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廷深苑:被忽略的角落——後宮、宮人及宗室旁支
1.慈寧宮李太後居所)的“簡禮年節”
萬曆生母李太後孝定李太後)雖居慈寧宮,年節儀軌遠簡於乾清宮——臘月二十四起,僅令宮女在殿廊掛素色紗燈非鎏金,僅罩白紗,內點燭火,取“素淨奉佛”意),春聯用淺紅箋寫“身安體健”“闔宮康泰”,由太後身邊的老太監手書,不請翰林院學士。
除夕當日,李太後不參與乾清宮家宴,僅在慈寧宮設“小家宴”——召太子朱常洛、太子妃及東宮年幼子女朱徵妲、朱由校)入內,菜品僅四樣:燉雞湯太後信佛,不食葷腥,用素雞替代)、素餡餃子韭菜、豆腐為餡)、蒸山藥京郊禦園產)、杏仁茶,無任何珍饈。宴間太後多問東宮瑣事,比如“徵妲在聊城學的農諺,可還記得幾句”,朱徵妲念“薯苗緩苗要十天”,太後笑著摸她的頭,賜一串銀質長命鎖非宮廷珍寶,是太監管事從坊間銀樓定製,刻“平安”二字)。
守歲時,太後率宮女在佛堂燃“歲燈”一盞琉璃燈,內供觀音像),誦《金剛經》半卷,便令眾人退下——她年近七旬,精力不濟,且不喜熱鬨,僅留貼身宮女守夜。
2.宮廷底層宮人:夾縫裡的年味
尚膳監、浣衣局、錦衣衛校尉等底層宮人,年節無休卻有“小福利”:臘月三十辰時,內務府按“品級發賞”——總管太監得銀五兩、綢緞一匹;普通宮女、太監得銀一兩、芝麻糖二斤;錦衣衛值守校尉得“酒肉份例”豬肉一斤、白酒二斤),由各衙門管事分發。
他們的“過年”多在值守間隙湊活:乾清宮當值的小太監,趁萬曆回後殿看書的間隙,在廊下牆角圍坐,分食自帶的“糖火燒”京郊燒餅鋪買的),用錫壺溫一壺劣質白酒,小聲說幾句“來年能調個輕省差事”;浣衣局的宮女,臘月三十需趕洗後宮的年節新衣,忙到戌時才歇,湊錢買一串“小鞭炮”,在浣衣局院子裡點燃,聽個響就算過年——沒人敢喧嘩,怕衝撞宮規。
3.宗室旁支的“趨奉年禮”
在京的宗室旁支如朱元璋後裔、未就藩的郡王,如“瑞王”“惠王”家屬),年節需先給萬曆、李太後、太子送“年禮”,再自家過節。禮單按規製遞減:給萬曆送“貢物”如瑞王家送的是陝西貢的羊絨毯、惠王家送的是湖廣產的象牙扇);給李太後送“佛前供品”素點心、香燭);給太子送“實用之物”如綢緞、筆墨)。
送禮需由宗室子弟親自登門,在宮門外遞“手本”寫明身份、禮單),由太監轉呈——多數時候禮單會被“留中”,僅得一句“知道了”的回複,但不敢不送。自家過年時,菜品比平民豐盛有雞鴨、臘味),卻遠不如太子東宮:瑞王家除夕宴僅六菜,席間不敢奏樂,隻讓子弟念幾句“皇恩浩蕩”的吉利話,透著謹慎。
二、京城內外:勳貴、平民與漂泊者的年味
1.內城勳貴:規矩籠著的虛浮年
正陽門內東側的英國公府,是京城勳貴裡的“頭麵人家”——第一代英國公張輔隨朱棣靖難,家底厚、規矩重,可到了萬曆三十六年,這“年味兒”早被官場的謹慎浸得沒了熱乎氣。從臘月二十三“小年”起,府裡就透著“既要撐場麵,又怕過了頭”的彆扭。
管家張忠領著仆役掃塵,梯子剛搭到正廳簷角,就被老夫人的陪房劉嬤嬤喊住:“慢著!那對鎏金銅燈彆擦太亮——上年宮裡來的公公說,乾清宮的燈今年都減了兩成,咱們府裡太紮眼,怕言官參‘僭越’。”張忠隻好換了塊半舊的抹布,把銅燈擦得“半明不暗”,像蒙著層灰。
臘月二十五備年禮,更是讓英國公張惟賢愁眉不展。按往年規矩,得給內閣首輔葉向高、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各送一份“厚禮”,可今年不一樣——前陣子東林黨剛參了幾個“勳貴交通內官”的折子,馮保那邊遞話“今年不必費心”,葉向高又素來愛擺“清廉”架子。最後定下的禮單,竟透著幾分寒酸:給馮保送兩匹江南新織的“淺碧縐紗”不是貢品,是府裡織坊自造的)、一匣“杏仁酥”內宅廚娘做的,非外麵買的珍饈);給葉向高送的是兩函宋版《論語》是張家傳下來的舊物,不算“新貢”)、二十斤京西產的“京白米”平民也吃得起,隻勝在新鮮)。送的時候還特意叮囑兒子張世澤:“遞禮時彆多說,隻說‘自家產的小物,給閣老、公公添個年彩’,千萬彆提‘孝敬’二字。”
除夕當日的家宴,是英國公府最“擰巴”的時候。正廳裡擺了三桌:上首是老夫人、張惟賢夫婦,中桌是兒子兒媳、未出閣的女兒,下桌是旁支的子侄。菜品算豐盛,卻全是“合規”的——八菜一湯,沒有禦膳裡才有的“天鵝炙”“麒麟肉”,最體麵的不過是“填鴨燒筍”填鴨是自家養的,筍是南方客商送的)、“糟溜魚片”用的是永定河的草魚,不是海裡的鮮魚)。老夫人夾了一筷子筍,忽然停住,問張世澤:“昨兒去東宮給太子送年禮,太子殿下可有話?”張世澤放下筷子,小聲答:“就說了句‘知道了’,還問了句‘你家小女兒的繡活可精進了’——沒提彆的。”老夫人鬆了口氣,又叮囑:“年後教你妹妹少繡那些‘鳳凰牡丹’,多繡些‘蘭草、竹子’,免得人說‘勳貴女兒僭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宴間沒有樂師奏樂——往年還請戲班唱《長生殿》的片段,今年怕被人說“耽於享樂”,隻讓府裡的小丫鬟唱了兩段“京郊小調”比如《送灶王》《賣糖粥》),聲音還得壓著,不能傳到院外。守歲時更冷清,老夫人領著女眷在佛堂念了半卷《心經》,張惟賢則在書房裡看“塘報”邊看邊歎氣,他放下塘報,揉了揉眉心。陝西的流民,運河的漕糧,宮裡的風向,遼東的建奴……這一切都像無形的絲線,纏繞著他,也纏繞著這個看似龐大卻處處吱嘎作響的帝國。英國公的爵位,如今更像是一道精致的枷鎖,.兒子張世澤想跟父親說幾句“來年求個差事”的話,見父親臉色沉,又把話咽了回去。直到子時敲鐘,府裡才敢放一掛小鞭炮——不是市麵上賣的“百子炮”,是管家托人在城外作坊做的“五十響”,聲音不大,放完趕緊讓仆役掃乾淨,怕被巡城的錦衣衛看見,說“勳貴擾市”。
2.外城平民:生計裡摳出來的年
正陽門外的“外城”,是平民紮堆的地方——布鋪、木匠鋪、燒餅鋪擠在窄巷裡,屋頂上的茅草沾著雪,牆根下堆著炭渣,可這裡的年味,比內城勳貴府裡熱乎,全是“從生計裡摳出來”的實在。
1)布鋪掌櫃王老實:賒賬裡的人情年
王老實的布鋪開在廊房二條,鋪麵不大,隻有一間,賣的都是平民穿的“粗布”“藍布”,最貴的也不過是“細棉布”一斤棉能織兩丈,一尺賣五個銅板)。臘月二十起,布鋪就忙起來——平民都要扯塊新布做“年衣”,哪怕是舊棉襖,也得縫個新領子、新袖口。
王老實算賬時總揣著個小本子,記著誰賒了布、欠了多少。比如隔壁賣菜的張阿婆,臘月二十一扯了三尺藍布,說“年後賣了春菜就還”,王老實擺擺手:“不急,您孫女過年總得有件新衣裳。”還有幫工的小夥計李二,十七歲,家裡窮,王老實除了給工錢每月三百銅板),還多扯了兩尺細棉布,說“給你娘做個新褂子,算過年的賞錢”——李二當場就紅了眼,說“掌櫃的,年後我多乾兩個時辰”。
臘月三十上午,布鋪關了門,王老實帶著老婆、兒子貼春聯。春聯是隔壁窮書生寫的,用的是最便宜的“草紙”,墨是兌水的,字卻有力——上聯“布暖千家年”,下聯“德留小巷春”,橫批“平安就好”。王老實踩著凳子貼,兒子在下麵遞漿糊,老婆在屋裡燉肉——肉是“槽頭肉”豬脖子上的肉,便宜,一斤三個銅板),燉的時候放了點醬油、薑片,香味飄到巷子裡,引得鄰居家的狗直叫喚。
除夕的年飯,桌上擺了四樣:燉槽頭肉、素炒白菜、豆腐腦早上磨的黃豆做的)、餃子餡是白菜加少許肉末,肉末是跟肉鋪老板討的“碎肉渣”)。兒子捧著碗,啃著肉,問王老實:“爹,明年能扯塊紅布給我做新衣裳不?”王老實摸了摸兒子的頭,夾了塊肉放進他碗裡:“能,明年開春布賣得好,就給你做。”守歲時,一家三口圍在炭盆邊,炭是“碎炭渣”跟炭鋪買的下腳料,一斤一個銅板),燒得不太旺,卻暖和。王老實拿出三個銅板,給兒子一個,給老婆一個,自己留一個:“這是‘壓歲錢’,壓著邪祟,明年咱們都好好的。”
“同一個夜晚,幾裡地外,木匠趙五摸遍了全身,也湊不出三個能當‘壓歲錢’的銅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