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的黎明帶著刺骨的涼意,天邊剛泛起一抹魚肚白,林越已靜坐在帳前的青石上——這是他特意挑選的位置,背對著東方,既能避開清晨的寒風,又能讓第一縷陽光恰好落在身上。他雙腿盤成標準的“五心朝天”坐姿,雙手結“太極印”置於膝上,拇指輕扣無名指根,雙目微閉,呼吸漸漸放緩,與草原的晨息融為一體。帳外,牛羊的低鳴、牧民生火的劈啪聲、馬蹄踏過草甸的悶響,漸漸從清晰變得模糊,最終化作背景音,徹底消失在他的感知中。
道經中“致虛極,守靜篤”的字句,像一股清泉,緩緩流淌在他的腦海——自蛇災救治牧民後,他對“氣”的理解又深了一層:煉丹時,氣感是控製火候的“無形之手”;辨識草藥時,氣感是感知藥性的“細微觸角”;而修煉內功時,氣感應是順應身體的“自然溪流”,而非強行衝擊的“蠻力”。這門全真入門內功,是此前江南七怪閒聊時提及,後由郭靖逐字轉述的心法,雖隻涉及基礎吐納與經脈流轉,卻處處透著“以道養氣”的理念,與他的道家根基極為契合。此前修煉半月,氣感雖能在主經脈中流動,卻總在手腕“陽池穴”、腳踝“太溪穴”等關節穴位處滯澀卡頓,像溪流遇到礁石,需反複衝擊才能勉強通過,如今心境不同,正好借此突破瓶頸。
“呼——”林越緩緩吐出一口濁氣,氣息綿長如絲,在鼻尖前凝成一縷白霧,又漸漸消散。他將意念輕輕沉入丹田——那裡像一汪溫熱的泉眼,氣感在此彙聚、醞釀,帶著淡淡的暖意。隨著每一次吸氣,草原清晨特有的清新空氣湧入喉間,經肺葉過濾後,轉化為細微的“元氣”,順著脊椎緩緩下沉,融入丹田,讓泉眼的暖意更濃一分;每一次呼氣,丹田中的氣感又像泉水溢出,順著“任脈”向上,再分流至雙臂的“手太陰肺經”,向指尖蔓延。
以往,氣感行至肘部“曲池穴”時,總會因穴位狹窄、經脈壁較厚而卡頓——他曾試圖用意念強行推動,卻隻讓氣感變得僵硬,甚至引發手臂酸痛。今日,他刻意放鬆意念,不再執著於“衝關”,而是想起道學“水無常形”的感悟:溪水遇到礁石,從不會硬撞,而是繞開縫隙,緩緩滲透。林越試著讓氣感放慢速度,像溪流般輕輕觸碰“曲池穴”的阻塞處,感受著經脈壁的細微起伏——果然,在穴位右側有一道極細的縫隙,氣感順著縫隙緩緩流入,竟如絲般順滑,毫無滯澀地通過,繼續向手腕“陽池穴”流去。
當氣感抵達指尖“勞宮穴”時,林越忽然感受到一股清晰的酥麻感——像有無數細小的螞蟻在指尖爬動,又像微弱的電流輕輕跳動,連指甲蓋都透著一股清亮的感覺。他緩緩睜開眼,抬起右手,隻見指尖微微泛著淡紅色,仿佛有氣血在皮膚下流轉,這是氣感首次完整貫通手臂經脈的明證。林越心中微動,卻沒有中斷修煉,而是繼續引導氣感向下半身流轉。
氣感從丹田出發,順著“督脈”向下,途經“關元穴”時,微微停頓了一瞬——這裡是下半身經脈的“樞紐”,氣感在此短暫積蓄力量,隨後便如潮水般湧入雙腿的“足太陰脾經”,向膝蓋“足三裡”穴流去。以往,這處穴位因日常行走、騎馬頻繁,經脈壁上仿佛附著一層“淤堵”,氣感流過時會明顯減弱,像溪流遇到泥沙。今日,林越運轉“剛柔並濟”的道學理念,讓氣感在“足三裡”穴處輕輕“盤旋”,像溫水浸泡頑石,又像細雨衝刷泥沙,一點點化開淤堵——約莫半柱香時間,氣感終於突破穴位,繼續向下流淌,最終抵達腳踝“太溪穴”,並順著腳掌的“湧泉穴”流出,再通過“足少陰腎經”回流丹田,形成一個完整的循環。
“嗡——”當氣感完成首次全身循環時,林越忽然感到一股溫熱的暖流在四肢百骸中湧動,從頭頂“百會穴”到腳底“湧泉穴”,每一處經脈都透著暖意,連以往總覺僵硬的肩頸、腰部,都變得格外舒展。他在心中輕歎:以往修煉,總執著於“氣感的強度”,卻忽略了“氣與身、意的契合”。道學講究“天人合一”,內功修煉亦是如此——氣感並非獨立存在的“力量”,而是與身體的經脈、意念的引導融為一體,順應自然,才能真正實現“氣息貫全身”。
林越調整著意念,讓氣感在全身經脈中形成穩定的循環:丹田→任脈→手臂→指尖→軀乾→腿部→腳掌→丹田,周而複始,生生不息。隨著循環次數增加,氣感漸漸從“絲線狀”變得渾厚,像溪流彙成小河,流經經脈時,能帶動身體的氣血一同運轉——他能清晰感受到皮膚下的血管微微跳動,與氣感的節奏相互呼應,連心跳都變得格外平穩有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試著將氣感集中在手掌——雙手緩緩抬起,掌心朝下,意念一動,氣感便順著經脈快速彙聚到“勞宮穴”。忽然,他感到掌心傳來一股微弱的吸力,身前的幾片乾草葉竟緩緩升起,懸在掌心上方一寸處,隨著氣感的流動輕輕轉動。林越心中一喜——這是氣感掌控力大幅提升的證明,以往隻能勉強讓氣感在經脈中流動,如今已能精準控製氣感的“濃度”與“範圍”。
不知過了多久,天邊的太陽已升至半空,金色的陽光灑在林越身上,為他鍍上一層溫暖的光暈。他緩緩收功,起身時,雙腿竟沒有絲毫久坐後的麻木感——以往盤坐半個時辰,起身需緩好一會兒才能正常行走,今日修煉近兩個時辰,卻能一步站穩,甚至感覺渾身充滿力量,連步伐都比以往輕盈了許多,像踩在棉花上般輕快。
林越走到旁邊的楊樹下,拿起地上的鐵木劍,試著運轉氣感,施展出融合後的“天誌刺”——氣感順著手臂快速流轉至劍尖,他能清晰感受到劍身傳來的“共鳴”,鐵木劍竟微微泛著一層淡青色的瑩光。劍招刺出時,速度比以往快了近三成,力道也更足,“噗”的一聲,劍尖深深刺入樹乾,留下一道深達兩寸的劍痕,且劍身沒有絲毫晃動,以往因力道不均導致的劍身震顫,如今已完全消失。
“內功大成後,氣感對招式的加持果然更明顯了。”林越拔出鐵木劍,心中了然——以往施展“天誌刺”,需用八成臂力、兩成氣感,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如今隻需五成臂力、五成氣感,不僅威力更強,體力消耗還減少了三成,耐力明顯提升。
就在他感受著身體的變化時,眼前浮現出一道簡潔的淡藍色提示,沒有多餘的特效,隻像一行與他修煉感悟呼應的總結:
【勤練全真入門內功,結合道學感悟實現突破,內功與屬性提升如下:
基礎內功全真入門):大成75.3,核心突破點:
氣息貫通:氣感可完整貫通四肢百骸,主經脈任脈、督脈、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等)流轉無滯澀,以往卡頓的曲池穴、足三裡穴、陽池穴等關節穴位,如今通過率100,形成“丹田四肢丹田”的穩定循環,循環一次耗時從15秒縮短至8秒;
氣感掌控:氣感從“絲線狀”進階為“溪流狀”,可通過意念精準控製氣感流向與濃度,實現“局部集中”如掌心聚氣吸附草葉、指尖導氣增強劍招),掌控精度提升80,氣感浪費率從30降至5以下;
道學融合:將“水無常形”繞開阻塞)、“剛柔並濟”化解淤堵)、“天人合一”氣身意契合)的道學理念融入內功,突破“強行衝關”的局限,實現“以道養氣”,內功穩定性提升60,走火入魔風險降低90。
耐力屬性提升:8.210→8.510+0.3),具象表現:
持續戰鬥:可連續施展融合版墨子劍法20套共200招),或持續騎馬奔馳200裡草原地形),體力消耗速度降低30,中途無需盤膝調息,僅靠自然呼吸即可恢複氣感;
身體耐受:長時間修煉如盤坐2時辰)或高強度勞作如采集草藥4時辰、煉丹3時辰)後,身體無僵硬、酸痛感,肌肉恢複速度提升40,次日可正常進行高強度活動;
氣感續航:丹田氣感容量提升25,支撐劍招時氣感消耗速度降低20,煉丹控製火候時氣感消耗降低15,整體續航能力顯著增強。
進階提示:內功已達全真入門大成,經脈寬度較之前拓寬15,氣感渾厚度提升40,滿足“衝擊後天境”的基礎條件。後續可通過兩種途徑突破:一是獲取高階內功心法如全真七子傳授的《全真吐納心法》正統版),二是借助特殊機緣如服用百年人參、雪蓮等天材地寶,或得高人指點打通關鍵穴位),突破後將開啟內力外放、真氣護體等高階能力。】
林越輕輕收起提示,指尖仍殘留著氣感流動的暖意。他忽然發現,內功大成後,不僅招式威力提升,連之前學習的煉丹、草藥辨識技能也受到聯動影響——如今用氣感感知草藥,能更清晰地分辨藥性強弱;煉丹時控製火候,精度比以往更高,甚至能通過氣感判斷丹藥的凝結程度。這讓他的武學體係變得更加完整:道學為魂,統領全局;內功為基,提供能量;外功劍法、刀法、摔跤)為用,應對戰鬥;輔助技能煉丹、草藥)為盾,守護自身與他人。
“林兄,你修煉完了?”郭靖背著滿滿一弓的箭,快步走來,黝黑的臉上帶著笑容,“剛才我在遠處練箭,看你身上好像泛著一層淡淡的光,是不是內功又進步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林越笑著點頭,抬起右手,運轉氣感,讓淡紅色的氣感在指尖凝聚——郭靖看得眼睛直發亮:“哇!這氣感比上次強多了!你現在能一口氣打多少套劍法?”
“大概二十套吧,還不用怎麼休息。”林越收回氣感,又補充道,“這多虧了全真內功的‘以道養氣’,和咱們道家的理念很合。接下來想衝擊更高的境界,可能需要高階心法。”
郭靖立刻拍著胸脯說:“放心!等會兒我就去問朱聰師父和柯鎮惡師父,他們走南闖北,肯定知道哪裡能找到高階內功心法!實在不行,咱們等那達慕大會結束,去終南山找全真教的道長請教!”
夕陽西下時,草原被染成金紅色,林越仍在帳前練習內功與招式的配合——他時而施展“天誌刺”,感受氣感對劍速的加持;時而盤膝打坐,鞏固丹田氣感的穩定;時而拿起草藥,用氣感分辨藥性,熟悉新的感知能力。草原的風輕輕吹拂,帶著青草與泥土的香氣,氣感在體內緩緩流轉,與天地間的氣息相互呼應,讓他對“天人合一”的理解又深了一層。
林越抬頭望向天邊的晚霞,手中的鐵木劍泛著溫暖的金光。他知道,全真內功的大成隻是一個新的起點——衝擊後天境的大門已緩緩打開,而即將到來的那達慕大會,不僅是檢驗外功實力的舞台,或許還能遇到持有高階心法的江湖人,或是能助他突破的機緣。內功已成,心境已明,未來的江湖路,他已做好準備,帶著道學的智慧與武學的實力,一步步走向更高的境界。
喜歡麵板武途:港片穿行煉大羅請大家收藏:()麵板武途:港片穿行煉大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