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主熱情介紹:“廣東來的最新款,三十五一台,用好了能給點心零食封口,保質期長不少哩!”
三十五!曉燕暗暗咋舌,這得賣多少點心才能賺回來。但她心裡已經種下了一顆種子。
第二天是專題講座,曉燕認真記筆記,學到了不少病蟲害防治和食品保鮮的新知識。中場休息時,她大膽地向專家提問關於蜂蜜點心保質期的問題,得到了詳細解答。
沈柏晟一直陪在她身邊,不時補充解釋。休息時,還特意買來汽水給她:“嘗嘗,省城飲料廠產的,比縣裡的好喝。”
第三天是實踐操作課。在蜂產品加工實驗室,曉燕第一次親手操作了蜂王漿提取設備,還學會了蜂膠提純的基本方法。她帶來的點心也得到了研究員們的稱讚,都說有特色,口感好。
“小林同誌,你的蜂蜜槽子糕很有特點嘛,”一位老專家嘗過後說,“要是能解決保質期和包裝問題,說不定能有更好的銷路。”
這話說到了曉燕心坎上。她鼓起勇氣問:“老師,您覺得像我這樣的小規模生產,該怎麼發展才好?”
老專家推推眼鏡:“兩條路:一是保持特色,做精做細,瞄準高端市場;二是找機會與arger生產方合作,借船出海。各有各的好,看你自己選擇。”
傍晚,學習結束,明天就要返回縣城了。沈柏晟神秘地說帶曉燕去個“好地方”。
那是一家新開的音樂茶座,隱藏在一條小街上。推開玻璃門,舒緩的音樂流淌而出,空氣中彌漫著咖啡和點心的香氣。彩燈旋轉,投射出夢幻的光斑。幾對年輕人坐在卡座裡低聲交談,桌上放著飲料和零食。
曉燕從沒來過這種地方,有些拘謹。沈柏晟倒是很熟練地點了兩杯橙汁和一碟小蛋糕。
“這裡真漂亮...”曉燕小聲說,眼睛不由自主地跟著屋頂的旋轉彩燈轉。
“省城現在流行這個。”沈柏晟笑道,“年輕人喜歡來這裡聊天、聽音樂。”他頓了頓,語氣認真起來,“曉燕同誌,這次學習,你有什麼感想?”
曉燕捧著玻璃杯,橙汁的酸甜在口中化開:“開了眼界,也多了煩惱。”
“煩惱?”沈柏晟不解。
“看到了那麼多好東西,學到了新技術,可回到縣城,我還是那個小點心鋪的主人。”曉燕輕聲說,“就像看到了大海的人,再回到小池塘,總會覺得憋屈。”
沈柏晟沉默片刻,突然問:“那你想不想看看真正的大海?”
曉燕一愣。
“我是說,”沈柏晟推推眼鏡,聲音溫和,“局裡下半年可能有個去南方考察的機會,主要是學習水產養殖和農產品加工。如果你有興趣,我可以...”
話沒說完,茶座門口突然傳來一陣喧嘩。幾個穿著時髦的年輕人走進來,為首的是個燙著大波浪、穿著紅色連衣裙的姑娘,一眼就看到了沈柏晟。
“沈柏晟!真是你啊!”姑娘驚喜地叫道,快步走過來,“回省城也不打個招呼!”
曉燕注意到,那姑娘看沈柏晟的眼神格外熱切。
沈柏晟有些尷尬地站起身:“李莉?這麼巧。我是出差來的,明天就回去了。”
名叫李莉的姑娘打量著曉燕,眼神裡帶著審視:“這位是?”
“這是林曉燕同誌,縣裡的科技示範戶,一起來參加學習的。”沈柏晟介紹道,又對曉燕說,“這是我大學同學李莉,現在在農科院後勤處工作。”
李莉淡淡地對曉燕點點頭,就熱絡地和沈柏晟聊起大學同學的近況,言語間滿是曉燕插不進去的話題。
曉安靜地坐在一旁,突然感覺自己與這裡格格不入。旋轉的彩燈,舒緩的音樂,時髦的男女,還有他們口中那個她完全陌生的大學校園...這一切都在提醒她,她和沈柏晟之間,隔著的不隻是省城和縣城的距離。
回去的路上,曉燕格外沉默。沈柏晟似乎想說什麼,但最終也沒有開口。
第二天告彆農科院時,老專家送給曉燕幾本專業書和一小包優良蜂種。沈柏晟則買了一台小封口機,硬是塞給她:“算是局裡對你這個科技示範戶的支持。”
回程的卡車上,曉燕抱著那台封口機,看著逐漸遠去的省城高樓,心裡五味雜陳。
三天的學習打開了一扇窗,讓她看到了一個更廣闊的世界。但窗外的風景越精彩,窗內的現實就越顯得局促。
卡車駛回縣城,熟悉的街道和樓房映入眼簾。快到家屬院時,曉燕遠遠就看見一個熟悉的身影站在院門口。
是陳默。他顯然算好了她回來的時間,早早就在那裡等著了。
車停穩後,陳默走上前,很自然地從她手裡接過行李和那台封口機,打量了一下她:“累了沒有?”
曉燕搖搖頭,看著陳默被夕陽勾勒出的側臉,忽然感到一種莫名的安心。
“省城好嗎?”他問。
“好。”曉燕輕聲回答,停頓了一下,又補充道,“但還是家裡好。”
陳默的腳步頓了一下,轉頭看她,眼睛裡有什麼東西亮了起來。
曉燕笑了笑,沒有解釋。省城的三天像一場美夢,但夢醒了,她還是得麵對現實的選擇——是滿足於眼前的小池塘,還是想辦法遊向更廣闊的大海?
而這一切,都需要從眼前這個熟悉的小院重新開始。
喜歡八零小廚娘的紅火日子請大家收藏:()八零小廚娘的紅火日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