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三十六年臘月十七,聊城運河碼頭的冰麵已開始消融,薄冰在晨光裡泛著碎銀般的光。一艘烏篷官船緩緩靠岸,船簾掀開,朱徵妲身著素色布袍,外罩一件玄色狐毛短褂——這是太子妃特意為她準備的禦寒衣物,既不張揚,又足夠暖和。張清芷緊隨其後,腰間繡春刀佩穗輕晃,目光掃過碼頭的錦衣衛暗哨,確認安全後才牽著郡主下船。
碼頭上,山東巡撫李長庚、東昌知府宋明德、漕幫首領陳九、鄉紳代表王以寧早已等候。見郡主到來,眾人正要行禮,朱徵妲卻快步上前拉住李長庚的手:“李大人不必多禮,聊城賑災事急,咱們直接去安置點吧——路上您跟我說說是況。”
她這話一出,李長庚心中微動——這位郡主果然如傳聞中一般,不重虛禮,隻務實務。他連忙點頭,一邊引著郡主往馬車走,一邊低聲彙報:“安置點現有流民兩千八百餘人,禦寒棚屋已加固,每日兩餐能保證,但偏遠村落的‘最後半裡’運輸還需盯緊;春耕種子挑出一千八百石,近縣已預運,遠縣暫存聊城乾糧倉,就等開春化凍……”
一、安置點查訪:從“禦寒暖身”到“撫幼安老”
朱徵妲的第一站,是城西流民安置點。馬車剛停穩,就聽見棚屋區傳來孩童的笑聲——走近了才見,幾個流民孩子正圍著一個漕幫漢子,看他用草繩編小兔子。那漢子見郡主過來,連忙起身行禮,孩子們卻不怕生,睜著圓溜溜的眼睛看著朱徵妲,手裡還攥著剛編好的草兔子。
“凍不凍手?”朱徵妲雖然才3歲,人不高,但還是輕輕摸了摸一個小女孩的手——雖有些涼,但沒凍裂,比她預想的好。小女孩怯生生地搖搖頭,把手裡的草兔子遞過來:“郡主妹妹,給你。”
朱徵妲笑著接過,順勢問身旁的安置點吏員:“姐姐哥哥的棉衣都發了?”吏員連忙回話:“回郡主,周裁縫帶著婦人們縫了八十件小棉襖,前天剛發完,每戶孩子都有一件;每日還會給孩子們熬薑湯,怕他們凍著。”
她點點頭,又走向最北邊的幾間棚屋——這裡住的都是無兒無女的老人。推開一間棚屋的門,裡麵光線雖暗,但收拾得乾淨,炕上鋪著兩層稻草,一位白發老奶奶正坐在炕邊縫補舊衣。見郡主進來,老奶奶連忙要起身,朱徵妲快步扶住:“奶奶您坐著,我來看看您。”
“不冷,不冷。”老奶奶拉著朱徵妲的手,笑得滿臉皺紋,“官府給的稻草夠厚,每日還有熱粥喝,比洪水剛來時好多了——前日裡,還有小吏來給我送了雙棉鞋呢。”朱徵妲摸了摸炕邊的棉鞋,鞋底是新納的,針腳雖粗但紮實,知道是吏員按她之前在德州的法子,組織裡甲婦女做的。
查完老人棚屋,朱徵妲叫來安置點的裡正和醫官,當場做了三項安排:
1.增設“暖幼棚”:把安置點中間的一間空棚屋收拾出來,生上炭火盆,讓孩子們白天在這裡讀書、玩耍——從聊城城裡請兩位落第秀才來教書,官府給每人每月五兩銀子酬勞;再讓周裁縫帶著婦女們,每日在這裡給孩子們縫補衣物、熬製熱粥。
2.“老弱互助”結對:讓安置點裡身體還算硬朗的老人,跟行動不便的老人結對,互相幫著打水、取糧;官府給每個結對小組,每日多補一斤糧,作為“互助補貼”。
3.醫官巡診加頻:原本醫官每日巡診一次,改為早晚各一次,重點查看老人和孩子的身體狀況;醫棚裡多備些驅寒的草藥如生薑、蔥白、艾葉),免費給流民取用。
裡正和醫官連忙記下,當場就去安排。陳九站在一旁,看著郡主站著跟孩子說話、握著老人的手問暖,低聲對李長庚說:“這位郡主,是真把流民當親人看啊。”李長庚點點頭,眼裡滿是讚同——有這樣的主事人,賑災哪有辦不好的道理。
二、種子與農務:親督籌備銜接春種子
臘月十八一早,朱徵妲沒去賑災總局,直接去了城北的乾糧倉。此時糧倉裡,二十多位老農正圍著一堆麥種,討論著什麼。見郡主進來,老農們連忙行禮,王阿公之前挑種子的老農)上前回話:“郡主,這批種子挑得差不多了,就是有幾袋麥種,看著飽滿,但咬開後胚芽有點小,怕開春發芽率低。”
朱徵妲走上前,拿起一粒麥種,按王阿公說的方法咬開——果然,胚芽比正常的小一圈。她轉頭問糧倉吏員:“這樣的麥種有多少?”吏員查了查賬:“回郡主,大概有五十石,都單獨堆在西邊了。”
“種子是農物的根本,絕不能將就。”朱徵妲果斷道,“王阿公說得在理。把這五十石都挑出來,轉作口糧或飼料。李大人,煩請立即從臨清倉調換優質麥種來補缺。我們寧可在調運上多費周章,也絕不能讓百姓在春耕伊始就輸在種子上。”
她頓了頓,又對李長庚說:“李大人,能不能從臨清倉再調五十石麥種來?就按咱們挑好的標準,寧可多費些功夫,也要保證種子好。”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李長庚連忙應下:“郡主放心,我這就讓人去辦,三日內定能調過來。”
解決了種子問題,朱徵妲又跟著老農們去了官示田——聊城的官示田比德州的小些,隻有二十畝,種的也是甘薯,此刻被雪覆蓋著,隻在田埂邊留著標記。王阿公蹲下來,用鏟子撥開積雪,露出下麵的薯苗——雖有些發黃,但根係還壯。
“郡主您看,這薯苗得等開春化凍後,先在暖棚裡養幾天,再移栽到田裡。”王阿公指著田邊的幾間空棚屋,“我們商量著,過幾日就把這棚屋收拾出來,生上炭火,把薯苗挪進去緩苗,免得開春倒春寒凍壞了。”
朱徵妲點點頭,又補充了兩個安排:
1.“老農傳藝”預備:從現在開始,讓挑種子的二十位老農,每日在官示田的棚屋裡聚一次,整理播種、育苗的經驗——比如什麼時候下種、每畝種多少、怎麼防蟲害,寫成“農諺口訣”,開春後教給流民;官府給每位老農發兩斤糧、一百文錢,作為“傳藝補貼”。
2.農具清點與預調:讓東昌府衙統計各州縣需要的農具鋤頭、鐮刀、犁耙)數量,尤其是流民複耕用的小型農具如小鏟子、薅鋤),優先從聊城城裡的鐵匠鋪定製;不夠的,從濟南府調運,務必在開春前送到各州縣。
李長庚讓文書當場記下,轉頭對朱徵妲說:“郡主考慮得周全——之前隻想著調種子、調糧,倒忘了農具這茬,要是開春沒農具,流民就算有種子也種不了地。”朱徵妲笑了笑:“我也是在德州學的——徐爺爺常說,農務是‘種、肥、水、具’四樣都得齊,缺一樣都不行。”
三、短途運輸優化:漕幫與裡甲的“無縫對接”
臘月十九,朱徵妲跟著陳九,去了壽張鎮的糧點——這裡是聊城到陽穀縣的陸路樞紐,也是“最後半裡”運輸最費勁的地方。剛到糧點,就見漕幫漢子們正用獨輪車裝糧,裡正帶著村民在一旁清點——每車糧袋上都貼著紙條,寫著“張家莊王二戶”“劉家村李婆戶”,一目了然。
“郡主您看,這是按您在德州的法子,給每車糧都標上戶名,送到村裡直接分,不用再臨時對賬。”陳九指著糧袋上的紙條,“之前糧點到村裡的小路不好走,我們把獨輪車的輪子換了——用厚木輪,外麵裹一層膠皮從漕船上拆的舊膠皮),比之前的鐵輪穩,還不打滑。”
朱徵妲走到一輛獨輪車前,試著推了推——果然比普通獨輪車輕,輪子壓在雪地上,沒陷進去太深。她轉頭對陳九和壽張鎮裡正說:“能不能再優化一下?比如,把村裡的‘互助小組’和漕幫的推車漢子對接起來——漢子們把糧運到村口,互助小組直接接過去,分到各戶,不用漢子們再往村裡跑,能省不少時間。”
陳九和裡正對視一眼,立刻明白了:“郡主說得對!之前漢子們送完糧,還要等村民來領,耽誤工夫——現在讓互助小組在村口等,車到了直接交接,漢子們能早點回來裝下一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