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工程師牽線搭橋,曉燕的點心果然獲得了食品廠真空包裝試產的機會。這對於“林記”來說,是一個裡程碑式的跨越。曉燕拿出了十二分的認真,嚴格按照廠方要求,調整配方,精確稱量,確保每一批送去的小樣都品質穩定。她甚至根據張工程師的建議,嘗試性地在個彆品種中,極微量地添加了國家允許的山梨酸鉀用於防腐,並做了詳細的記錄。
測試結果令人振奮!經過真空包裝的蜂蜜糕和芝麻酥,保質期大大延長,而且很好地保留了原有的風味和口感。食品廠的負責人很滿意,當場表示可以簽訂一個小批量的代加工合同,將“林記”點心納入他們“南國風味”係列禮品盒中,嘗試推向涉外賓館和友誼商店。
消息傳回招待所,曉燕激動得一夜沒睡好。這不僅意味著一條穩定的銷路和更高的利潤,更意味著她的“林記”招牌,第一次以正規軍的身份,進入了更廣闊的市場。她用第一筆代加工預付金,做了一件她想了很久的事——定製了一塊像樣的招牌。
招牌不大,白底紅字,用標準的楷書寫著“林記傳統點心”,下麵還有一行小字“純手工·蜂蜜製作”。當她小心翼翼地把這塊招牌掛在招待所301房門外的牆上時,眼圈不由得紅了。從紅星機械廠家屬院那個風雨飄搖的小攤,到廣州這間簡陋客房外的一方小招牌,這條路,她走得無比艱辛,卻也無比踏實。
陳默的康複進展更是喜人。他已經能甩開助行器,拄著一根手杖,慢慢地獨立行走了。雖然姿勢還有些僵硬,走久了會累,但比起之前臥床不起的狀態,已是天壤之彆。梁教授複查後,欣慰地說:“恢複得比預期好!繼續保持康複訓練,完全恢複正常行走大有希望!”
身體的康複,也帶來了心態的轉變。陳默不再像以前那樣沉默和自責,他開始主動關心點心生意,幫曉燕核算成本,甚至提出想學著做點心,幫她分擔。當他第一次用還有些笨拙的手,勉強包出一個歪歪扭扭的豆沙包時,曉燕笑著笑著就哭了,那是喜悅的淚水。他們的生活,仿佛終於撥雲見日。
然而,就在一切向好之時,新的挑戰也不期而至。
一天,王大姐神神秘秘地告訴曉燕,附近巷子口新開了一家“港式餅屋”,裝修得挺時髦,賣的點心花樣也多,什麼“菠蘿包”、“蛋撻”,搶走了不少生意。曉燕好奇地去看了看,那家餅屋果然窗明幾淨,玻璃櫃台裡擺著各式各樣她沒見過的西點,香氣誘人,穿著統一圍裙的服務員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話招攬顧客,確實吸引了很多年輕人。
相比之下,她的“林記”靠著口碑和傳統風味,雖然有一些固定客源,但在新潮和花樣上,確實落了下風。曉燕感到了壓力,但她沒有慌亂。她仔細研究了“港式餅屋”的點心,發現大多偏油偏甜,用的是奶油、黃油,和自己的蜂蜜點心是不同路數。她意識到,盲目跟風不是辦法,必須發揮自己的長處。
她開始在產品細分上下功夫:給老年人做的,糖度降低,更注重軟糯和養生;給茶樓供貨的,個頭做得更精致,適合搭配茶水;她還根據廣州天氣濕熱的特點,嘗試開發了一種帶有淡淡陳皮味的蜂蜜涼糕,清熱解暑,沒想到大受歡迎。
更大的機遇來自輕工局。張工程師通知曉燕,市裡要舉辦“改革開放成果展銷會”,鼓勵個體經濟和新技術新產品參展。輕工局推薦了“林記”真空包裝點心作為傳統食品創新轉化的例子參展!
這可是個麵向全市、甚至可能引來外地客商的大平台!曉燕興奮不已,全力投入準備。她精心設計了展位,不僅擺放點心,還展示了部分原料如蜂巢蜜)和傳統製作工具,突出“手工”和“天然”的特色。她還請王大姐幫忙,用她那極具感染力的東北口音幫忙介紹,成了展位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展銷會第一天,“林記”的攤位就吸引了不少目光。真空包裝的點心乾淨衛生,傳統風味又勾起很多老廣州的回憶。更讓曉燕驚喜的是,一位來自深圳特區貿易公司的采購員,對她的產品表現出濃厚興趣,當場下了試訂單,並透露深圳那邊對外貿食品需求很大,建議她可以去看看。
“深圳特區?”曉燕對這個名字既陌生又向往,那是傳說中發展更快、機會更多的地方。
展銷會間隙,曉燕推著陳默在會場裡參觀。他們看到了很多新奇的東西:自動噴香的電風扇、雙缸洗衣機、甚至還有一台龐大的、播放著邁克爾·傑克遜舞蹈的錄像機!周圍的人們穿著“的確良”襯衫、“的卡”喇叭褲,戴著茶色太陽鏡,談論著“萬元戶”、“下海”、“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曉燕緊緊握著陳默的手,心潮澎湃。她感覺自己像一塊乾涸的海綿,被拋進了改革開放的洶湧大潮中,拚命地吸收著一切新信息、新觀念。這個世界變化太快,機會也太多,她必須不斷學習,才能跟上腳步。
晚上回到招待所,曉燕在昏黃的燈光下,翻看著展銷會上收集來的各種產品說明書和名片,又摸了摸那塊嶄新的“林記”招牌。陳默坐在床邊,用新買的那把“王麻子”剪刀,仔細地幫她修剪著因為忙碌而分叉的發梢。
“默哥,”曉燕忽然開口,眼神亮晶晶的,“等你的腿再好一點,我們能去深圳看看嗎?”
陳默停下手中的動作,看著她眼中熟悉的光芒——那是渴望探索、渴望改變的光芒。他沉默片刻,點了點頭:“好。你想去哪,我都陪你去。”
喜歡八零小廚娘的紅火日子請大家收藏:()八零小廚娘的紅火日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