩雲繼續唱著,聲音裡帶上了細微的顫抖,仿佛承接著看不見的重量:
“都說那老天爺不開眼,苦水往肚裡咽,
彎下的腰杆像張弓,射出去的命不值錢。
可隻要種子還發芽,隻要日頭還東升,
這口氣啊它就不能斷,還得從土裡刨出生天……”
最後一個音落下,餘韻在悶熱的木屋裡盤旋,久久不散。電子琴的餘音嗡嗡作響,像無數細小的蟲鳴。
通普大師一動不動,過了很久,他才緩緩抬起手,用粗糙的指節,用力抹過自己的眼角。那裡,有一點不易察覺的濕潤。
他沒有看淩雲,目光投向窗外鬱鬱蔥蔥的叢林,聲音沙啞:“你……你這首歌裡,有我們卡的聲音。”
不是讚賞,不是評價,隻是一句陳述。一句重於千鈞的陳述。
淩雲知道,這第一步,他走對了。這不再是文化輸出,這是文明之間的相互辨認,是在截然不同的音律裡,找到了共通的心跳。
離開木屋時,天色已近黃昏。通普大師破天荒地送他們到竹梯口。“下個月,寨子裡有祭穀神的老節,”他看著淩雲,眼神複雜,“來的,都是些不會說官話的老人,唱的,也都是上不了台麵的土調子。”
淩雲迎上他的目光:“如果方便,我想去聽聽。”
通普點了點頭,沒再說話。
回程的車上,眾人都沉默著。蘇圓圓看著窗外飛速倒退的芭蕉葉,忽然輕聲說:“淩老師,你剛才唱歌的時候……我好像看到了我爺爺在地裡乾活的樣子。”
淩雲閉上眼,靠在椅背上。他能感覺到,某種更深層的東西,正在南撾濕潤的空氣裡悄然滋生。通過通普大師,通過這首《生土》,他或許能觸碰到這片土地更真實的脈搏,找到將星河畫卷的第一筆,真正畫進人心裡的方法。
然而,就在他們的車輛駛入酒店區域時,劉曉接到了一個電話。他聽著,臉色逐漸沉了下來。
“淩哥,”他放下電話,語氣凝重,“國內剛傳來的消息。好萊塢那邊……動作加快了。他們聯合了幾家歐洲媒體,正在炮製一篇報道,矛頭直指我們近期的文化交流項目,說是……文化滲透,帶有政治目的。”
淩雲睜開眼,眼底沒有意外,隻有一絲冷冽的鋒芒。
“滲透?”他低低重複了一遍,指尖在膝蓋上輕輕一點。“那就讓他們看看,什麼才是真正的,潤物細無聲。”
酒店廊燈的陰影掠過他的臉,將那份平靜下的決斷,切割得格外清晰。
本章引用的虛構歌曲《生土》,詞曲:淩雲,演唱:淩雲。其創作意圖在於超越國界,捕捉人類麵對土地與生存最原始的共鳴,是主角嘗試用最質樸的藝術形式打破文化壁壘的第一次深度實踐。)
喜歡文娛旗手:開局軍歌燃爆水藍星請大家收藏:()文娛旗手:開局軍歌燃爆水藍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