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愈後的林曉燕,如同經曆嚴霜的秋菊,褪去了幾分青澀莽撞,添了幾分沉靜的韌性。她謹遵醫囑,不再透支體力去追趕產量,開始學著在勞作與休憩間尋找平衡。每日三餐準時,入夜安眠,“林記”的運轉也維持在一種穩定而可持續的節奏上。
食堂的訂單提供了穩固的根基,讓她有餘裕去雕琢現有產品的細節,而非急切地擴張。她甚至有了閒暇,在午後暖陽裡重新翻開母親的食譜,不再僅僅視其為謀生手冊,而是帶著品讀的心情,去感受字裡行間流淌的溫情與歲月沉澱的智慧。
馬桂芳已能獨當一麵,將“懷舊套餐”打理得井井有條,手法愈發沉穩。娟子則成了專職的配送與外聯,與食堂對接、記錄零散訂單,小姑娘在忙碌中褪去怯懦,眉眼間多了自信的光彩。
一切仿佛都浸潤在一種平和的秩序中。曉燕開始享受這“慢下來”的時光,收工後,能倚在門口,看夕陽將倉庫斑駁的牆麵染成暖金色,或是翻看那幾本不知何人悄然送來的舊雜誌。
然而,命運的漣漪總在不經意間蕩開。
一個尋常的午後,一輛黑色的、車身線條流暢、在這座北方小城裡顯得格外突兀的豐田皇冠轎車,緩緩駛入菜市場後街,最終停在了“林記”那扇新刷了綠漆的木門前。
車門開啟,一位身著合體西裝、戴著金絲眼鏡、手提公文包的年輕男子率先下車,步履迅捷地繞至另一側,躬身拉開車門。
一位年約五旬、身著挺括灰色西裝、發絲梳理得一絲不苟的中年男子邁步而出。他氣質儒雅,目光卻銳利如鷹,帶著久居人上的威儀。他略微蹙眉掃視了一眼周遭嘈雜的環境,視線最終定格在門口那塊手寫的小木牌——“林記”上。
這不同尋常的陣仗,立刻吸引了左鄰右舍的目光。攤販們停下吆喝,路人駐足竊語,空氣中彌漫著好奇與猜測。
曉燕正在屋內核對賬目,聞聲走出。見到門口那與周遭格格不入的轎車與人物,她心頭一緊,下意識攥緊了沾著麵粉的圍裙邊角。
那年輕男子上前一步,用帶著明顯港式口音的普通話,客氣而疏離地問道:“請問,這裡係‘林記’?老板在嗎?”
“我…我就是。”曉燕穩住心神,應道。
年輕男子眼中掠過一絲訝異,迅速恢複職業化的微笑,側身介紹:“這位係香港嘉禾食品公司董事長,李兆基先生。”
香港?食品公司?董事長?這幾個詞組合在一起,對曉燕而言遙遠得如同另一個世界的故事。
李兆基走上前,目光落在曉燕身上,並未因她的年輕與樸素流露出輕視,反而用一種帶著探究意味、略顯生硬的普通話開口:“林小姐?你好。冒昧打擾。我這次來內地考察,偶然在省城聯誼會上,品嘗到貴廠食堂提供的幾樣點心,風味頗為獨特。幾經打聽,才知係出自你手。所以特地過來拜訪。”
原來是因為食堂的“懷舊套餐”。曉燕心下稍安,連忙道:“李董事長您好…您太客氣了…地方簡陋,您……”
“無妨。”李兆基擺了擺手,目光已越過她,投向倉庫內部,帶著商人特有的審度,“可以參觀一下嗎?”
“當然,您請。”曉燕側身讓開,心緒卻如擂鼓。
李兆基與其秘書步入倉庫。馬桂芳與娟子立刻停下手中活計,拘謹地站在一旁。
李兆基看得仔細。他審視碼放整齊的原料,觀察擦拭潔淨的操作台,目光掠過牆上掛著的營業執照與健康證,甚至拿起一個剛出籠、冒著熱氣的菜團子,端詳其色澤形態,湊近輕嗅其散發出的質樸香氣。
他麵色平靜,喜怒不形於色。
“林小姐,這些都係你獨自研發?”他放下菜團子,問道。
“不完全是,”曉燕如實相告,“有些是家裡傳下來的老方子,我隻是稍微調整了一下。”
“老方子…”李兆基沉吟片刻,微微頷首,“味道很正,有一種…市麵工業化產品缺少的‘鑊氣’同人情味。尤其係那種醬料,很有特色。”
他話鋒一轉,切入正題:“林小姐,有無興趣合作?”
“合作?”曉燕怔住。
“沒錯。”李兆基語氣帶著慣有的自信與決斷,“我們嘉禾食品,正在尋找內地有特色的傳統食品,進行工業化生產同品牌推廣。你的這些產品,尤其係那款醬料,潛力很大。我們可以投資,擴大生產規模,改進包裝,利用我們的渠道,銷往香港甚至海外。你可以技術入股,或者,我們買斷你的配方。”
工業化生產?銷往香港?海外市場?
這些詞彙如同驚雷,在她腦海中炸響。這遠比錢旺的連鎖提議、吳經理的收購計劃更具衝擊力,描繪出一幅她從未敢想象的宏大圖景。
巨大的誘惑麵前,心跳驟然失序,血液奔湧上頭。然而,幾乎同時,一種源自心底的警惕與不適感悄然滋生。
買斷配方?技術入股?聽起來前程似錦,可是……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