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知禮正式走馬上任,投入了戶部繁雜的政務之中。
盼兒因有孕在身,加之需在佳宜莊協助祖父顧四彥照料太上皇的調理事宜,便安心在莊上住下,不再方便時常往返於城郊與京城之間。
對於兩個男孩的教育,明山長自有他的一番堅持。
他認為,顧瑞和陳鈞天資聰穎,學業紮實,但不能因此就將他們困於一方小天地,隻知埋頭苦讀。
他在途中就向顧四彥和陳知禮鄭重提出:“兩個孩子,尤其是鈞兒,學問已遠超同齡人,但不能隻做個‘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生,讀書好不表示就是一個大智慧的人。
京華書院乃京城頂尖學府,彙集八方英才,讓他們去那裡進學,並非隻為學問,更是要他們學會與同齡人相處,懂得人情世故,結交誌同道合的朋友。
這眼界、這胸襟、這為人處世的曆練,對他們將來立身處世、行走朝堂,至關重要。
下午散學後,乃至休沐日,老夫自會加緊督促,絕不耽擱。”
這番道理,顧四彥父子和陳知禮都深以為然。
於是,途中便定下了章程:顧瑞與陳鈞每日前往京華書院蒙學部就讀,書院課業之外的時間,則由明山長親自教導經史子集。
至於清晨,則是雷打不動的練武時辰。
在武藝方麵,顧瑞資質平平,隻求強身健體;
而陳鈞卻再次展現了他驚人的天賦,無論是拳腳功夫還是騎射之術,他一學便會,一點就通,進步神速,儼然有其父沉穩堅毅之風,又兼具了其母盼兒那一脈相傳的靈巧,讓教授武藝的師傅都嘖嘖稱奇。
轉眼到了八月初一,正是京華書院新學段開學的日子。
這一日,陳知禮需親自送吳再有和陳知文前往大理寺和吏部報到上任,分身乏術。
送兩個孩子入學的任務,便落在了明山長肩上。
明山長帶著收拾得整整齊齊、穿著一身新青衿學袍的顧瑞和陳鈞,來到了名滿大珩的京華書院。
書院山長與明山長乃是舊識,是朋友,兩人早已通過氣,知曉這兩個孩子是好友精心栽培的弟子,更是新任戶部侍郎陳知禮的公子和內侄。
山長親自接待,寒暄幾句後,稍微問了倆孩子幾個問題,便吩咐學正直接將兩人安排到了蒙學部的甲班——這是蒙學部中資質最好、進度最快的一個班。
學正領著他們來到甲班的學堂。
此刻,堂內已坐下了三十餘名年紀相仿、約在七八歲、八九歲間的學童,個個衣著光鮮,眼神中帶著屬於這個年紀的好奇與靈動,也隱隱有著世家子弟特有的矜持與審視。
授課的先生是一位麵容清臒、氣質儒雅的中年人。
見學正帶人進來,便拍了拍手,示意學堂內安靜下來。
兩人低聲說了幾句,學正就出去了。
“諸位同窗,”先生溫和地開口,指向站在前方的顧瑞和陳鈞,“今日我們甲班新來了兩位同窗。
這位是顧瑞,這位是陳鈞,他們剛從江南而來,日後便與大家一同進學,望諸位同窗友善相待,互相砥礪。”
先生的話音剛落,學堂內大多數孩子的目光都帶著善意的打量和新奇,落在兩個新麵孔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