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宮苑春訊_大明養生小帝姬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61章 宮苑春訊(1 / 2)

禦書房奏對:農桑之策皇爺爺頷首

臘月二十七早朝後,朱徵妲跟著朱常洛去了禦書房。萬曆皇帝坐在龍椅上,見她進來,放下手裡的奏折,語氣比往日溫和:“徵妲,山東這兩個月,辛苦你了。先說說,聊城賑災,最難的是什麼?”

朱徵妲行禮,直言道:“回皇爺爺,最難的不是調糧、蓋棚屋,是‘最後半裡’——糧到了州縣,卻送不到偏遠村落的農戶手裡;種子挑好了,卻怕開春沒農具、沒老農教流民耕種。孫兒在聊城用了漕幫推車、裡甲互助的法子,才把運輸效率提上來;又讓老農整理農諺口訣,預備開春教流民種地。”

她從袖中取出兩份文書,雙手遞上:“這一份是聊城賑災的明細,包括流民安置、種子調運、農具預購的數目;這一份是兒臣擬的‘山東春耕三策’,想請陛下恩準。”

萬曆接過文書,朱常洛在一旁補充:“徵妲在聊城時,就跟兒臣書信提過這三策,倒不是臨時起意。”皇帝翻開“春耕三策”,隻見上麵寫得條理分明:

1.設“農課點”:在德州、聊城各流民安置點設農課點,由當地老農任“農師”,官府每月發五兩銀子酬勞;農課內容用“農諺口訣”,教流民播種、育苗、防蟲害,開春後跟著農師在官示田實操。

2.備“春耕應急庫”:讓山東各州縣糧倉,預留一百石麥種、五十套農具作為應急;若流民複耕時缺種、缺具,可憑裡正證明直接領取,秋收後再還無力償還者可免)。

3.聯“漕幫鄉紳”:運河化凍後,讓漕幫協助運輸種子、農具;鼓勵鄉紳捐糧、捐錢,凡捐糧一百石以上者,由朝廷賜“樂善好施”匾額,免次年一半賦稅。

萬曆逐字看完,手指在“農課點”三個字上停頓:“老農教流民?能行得通嗎?”朱徵妲連忙回話:“回皇爺爺,孫兒在聊城試過——老農說的話直白,流民聽得懂;而且官示田就在安置點旁,流民能看著學、跟著做。德州的徐爺爺也說,農務最忌‘紙上談兵’,得讓懂行的人教。”

一旁的內閣首輔葉向高附和道:“陛下,郡主所言極是。山東經洪水後,流民多是失地農戶,教會他們種地,才能真正安身。這‘春耕三策’務實,花錢不多,卻能解燃眉之急。”

萬曆點點頭,把文書放在案上:“準了。山東春耕的事,就由你牽頭——太子身體未愈,東宮的事你多幫襯,山東那邊,可遣人去盯著農課點和應急庫的落實。”朱徵妲躬身應下:“孫兒遵旨。”

離開禦書房時,萬曆忽然叫住她:“徵妲,你在聊城帶回來的甘薯種子,送些去司農寺,讓他們在京郊試種——若真耐旱,將來可推廣到北方各省。”朱徵妲心中一喜,連忙回話:“孫兒這就去辦!”

三、司農寺議事:徐翁獻策農學堂初定

臘月二十八上午,朱徵妲帶著聊城的甘薯種子和“農諺口訣”去了司農寺。徐光啟早已在門口等候——他剛從天津衛考察農務回來,聽說郡主返京,特意留了下來。

進了徐光啟的書房,桌上擺著幾張農田圖紙。徐光啟接過薯種,放在燈下細看:“這薯種顆粒飽滿,比去年從福建引的品種小些,但更緊實,確實適合北方氣候。”他又拿起“農諺口訣”,讀著“薯苗緩苗要十天”,笑著點頭:“老農的經驗最寶貴——這些話比書本上的農書好記,流民一學就會。”

朱徵妲坐在一旁,把禦書房奏對的事說了,又道:“徐爺爺,妲妲想在農課點的基礎上,辦‘農學堂’——不隻是教春耕,還要教秋收、儲糧、堆肥的法子,讓百姓能長久受益。”

徐光啟眼睛一亮,從抽屜裡取出一本冊頁:“我正想跟你說這事!你看,這是我擬的農學堂章程——選在州縣的空廟裡辦學,招十五歲以上的流民子弟,上午學農諺、認農書,下午去官示田實操;老師就請老農和落第秀才,官府發俸祿。

他指著冊頁上的條目:“農學堂不用大辦,先在德州、聊城各辦一所試點——德州有之前的醫棚底子,聊城有官示田,正好試試。你在陛下麵前奏請時,可提‘以農養農’——學堂裡種的糧食,一部分留作師生口糧,一部分賣了補辦學經費,不用全靠朝廷撥款。”

朱徵妲接過冊頁,逐頁翻看——徐光啟把辦學的選址、師資、經費都寫得詳細,甚至連學堂的桌椅用什麼材質用舊木料,省錢)都考慮到了。她笑著說:“徐爺爺想得比妲妲周全!有這章程,明日我再去禦書房奏請,皇爺爺定能準。”

兩人正說著,司農寺吏員來報,說山東巡撫李長庚遞了急折——臨清調運的五十石麥種已到聊城,各州縣農具預購也已統計完畢,隻等開春發放。朱徵妲鬆了口氣:“李大人辦事利索,聊城的春耕該能穩妥了。”

徐光啟喝了口茶,道:“你在山東這兩個月,把‘官、民、漕、紳’擰成了一股繩——李長庚懂實務,陳九講義氣,王以寧肯出力,再加上老農、流民齊心,哪有辦不成的事?農學堂試點,也得靠這些人幫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朱徵妲點點頭——她忽然想起在聊城碼頭,陳九遞來的草編、王以寧送的麥粉,還有安置點孩子們的笑聲。那些細碎的暖意,比京城裡的錦緞、玉食更讓她記掛。

四、除夕前夕:東宮備年心念山東

臘月二十九,京城裡已是年味十足。東宮的小太監們忙著掛燈籠、貼春聯,太子妃親自帶著宮女包餃子——朱徵妲挽起袖子,跟著學包山東樣式的麥穗餃,手法雖生澀,卻學得認真。

“妲兒,明日除夕,陛下要在乾清宮設宴,你也得去。”太子妃捏著餃子邊,笑著說,“之前你在德州、聊城,錯過了臘八、小年,這回可得好好過個年。”朱徵妲點點頭,手裡的餃子卻捏慢了——她想起聊城安置點的流民,此刻該也在準備過年了吧?周裁縫會不會帶著婦人們給孩子做新鞋?王阿公他們,會不會在官示田的棚屋裡貼張紅紙?

正想著,張清芷進來回話:“郡主,戚報國從聊城遞了信,說安置點備了年飯——每戶發了一斤肉、兩斤麵,暖幼棚裡還掛了漕幫漢子編的草燈籠;李大人親自去給老人們送了年禮,流民們都在棚屋門口貼了‘謝恩’的紅紙。”

朱徵妲心裡一暖,笑著對太子妃說:“娘,您看,聊城的百姓也能好好過年了。”太子妃摸了摸她的頭:“這都是你的功勞——你把百姓放在心裡,百姓自然記著你。”

當晚,朱徵妲在燈下寫了兩封信——分彆給德州的汪應蛟,聊城的李長庚,叮囑他們開春後農課點要儘快開課,有難處隨時遞信;一封給陳九,謝他送的水情圖,又問漕幫漢子們過年有沒有添新衣。寫完信,她把聊城帶回來的草兔子放在枕邊——那是流民孩子送的,草繩編得雖不精致,卻比宮裡的玉玩更讓她安心。

窗外,東宮的燈籠亮得溫暖。朱徵妲想著禦書房裡皇爺爺的頷首、徐光啟的章程、聊城百姓的笑容,忽然覺得,這兩個月的奔波,值了。她摸了摸懷裡的農學堂章程,心裡已有了盼頭——等開春,德州、聊城的農學堂開了學,流民子弟就能讀書、學種地;等秋天,官示田的甘薯收了,百姓的糧囤就能滿了。

夜深了,張清芷在外間輕聲道:“郡主,早些歇息吧,明日還要去乾清宮。”朱徵妲應了一聲,吹滅了燈。黑暗裡,她仿佛能聽見聊城運河的冰裂聲,能看見官示田的雪地裡,正悄悄冒出新芽——那是春天的消息,也是百姓的盼頭。

而京城裡的年味,正順著運河的水,往山東飄去。

萬曆三十六年除夕,天色未亮,東宮毓慶宮的簷角已掛起鎏金銅燈。簷下廊柱間,小太監們踩著木梯貼春聯,朱漆大門兩側剛粘好的紅紙上,“春臨紫殿春光好,福滿東宮福氣多”的字跡墨香未乾——這是太子朱常洛親筆所書,筆鋒雖略顯拘謹,卻透著幾分鄭重。

“慢些貼,左右對齊了!”太子妃站在階下指揮,青綠色繡折枝桃花的褙子外罩了件白狐毛披風,“門神要貼正,秦將軍在左,尉遲將軍在右,可彆弄反了。”兩個小太監連忙應著,將繪有門神的黃紙仔細撫平。一旁東李選侍正幫著宮女整理節慶器物,見傅選侍捧著銀盆走過,輕聲道:“趙選侍懷著身孕,取暖的炭盆要多添些,切記用銀絲炭,免得熏著。”

正說著,殿內傳來孩童的笑鬨聲。五歲的朱徵娟穿著紅緞襖,正追著捧著燈籠的小太監跑,腰間係著的雙魚銀鈴叮當作響。四歲的朱由校蹲在廊下,用積木搭著想象中的官示田,三歲的朱徵妲湊在一旁,伸手想摸哥哥堆的“草棚”,卻被兩歲的朱徵嫙拽住了衣角,咿呀著要搶她手裡的布老虎。

“娟兒慢些,彆撞著弟弟妹妹!”王才人扶著腰走來,她剛給王恭妃請過安,臉上帶著溫和的笑意。朱由校聽見母親的聲音,立刻舉起積木:“娘,你看我搭的農學堂,像聊城的嗎?”朱徵妲也跟著點頭,小奶音脆生生的:“像!有棚屋,還有紅薯地!”

太子妃笑著走過來,彎腰抱起朱徵嫙:“咱們妲兒心裡記著山東的事呢。”她瞥見朱徵妲袖口磨起的毛邊,那是在聊城幫著縫補衣物時磨的,不由摸了摸她的頭,“等過了年,給你做件新的織金襖。”

巳時剛過,毓慶宮正廳的八仙桌已擺得齊整。桌上鋪著紅緞桌圍,中間放著錫製暖鍋,周圍碼著碟裝的蜜餞、堅果,還有兩盤剛蒸好的棗泥饅頭,捏成了元寶模樣。太子妃親自檢視著食盒,裡頭是準備給各宮送去的年禮:給王恭妃的是上好的杭綢和潤肺的秋梨膏,給劉昭妃的是江南新貢的龍井,給各位選侍的則是定製的銀製頭釵。

“太子殿下回來了!”太監的通報聲響起,朱常洛身著青色常服走進來,臉上帶著些許疲憊卻難掩笑意。他剛從文華殿回來,手裡還拿著一卷文書:“父皇今日心情頗佳,見了山東漕幫協助運種的奏報,還問起妲兒帶回來的薯種。”

朱徵妲正坐在門檻上看朱由校搭積木,聽見這話立刻站起來,小短腿跑到朱常洛跟前:“皇爺爺問薯種了?是不是要在京郊種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