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春信_大明養生小帝姬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63章 春信(1 / 2)

春訊漸濃:宮苑籌謀連魯地漕船待發啟新耕

萬曆三十六年大年初五,京郊的雪開始化了。簷角的冰棱滴著水,落在東宮庭院的青石板上,積成小小的水窪——倒映著廊下尚未撤去的宮燈,紅的、黃的,晃得人眼暖。朱徵妲蹲在水窪邊,用小石子輕輕劃著,忽然聽見張清芷喊她:“郡主,司農寺徐大人來了,說有京郊試種薯苗的消息!”

她鞋尖還沾著泥,就往書房跑。剛到門口,就聽見徐光啟的聲音:“……京郊試驗田的苗床已備好,選了三塊向陽地,分彆試種聊城的薯種、福建的薯種、還有本地馴化的品種,再過十日就能下種,她小心翼翼地在旁邊插上一根小小的標記杆。徐光啟與朱常洛相視一笑,他們都明白,郡主種下的不隻是一顆薯種,更是一份與民間疾苦共情的初心。”

一、書房議事:農學堂的最後籌算

書房裡,朱常洛坐在案前,手裡拿著農學堂的“開課章程”,徐光啟站在一旁,桌上攤著幾張圖紙——是德州、聊城農學堂的布局圖:空廟改的學堂分兩間,外間是“課室”,擺著舊木料做的桌椅;裡間是“農具房”,放著犁、耙、鋤頭;廟外的空地圈起來當“實操田”,按徐光啟的標注,分成“麥田”“薯田”“菜田”,甚至留了一小塊“堆肥區”。

“徐爺爺!”朱徵妲衝進來,直奔桌前,指著圖紙上的“實操田”,“這塊薯田,是不是要種我從聊城帶回來的薯種?”徐光啟笑著點頭,從袖中取出個小布包:“這是從聊城選的最優薯種,共五十斤——一半留京郊試種,一半送德州、聊城農學堂,每顆都挑過,顆粒飽滿,保準能出芽。”

朱常洛放下章程,道:“農學堂的師資、物資都齊了,就差‘督學’——得派個懂農務、能鎮住場麵的人去,免得州縣官吏推諉。”徐光啟道:“臣舉薦司農寺的主事周啟元——他去年在天津衛管過屯田,懂農事,性子耿直,去年山東賑災時,他還幫著調過種子,流民都認得他。”

朱徵妲連忙道:“周主事我認得!在聊城時,他教流民選麥種,說‘麥種要咬著硬、看著亮’,流民都信他!”朱常洛點點頭:“那就定周啟元——讓他正月十五後出發,先去德州,再去聊城,務必盯著農學堂開課,有問題隨時遞信。”

正說著,小太監進來遞信:“太子殿下,山東李巡撫遞了急折,說臨清的農具已造好,共三百套,就等運河化凍運去農學堂。”徐光啟接過奏折,掃了一眼,笑道:“李長庚辦事果然利索——三百套農具,德州、聊城各一百五十套,夠農學堂師生用了。”

朱徵妲忽然想起什麼,拉著徐光啟的袖子:“徐爺爺,農學堂要教孩子們認字嗎?流民小姊姊說,她們想認‘麥’‘薯’‘糧’這些字,免得將來分不清種子。”徐光啟從圖紙下抽出本小冊子——是他手寫的“農字課本”,第一頁寫著“一麥二薯三菜,農之本也”,後麵每頁畫著對應的作物,旁邊注著大字,筆畫簡單,方便認讀。

“這是給農學堂的課本,”徐光啟道,“落第秀才張啟負責教認字,先教農務相關的字,再教簡單的農諺——比如‘春施千擔肥,秋收萬擔糧’,既認字,又記農理。”朱徵妲接過小冊子,翻得嘩嘩響,笑得眼睛彎成月牙:“太好了!我要把這個帶給聊城的小姊姊!”

二、東宮暖日:草編、年禮與遠念

正月初十,京城徹底回暖了。東宮庭院的雪化儘,露出青石板下的枯草——小太監們忙著清掃,朱徵妲卻不讓:“留著這些草,等開春能編草編!”她拉著朱由校、朱徵娟,在庭院裡撿枯草,曬乾了搓成草繩,東宮的宮女太監也跟著學,廊下很快堆起幾大捆草繩。

“郡主,漕幫陳九爺派人來了!”門口的通報聲剛落,漕幫的小漢子就扛著個大麻袋進來,滿頭是汗:“郡主,俺們九爺說,運河邊的冰開始化了,估摸著正月底就能行船——這是俺們漕幫漢子編的草墊,共五十個,給農學堂的桌椅用,坐著不硌屁股。”

麻袋裡的草墊,是用運河邊的蘆葦編的,厚實,邊緣用紅繩縫了,透著漕幫漢子的實在。朱徵妲拿起一個,放在舊木椅上試了試,軟乎乎的,連忙道:“替我謝九爺!開春後運種子、農具,還要勞煩漕幫的叔叔們。”小漢子咧嘴笑:“郡主放心!九爺說了,農學堂的事,比運皇糧還重要——俺們已把船檢修好了,就等開航!”

送走漕幫的人,太子妃讓人端來剛蒸好的“春餅”——薄如紙,裹著豆芽、韭菜、肉絲,是京城裡正月裡的時興吃食。朱徵妲捧著春餅,忽然想起聊城的流民:“娘,聊城的百姓開春能吃上春餅嗎?”太子妃摸了摸她的頭:“李大人已讓人給流民發了麥種,開春種麥,秋收了就能磨麵做春餅——說不定明年這個時候,你能在聊城和他們一起吃。”

朱徵妲咬著春餅,忽然道:“爹爹,我想給聊城的戚將軍寫封信,問問暖幼棚的孩子們過年有沒有新鞋穿。”朱常洛點點頭,讓人取來紙筆。她趴在案上寫,字歪歪扭扭,卻寫得認真:“戚將軍,暖幼棚的小姊姊們編的草燈籠還亮嗎?春開學堂開課,我讓徐爺爺帶農字課本去……”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張清芷在一旁看著,悄悄對太子妃道:“郡主心裡,一半是東宮,一半是山東。”太子妃笑著點頭:“這才好——心裡裝著百姓,將來才能幫著太子擔事。”

三、京郊試種:薯苗的第一縷綠

正月十五元宵節剛過,京郊司農寺試驗田就熱鬨起來。徐光啟帶著周啟元、農官、老農,在田裡忙——苗床早已整好,黑土翻得鬆軟,撒了層草木灰;五十斤聊城薯種泡在溫水裡,老農說“泡三天,芽能冒半指長”。

朱徵妲纏著朱常洛,非要去試種現場。馬車剛到試驗田,就看見徐光啟蹲在苗床邊,手裡拿著棵薯種,對農官說:“薯種要斜著埋,芽朝上,埋深兩指,太淺怕凍,太深出不來。”

“徐爺爺!”朱徵妲跳下車,跑到苗床邊。老農見了她,笑著遞來顆泡好的薯種:“郡主,您試試——就按徐大人說的,斜著埋。”她小心翼翼接過薯種,手心都出汗了,學著老農的樣子,在苗床挖個小坑,把薯種放進去,再用土輕輕蓋好,還拍了拍:“要好好長呀,長出芽來,好叫聊城的流民種。”

徐光啟道:“這苗床要蓋層稻草,保溫度,還要每天澆水——派兩個老農在這守著,記錄發芽情況,一天記一次,什麼時候冒芽、什麼時候長葉,都要寫清楚,將來給農學堂當教材。”周啟元在一旁記著,手裡的冊子寫得密密麻麻:“徐大人放心,下官定盯緊了——等下種完,下官就去準備行裝,正月底準時去山東。”

朱常洛站在田埂上,望著忙碌的眾人,對身邊的徐光啟道:“農學堂是小事,卻是安民的大事——流民學會種地,能自己養活自己,才不會再逃荒。”徐光啟點點頭:“太子殿下說得是——臣這幾日查農書,說甘薯耐旱、耐貧瘠,北方旱地都能種,若能推廣,每年能多收數百萬石糧,百姓就不會餓肚子了。”

朱徵妲沒聽他們說話,正蹲在苗床邊,跟守田的老農聊天:“爺爺,您種了多少年地了?”老農道:“四十多年了!從嘉靖爺那時候就種,啥莊稼沒種過?就這甘薯,還是頭回種——郡主放心,俺定把這些薯種伺候好,比伺候俺孫子還上心!”朱徵妲笑得咯咯響,從袖中掏出個草兔子:“爺爺,這個給您,您看著薯苗,就像看著它長。

四、山東籌備:農課點的預熱


最新小说: 狐求歡,鬼送胎 仙怕狗剩 心聲暴露!文武百官忙著吃瓜 始皇彆鬨!我就吹個牛你當真了? 離之星 一無所有到背景通天,我龍騰大夏 出軌的妻子怎麼可能原諒 重生88:踹掉渣女後,我成為億萬富豪 孔然短故事小說集 星空高武:從清掃隊開始殺穿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