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有幾家店遇冷。康涅狄格州的格林威治市,住滿了對衝基金經理,他們嫌火鍋“太熱鬨”,更愛安靜的法餐。區域經理沒慌,連夜調來十套私密包廂的隔斷,推出“商務火鍋套餐”,配著茅台上桌。
三天後,一個基金經理帶著客戶來談生意,臨走時說:“在火鍋桌上簽的合同,比在會議室裡靠譜。”
特拉華州的威爾明頓市,門店開在杜邦公司總部附近,卻鮮有人問津。調查後才發現,這裡的人習慣六點前吃晚餐,而火鍋店七點才上客。
團隊立刻調整營業時間,推出“早鳥套餐”,附贈打包的早餐包子。一周後,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員開始提著保溫桶來打包火鍋湯——他們發現這湯煮麵條比牛奶還香。
就在美國東部的紅燈籠連成一片時,越南胡誌明市的第一家“川渝味道魚羊鮮火鍋酒樓”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
林薇站在nguyenhue大道的店麵裡,指揮工人掛燈籠。玻璃門上貼的招聘啟事引來一群越南人圍觀,上麵用越語寫著:“會說中文優先,能吃辣者優先。”
“為什麼不按越南人的口味改改底料?”當地合作方阮文雄又來勸說,“他們吃不了太麻,加椰漿會不會好點?”
林薇蹲下身,指著剛運到的底料箱子:“阮先生,你去河內的中國大使館問問,他們的年夜飯是不是用這個底料。”她打開一包底料,濃鬱的牛油香瞬間彌漫開來,“越南人沒吃過,不代表他們不愛吃。就像法國人第一次喝越南咖啡時,也覺得加煉乳很奇怪。”
阮文雄將信將疑。他看著林薇指揮工人把十三菜係的預製菜擺進冷櫃:北京烤鴨的鴨皮閃著油光,揚州炒飯的米粒顆顆分明,連佛跳牆都裝在精致的陶罐裡。“這些東西,越南人認嗎?”
“認不認,試營業就知道。”林薇胸有成竹。她選的試營業日期,正好是越南的雄王節,家家戶戶要聚餐。團隊提前三天在社交媒體上發視頻:中國廚師用火鍋底料炒越南河粉,麻辣鮮香的味道讓試吃的越南博主當場尖叫。
開業當天,胡誌明市的門店外排起長隊。第一個進店的是開旅行社的黃玉英,她帶著一家五口來嘗鮮。當會說越語的機器人端上魚羊鮮鍋底,銅鍋裡的羊骨湯咕嘟冒泡,她夾起一片裹著紅油的魚片,猶豫著放進嘴裡——瞬間,眼睛亮了:“比我在曼穀吃的火鍋鮮十倍!”
消息像長了翅膀,三天內傳遍胡誌明市。年輕人抱著手機來拍自動竹筷,中年人對著預製菜裡的梅菜扣肉流淚:“這味道,和我爺爺當年從中國帶回的罐頭還好了十倍。”最意外的是越南的富二代,他們包下整個二樓,用火鍋底料煮澳洲和牛,配著香檳喝,拍視頻發instagra,配文:“現在最潮的派對,是中國火鍋局。”
河內的門店地理位置絕佳,就坐落在風景如畫的還劍湖旁。開業當天,人們蜂擁而至,門前排起了長龍,有些人甚至等了足足三個小時才得以進店品嘗美食。
這一盛況引起了一位做進出口生意的老板的注意。他在品嘗完店內的招牌菜後,對其讚不絕口,當即決定要與林薇談一談加盟事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位老板找到林薇,開門見山地說:“我在峴港有一棟樓,想用來開一家你們這樣的店,不知道是否可以加盟呢?”
林薇略作思考後,回答道:“峴港的人口密度和人均收入情況我需要先了解一下。”說罷,她迅速查閱了相關資料。
經過一番研究,林薇發現峴港的市場潛力巨大,於是她微笑著對老板說:“可以加盟,但有一個條件,就是必須按照我們的裝修標準來,連筷子的長度都不能改動。”
但在北寧省的農村,有人騎著摩托車來申請加盟,林薇直接拒絕:“您鎮上的人均月收入不到300美元,開火鍋店會虧本的。”對方急了:“我借錢也要開!”林薇把他拉到河內的門店,指著排隊的人群:“您看,他們能消費得起,才是我們開店的地方。做生意,得讓雙方都賺錢。”
就這樣,越南的拓展計劃猶如一場精心策劃的手術,每一刀都精準地落在那些人口密集且消費能力達標的城市。胡誌明市,這座越南最大的城市,迅速開設了22家門店;河內,作為越南的首都,也不甘示弱地擁有了18家;峴港,以其美麗的海灘和繁榮的旅遊業,也成功地開設了15家;甚至連海防市這樣相對較小的城市,也有了8家門店。
不到半年的時間裡,這160多家門店如同一顆顆閃耀的星星,散布在越南的各個城市之中。每家店的門口都高高掛起了鮮紅的燈籠,在熙熙攘攘的摩托車流中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有一次,阮文雄陪同林薇一同前往順化。當他們路過一家門店時,正巧看到幾個身著奧黛的越南姑娘正對著火鍋開心地自拍。林薇見狀,不禁笑了起來,對阮文雄說道:“你看,她們現在終於知道了,中國火鍋即使不加椰漿,也同樣美味可口。”
阮文雄順著林薇的目光望去,隻見店內的牆上掛著一幅醒目的中文標語:“不上火、保健康”。他凝視著這句標語,突然間恍然大悟:原來,這不僅僅是在售賣火鍋,更是在將中國的獨特味道,深深地植入越南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這天晚上,史國棟在紐約的辦公室裡接了兩個視頻電話。先是美國東部團隊發來的報表:120家店全部實現盈利,賓州的單店月營業額突破十萬美元。再是林薇從胡誌明市發來的照片:門店外的隊伍排到了街尾,幾個越南人舉著“中國火鍋萬歲”的牌子。
他放下手機,看向窗外的曼哈頓夜景。帝國大廈的燈光正在閃爍,而在遙遠的太平洋彼岸,越南的燈籠也亮了起來。東西兩線的烽火,燒得正旺。他拿起桌上的火鍋底料,這包印著熊貓圖案的紅色方塊,此刻像一塊沉甸甸的玉璽,蓋在了世界的餐桌上。
史飛揚推門進來,手裡拿著一份《紐約時報》,頭版是川渝味道的報道,標題是《中國火鍋征服美國東部》。“爸,”他指著報紙上的照片——一個美國老太太正用仿真竹筷夾起一片毛肚,“他們說,這是中餐的文藝複興。”
史國棟笑了,拿起打火機點燃一支煙:“不是文藝複興,是告訴他們,中餐本來就這麼牛。”煙霧繚繞中,他仿佛看見,從紐約到胡誌明市,無數雙筷子正在伸向中國火鍋,那升騰的熱氣裡,藏著一個民族的味道與驕傲。
喜歡舌尖上的創業魚羊鮮火鍋崛起記請大家收藏:()舌尖上的創業魚羊鮮火鍋崛起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