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燕跟在後麵,聽他一口專業術語,什麼蜜粉源群勢分蜂熱,既陌生又新奇。但看他檢查蜂群的手法,確實是個行家裡手。
你自己摸索出這套方法,很了不起!沈柏晟檢查完蜂箱,由衷讚歎,很多做法很科學,比如在流蜜期前獎勵飼喂,促進蜂群繁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曉燕被誇得有些不好意思:我就是瞎琢磨,想著多產點蜜。
實踐出真知嘛!沈柏晟說著,走到魚塘邊,抓起一把曉燕自配的飼料聞了聞,豆餅、麥麩、魚粉...這配方很合理啊!蛋白質含量夠,成本也控製得好。
他看得仔細,問得也專業,從飼料配比、魚病防治問到蜂蜜產量、銷售渠道,甚至還蹲下來仔細觀察塘水顏色和魚的活躍度。曉燕一一回答,越說越放鬆,遇到自己擅長的領域,話也多了起來。
沈柏晟從公文包裡掏出筆記本和鋼筆,認真記錄著。那支鋼筆是英雄牌的,筆尖在紙上沙沙作響,字跡工整有力。
立體農業...生態循環...附加值提升...沈柏晟邊記邊說出一串曉燕似懂非懂的詞兒,但大概意思她是明白的,就是說她這套做法又科學又高效。
兩人正說得投入,陳默拎著一條剛捕上來的草魚過來了。看到樹蔭下相談甚歡的兩人,他的腳步頓了一下,眼神微暗。
默哥,曉燕抬頭看見他,連忙介紹,這位是縣農業局的沈技術員,來調研的。沈技術員,這是陳默,他經常幫我忙。
沈柏晟站起身,禮貌地伸出手:陳默同誌,你好。
陳默看了看他伸出的手——那是一隻拿筆杆子的手,指甲修剪得整齊乾淨。他把自己沾著魚鱗和水漬的手在褲子上擦了擦,才快速握了一下:你好。語氣平淡,沒什麼溫度。
沈柏晟似乎沒察覺,依舊熱情:陳默同誌也在幫林曉燕同誌搞生產?太好了!群眾之間互相幫助,共同致富,精神可嘉!
陳默沒接話,隻是對曉燕說:魚放水桶裡?
哎,好,謝謝默哥。曉燕感覺氣氛有些微妙的尷尬。
沈柏晟看看手腕上的上海牌手表——那表在陽光下反著光,亮晃晃的。時間不早了,林曉燕同誌,今天打擾你了,收獲很大!我回去就把報告整理出來。
他從公文包裡拿出幾本《農村科學養殖》雜誌和幾張油印的技術資料:這些資料送你,上麵有些新技術新信息,或許對你有用。下回來,我帶幾本《養蜂手冊》給你。
曉燕接過資料,連聲道謝。那些油印紙上還散發著新鮮的油墨味,雜誌封麵上的日期顯示是最近出版的。
沈柏晟推起自行車,跟曉燕道彆,也對著陳默點了點頭。他跨上車座的姿勢很瀟灑,白襯衫下擺在風中微微揚起,很快消失在家屬院門口。
陳默沉默地拿起斧子,開始劈柴。哢嚓、哢嚓,木屑四濺,力道似乎比平時大了些。
曉燕翻看著手裡的雜誌和資料,心裡還在為剛剛得到的認可而興奮:這個沈技術員懂得真多,說的好多詞我都沒聽過...他說我這兒是立體農業,還說能推廣呢!
陳默劈柴的動作停了一下,頭也沒抬,聲音悶悶的:嗯,文化人,是懂得多。
曉燕這才覺出點味兒來,看向陳默。夕陽的光線勾勒出他硬朗的側臉輪廓,額角有汗珠滾落,帶著一種與剛才那個白淨技術員截然不同的、充滿力量感和生活痕跡的氣息。
她忽然想起省城的梁廠長,又看看手裡的資料,再看看默默劈柴的陳默,心裡那架剛剛因為沈柏晟的到來而稍微偏向的天平,又開始劇烈地晃動起來。
留下,有剛剛起步的事業,有熟悉的環境,有於得水的技術幫助,現在好像還有了官方的關注和可能的支持,還有...陳默。
而去省城,有的則是一個模糊卻巨大的可能性,一個跳出眼前世界的機遇。
哪個選擇,才是對的?
她低頭看著雜誌封麵,1983年的字樣和紅色的拖拉機圖案充滿了時代感,而裡麵的內容,卻又似乎在指向一個嶄新的、不斷變化的未來。
院牆外突然傳來熟悉的吆喝聲:冰棍兒——奶油冰棍兒豆沙冰棍兒——接著是一群孩子歡快的奔跑聲和幾分錢硬幣的叮當響。
這熟悉的聲音讓曉燕恍惚了一瞬。她站在院子裡,一手捏著來自省城的名片,一手捧著縣農業局的技術資料,耳邊是孩子們的歡笑聲和陳默劈柴的節奏聲,仿佛站在了時代交彙的十字路口。
喜歡八零小廚娘的紅火日子請大家收藏:()八零小廚娘的紅火日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