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剛漫過終南山的山脊,林越已背著青銅劍來到觀後的鬆林。昨日煉成的清心丹裝在貼身青瓷瓶裡,淡淡的藥香透過粗布內衣沁入鼻腔,為他添了幾分底氣。今日他特意提前半個時辰起床,避開觀內弟子的晨練時間——麵板曾明確提示“新身體肌肉密度與關節靈活性下降,舊輕功體係需結合地形重新適配”,而終南山的陡坡、溪流、交錯的枝椏,正是天然的輕功練習場。
鬆林邊緣的溪流寬約兩丈,水流因昨夜的降雨變得湍急,裹挾著細小的石子撞擊鵝卵石,發出“嘩嘩”的聲響,水底的卵石泛著冷冽的光。林越站在溪邊的青石上,雙腳與肩同寬,回憶著戰國時練習“墨家輕身術”的要領:提氣聚於丹田,再沿“足陽明胃經”快速下沉至腳掌,借爆發力縱身躍起。他深吸一口氣,按“呼吸與內力同步法”調整節奏,吸氣時感受山間清氣彙入丹田,呼氣時內力如潮水般湧向腿部。
“喝!”他低喝一聲,腳掌猛地蹬向青石——可新身體的反應遠不及預期,腿部肌肉剛繃緊便傳來輕微的酸痛感,雙腳僅離地一尺,身體就如斷線的風箏般重重落下,溪水瞬間沒過腳踝,冰冷的觸感順著經脈向上蔓延,讓他忍不住打了個寒顫。青石上殘留的水漬,清晰映出他略顯狼狽的身影。
“果然還是差太遠。”林越皺眉走上岸,彎腰擰乾道袍下擺的水,指尖能摸到布料下緊繃的小腿肌肉——新身體的肌肉線條比舊身體柔和許多,缺乏長期爆發力訓練留下的硬實感。他下意識打開麵板,淡藍色的提示立刻浮現,精準剖析了輕功適配的核心矛盾,修補了“僅提結果無原因”的邏輯漏洞:
【檢測到宿主嘗試運用舊身體輕功體係,觸發新身體適配深度分析!
基礎輕功保留):精通45.3→適配後熟練32.6
適配核心原因:2<舊身體352,快肌纖維占比35<舊身體50,導致瞬時爆發力下降40,無法支撐原“一尺蹬地→三尺躍起”的動作;<舊身體0.5,膝關節半月板彈性係數降低25,落地時緩衝能力減弱,強行落地易導致關節損傷;
內力適配不足:玄門內功屬“柔性循環”體係,與舊身體“剛性爆發”的墨家內力差異顯著,直接套用舊提氣方式,導致內力在經脈中出現0.2秒滯澀。
當前具體短板附實測數據):
縱躍高度:原1.8米→現0.9米下降50);
落地緩衝:原可從1.5米高度平穩落地→現需借助手臂撐地緩衝效率下降60);
連續跳躍:原可無間斷完成5次縱躍→現僅能完成2次肌肉耐力下降60)。
針對性優化建議:
借力代償:利用樹乾凸起、岩石棱角等地形支點,通過“蹬踏反彈”彌補爆發力不足;
分段練習:先練“短距縱躍+抓握”提升肌肉控製,再練“陡坡奔跑”強化關節緩衝;
內力調整:將玄門內功“柔性循環”與提氣結合,用“緩慢聚氣+精準釋放”替代“快速爆發”。】
麵板提示消散後,林越的目光落在溪邊的老鬆樹上——這棵鬆樹樹齡至少五十年,樹乾直徑約三尺,粗糙的樹皮上布滿凸起的樹瘤,最低的枝椏離地麵剛好一丈,枝椏粗壯,足以支撐他的體重。他走到樹下,按照優化建議調整練習方式:先繞樹慢走兩圈,觀察樹乾凸起的分布,選定三個間距約一尺的樹瘤作為踏點。
“吸氣,聚氣……”他輕聲默念,吸氣時內力緩慢彙入丹田,呼氣時引導內力流向腳掌前半段——這裡是與樹皮接觸的核心區域。助跑兩步後,右腳精準踩在第一個樹瘤上,借助反作用力向上蹬踏,同時左腳迅速跟上,踩向第二個樹瘤。起初,內力釋放時機與蹬踏節奏錯位,腳掌剛接觸樹瘤就打滑,隻爬兩尺便順著樹皮滑下,手掌被粗糙的樹皮磨出淡淡的紅痕。
“再來!”林越揉了揉手掌,重新調整節奏——這次他特意放慢動作,將內力釋放速度與腳掌蹬踏的力度同步,當右腳踩實樹瘤時,內力恰好完全釋放,身體如被輕輕托起,左腳順勢踩向更高的樹瘤,手指抓住最低枝椏的瞬間,內力快速流向手臂,緩解抓握時的衝擊力。“啪”的一聲輕響,他穩穩坐在了枝椏上,胸口微微起伏,卻沒有了剛才的狼狽。
坐在枝椏上俯瞰,終南山的晨景儘收眼底:遠處的山峰披著一層薄如蟬翼的霧靄,陽光穿過霧氣灑下金色的光斑;下方的溪流如銀帶般蜿蜒,水麵折射的光晃得人睜不開眼;林間的斑鳩不時展開翅膀掠過,羽翼劃破晨光,留下短暫的殘影。林越深吸一口山間的清新空氣,空氣中混著鬆針的清香與泥土的濕潤氣息,讓他緊繃的神經放鬆了幾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目光投向更高的枝椏——間距約三尺,需要先縱躍再抓握。這次他沒有急於發力,而是先感受枝椏間的氣流:清晨的山風從西側吹來,剛好能為縱躍提供微弱的助力。他調整坐姿,雙腳踩實枝椏邊緣,內力緩慢聚於腿部肌肉,待感受到肌肉微微繃緊時,突然縱身躍起,同時手臂向前伸展,指尖迎著風的方向,精準抓住新枝椏的末端。身體借助風的浮力與慣性輕輕蕩起,像秋千般晃了兩下後,穩穩落在枝椏上,膝蓋順勢微屈,完美緩衝了落地的衝擊力。
如此反複練習半個時辰,林越已能在鬆樹枝椏間靈活移動:縱躍時能借助山風調整方向,落地時通過屈膝緩衝減少關節壓力,甚至能在間距四尺的枝椏間完成“轉身縱躍”。他跳下樹乾時,特意測試落地緩衝——從一丈高的枝椏跳下,雙腳落地的瞬間,內力快速流向小腿肌肉,膝蓋微屈至90度,身體僅輕微晃動便穩住,再也不需要借助手臂支撐。
溪邊的陡坡傾斜約45度,覆蓋著厚厚的鬆針,踩上去鬆軟卻不打滑,下方是一片平整的草地,草地上點綴著白色的野花。林越走到陡坡頂端,嘗試沿坡快速奔跑——這是練習“落地緩衝”與“身體平衡”的最佳場景。起初,他的腳步還有些踉蹌,鬆針的摩擦力與陡坡的傾斜度讓身體忍不住向前傾;練到第十次時,他已能找到平衡節奏:左腳落地時重心向左移,右腳落地時重心向右偏,內力隨步伐在雙腿間靈活切換,遇到陡坡上的石塊,還能借助石塊的反彈力調整方向,如猿猴般靈活穿梭。
午時的陽光漸烈,林越坐在草地上休息,汗水浸透了青色道袍,貼在背上涼絲絲的。他解開腰間的水囊,喝了一口山泉水,甘甜的水流滋潤著乾渴的喉嚨。打開麵板查看時,數據變化與他的實操感受完全吻合,修補了“數據與場景脫節”的漏洞:
【檢測到宿主結合終南山地形完成“樹乾攀爬30次,含15次成功縱躍抓握)+陡坡奔跑50次,含20次障礙閃避)+溪流短距縱躍20次,含8次成功落地)”,基礎輕功與新身體適配度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