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開陵取書,文脈之光下的匠戶血淚_朕聽說,你們叫我大明一月皇帝?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朕聽說,你們叫我大明一月皇帝? > 第85章 開陵取書,文脈之光下的匠戶血淚

第85章 開陵取書,文脈之光下的匠戶血淚(1 / 1)

遼東,鳳凰城兵仗局。這裡不再是傳統的鐵匠鋪叮當作響的景象,而是在皇帝“流水線作業、實名追溯”的旨意下,初步呈現出一絲不同尋常的秩序與效率。巨大的工棚內,被劃分為鍛打區、鑽膛區、銃機組裝區、校驗區等不同區域。匠人們在各司其職,專注著手頭單一的工序。老匠頭胡八一,此刻正站在一座新砌的、使用焦炭為燃料的高爐前,神情專注無比。爐內白焰熊熊,來自鞍山的優質鐵礦石正在與大同的焦炭發生著劇烈的反應。空氣中彌漫著灼熱的氣流和焦炭特有的氣味。“看火色!”胡八一對徒弟低吼一聲,憑借多年經驗判斷著爐溫。他是少數被要求學習使用這種新式燃料的老師傅之一。儘管最初對這不冒黑煙的“石頭”充滿疑慮,但親眼見識其帶來的恐怖高溫和煉出的“焦鋼”優異品質後,他已成為最堅定的擁護者。“出鋼!”一聲令下,熾白耀眼的鋼水從出料口奔湧而出,流入巨大的坩堝。那光芒甚至刺痛了眼睛,那熱量讓數丈之外的人都感到皮膚灼痛。“快!澆鑄銃管毛坯!”工匠們協作著,將鋼水小心地注入一根根中空的模範之中。冷卻後,得到的銃管毛坯呈現出一種均勻的青灰色,質地遠比過去的熟鐵銃管致密。接下來的工序更加考驗技藝。鑽膛組的工匠們操作著由朱由校設計、經宋應星改進的水力驅動鑽床,小心翼翼地對銃管內壁進行鏜削。水流衝擊著輪盤,帶來穩定而強大的動力,使得鑽頭能夠以相對平穩的速度切削著堅硬的“焦鋼”,發出刺耳又令人振奮的嘶鳴。鏜削之後,還需有經驗的老師傅用特製的磨石和砂條,反複打磨銃管內壁,直至其光滑如鏡,以減少發射時的摩擦和殘渣滯留。每一根銃管上都提前刻上了鍛打、鑽膛、打磨工匠的姓名縮寫,責任分明。胡八一拿起一根剛剛完成內壁打磨的銃管,對著光看去,內壁光滑均勻,幾乎看不到瑕疵。他長滿老繭的臉上露出一絲難得的笑意:“好家夥!這‘焦鋼’真是好東西,吃得住勁,磨出來的內膛就是亮堂!用這管子,銃子打得準,還不易炸膛!”然而,高效率和新材料帶來的不僅是喜悅,更是極限的壓力。皇帝和熊經略催要軍械的命令一道緊過一道。工坊日夜不息,匠人們輪班勞作,疲憊不堪。監管的宦官和軍官隻知道厲聲催促,完不成定額便是鞭笞斥罵。餉銀時有克扣,飲食粗劣,居住條件更是惡劣。一個年輕的學徒,因為連續勞作十幾個時辰,操作水力錘時精神恍惚,差點將一整批即將完工的銃機砸廢,被工頭當眾鞭打二十,關進了禁閉室。深夜,還能聽到他壓抑的哭泣和痛苦的呻吟。胡八一看著這一幕,心頭沉重。他理解朝廷的急迫,遼東的將士在流血,需要最好的裝備。但他也心疼這些幾乎被榨乾了的匠人。他找到工坊的主事太監,言辭懇切:“公公,不是奴才多嘴,弟兄們真是快到極限了。再這麼逼下去,怕是……怕是要出大事啊!萬一有人心懷怨憤,在軍械上做手腳,或是乾脆……罷工甚至暴動,那可如何是好?耽誤了軍國大事,咱們誰都擔待不起啊!”那主事太監聞言也是一驚,他雖隻管催逼,卻也怕真鬨出亂子,沉吟道:“胡頭兒,你所言也有理。隻是上頭催得緊……這樣,咱家試著往上稟報一下,陳明情由,看能否稍寬限幾日,或是增撥些錢糧犒賞。你也安撫好大夥,萬萬不能出事!”胡八一無奈,隻能應下。他知道,根源不在於寬限幾日,而在於這匠戶製度本身,將人牢牢束縛在籍,視同牛馬,毫無地位可言。但他人微言輕,隻能儘自己所能,更加嚴格地把關質量,同時儘可能地照顧一下手下的徒弟們,在他們累極時偷偷讓喘口氣。他知道,手裡打磨的每一件兵器,都承載著帝國的期望和同袍的性命,也浸透著匠人們的心血、汗水與難以言說的委屈。

數日後,京師。關於鳳凰城兵仗局匠戶疲敝、怨聲漸起的密報,和胡八一等人的擔憂,通過東廠的渠道,擺在了朱常洛的案頭。朱常洛看完,沉默良久。他來自現代,深知以人為本的道理,更清楚壓迫到了極致必然引來反抗。“罷工”兩個字,刺痛了他的神經,後世工農階級可是有著無窮的力量,工人的權益經曆了百年的鬥爭,然而8小時工作製,勞動節,年假等權益,好像前世他這個社畜從未體驗過。對如今的匠戶處境感同身受。他意識到,僅僅依靠嚴厲的監管和問責,無法真正激發人的創造力和忠誠。或許……是時候考慮改變一下這沿襲數百年的匠戶製度了?至少,要改善他們的待遇,給予他們一些希望和尊嚴。這個念頭在他心中悄然萌生。“王安,”他吩咐道,“傳朕的意思給內閣和工部,讓他們議一議,如何能既保障軍械供應,又能體恤匠人艱辛,改善其待遇。尤其是鳳凰城那邊,先撥發一筆額外的賞銀下去,就說是朕犒賞他們近日的辛勞和功績。再派幾個得力又懂行的的人,親自去看看實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處理完匠戶之事,另一件關乎文明傳承的大事也已準備就緒——開啟永陵,迎取《永樂大典》正本。朱常洛本來不想親自祭祀,畢竟儀式繁重,前世又對這位道帝不喜,還總有一種清明上錯墳的感覺。奈何禮製所限,太子還小,無可代替之人。不過那種盜墓的即視感,讓朱常洛即刺激又好奇還有一點惶恐,為了消除這點惶恐,朱常洛以感念成祖,保佑大典在地宮完整無缺為由,實際心中卻想著“朱棣呀管好你家這個後輩,帶什麼不好帶您所修大典入陵,晚上就彆讓他給我傳話了。”不辭辛苦地增加了祭祀長陵的儀式。所有儀式極為隆重而低調。祭祀完長陵,朱常洛親率孫傳庭、徐光啟、楊漣等重臣以及精選出的翰林官員,並且親自手捧成祖靈位和畫像,前往天壽山永陵,與當年鐵鉉以朱元璋的畫像和靈位守城,頗有異曲同工之妙,朱棣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一樣的招數,生前死後都曾享受,還是體位變化著享受。

祭祀儀式莊嚴肅穆,朱常洛親自宣讀祭文,告慰嘉靖皇帝在天之靈,陳明此舉非為擾陵,實為搶救華夏文脈,延續文明薪火,以免瑰寶散佚,遺恨千古。隨後,由徐光啟指揮,早已秘密準備好的、最可靠的工匠和學者,按照反複推演過的、對陵寢擾動最小的方案,小心開啟地宮。整個過程謹慎而迅速,也許朱棣顯靈,也許國運使然,大典深埋地宮近百年,完好無損。當那保存完好的、《永樂大典》正本終於重見天日時,所有在場之人,無不激動得熱淚盈眶。

回到紫禁城,朱常洛立刻在文華殿召見參與此事的官員,以及更多翰林院、國子監的學者。他目光掃過下方那些或激動、或矜持、或帶著疑慮的麵孔,朗聲道:“《永樂大典》,集古今之大成,乃華夏文明之瑰寶。然百年已降,科技日新,地理漸擴,百家之學亦有演進。朕意,迎回正本僅是第一步。接下來,當以此正本為基礎,校勘現存副本之缺訛,抄錄多份,分藏於南北兩京及各地重鎮,以防不測。”他頓了頓,聲音更加凝重而充滿號召力:“此外,朕以為,更當增修《大典》!百年來,我大明之《天工開物》、《農政全書》、《本草綱目》乃至西學東漸之曆法、算術、火器、輿地新知,皆應擇其精華,增補入內!使我華夏文明,不僅能存亡繼絕,更能與時俱進,發揚光大!此乃千秋功業,澤被萬世!非博學鴻儒、有真才實學、心懷天下者不能為之!”此言一出,台下頓時一片嘩然!增修《永樂大典》!這是何等宏偉的工程,何等的榮譽!朱常洛繼續道:“故此,朕欲設‘《永樂大典》增修總裁館’,需遴選天下英才入館辦事。然館中事務,浩如煙海,需心無旁騖,潛心鑽研。朕考慮到諸位愛卿皆乃學問大家,於經史子集各有專攻,若埋首於案牘俗務,實乃才學之浪費。”他目光投向幾位以“清流”自居、卻往往空談誤事、在朝堂上對新政陽奉陰違的官員,點名道:“譬如張卿、李卿、王卿,爾等學問淵博,品行高潔,正是主持此等文盛之事的不二人選!朕特晉爾等為太子少師、太子少保榮譽虛銜),總裁增修《大典》之事!望爾等能摒除雜念,帶領諸學士,將此曠世巨典修繕增補完備,立下不世之功業,名垂青史!”這番話說得冠冕堂皇,給予了極高的榮譽和看似重要的職責,實際上卻是將這些礙事的“清流”明升暗降,調離了權力中樞,讓他們去書堆裡發揮“餘熱”。偏偏這“總裁增修”的名頭極響,關乎身後清名,被點名的幾人雖隱約覺得有些不對勁,但在皇帝殷切的目光和同僚羨慕或同情的注視下,也隻能擠出感激涕零的笑容,叩謝皇恩。他們甚至真的開始幻想自己能在青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朱常洛又挑選了一批真正有實學、作風務實、或與各方關係不那麼緊密的官員和學者補充進入總裁館,負責實際工作,從而在不動聲色間,既完成了對各黨派內部的分化與篩選,又將修訂《大典》這件大事抓在了自己手中。一場看似文化盛事背後的人事布局與政治博弈,悄然完成。文明的瑰寶得以拯救和延續,而帝國的朝堂,也在無聲無息中進行著一場清洗與重塑。

與此同時,在南直隸應天府轄下的一個魚米之鄉,孫傳庭派出的“磨勘禦史”李翰林,正遭遇著另一種形式的戰爭。清丈田畝的工作陷入了詭異的停滯。表麵上,地方的縣令、胥吏無比配合,笑臉相迎,好酒好菜招待,賬冊憑證一應俱全,隨叫隨到。但實際工作卻寸步難行。李翰林帶著隨從,拿著魚鱗圖冊,準備去實地丈量一片被舉報隱匿田畝最多的莊園。帶路的胥吏卻仿佛突然不認識路一般,帶著他們在縱橫交錯田埂和水渠間來回打轉,耗了大半天,竟還沒走到地頭。好不容易到了地方,莊園的管事早已得到消息,帶著一群“鄉老”和“佃戶”等候多時。不等丈量開始,這些人便圍上來哭訴,有的說今年天時不好收成差,求青天大老爺減免錢糧;有的拿出泛黃的舊地契,聲稱這塊地祖上早已賣予他家;更有甚者,直接躺倒在田埂上,聲稱官爺要量地就先從他身上踏過去。李翰林試圖強令丈量,隨行的衙役卻磨磨蹭蹭,出工不出力。那胥吏在一旁假意嗬斥,卻更像是在煽風點火。眼看日頭偏西,一片田都沒量完,反而引來更多村民圍觀,指指點點,氣氛緊張。回到驛站,李翰林氣得摔了杯子。他如何不知這是地方豪強與胥吏勾結,演的一出雙簧?軟刀子殺人,無所用其力!他們不敢公開對抗朝廷旨意,卻用這種陰柔手段,處處設障,拖延時間,消耗耐心,試圖讓清丈工作不了了之。夜裡,甚至有當地頗有聲望的鄉紳前來“拜訪”,言語之間,先是訴苦地方艱難,繼而暗示隻要李禦史能“通融一二”,必有厚報,甚至將來在京城官場也可互為奧援。李翰林嚴詞拒絕,將來客轟了出去。但他坐在燈下,感到的是一種深深的無力感。他知道,像這樣的情況,絕非個例,此刻恐怕在南方許多州縣同時上演。新政的利劍,砍在了一張無形而堅韌的蛛網上。陛下的決心和孫閣老的鐵腕,在地方盤根錯節的利益集團和千年積習麵前,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柔性抵抗。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其艱難程度,或許並不亞於遼東的真刀真槍。

朝堂之上的暗流、後宮之中的溫馨依舊在繼續,但大同礦難的血色與遼東戰備的緊張,為這個初夏蒙上了一層更為複雜而深刻的色彩。帝國的前進之路,從未平坦,唯有在一次次教訓與挑戰中,淬煉出更堅韌的意誌與更強大的力量。

喜歡朕聽說,你們叫我大明一月皇帝?請大家收藏:()朕聽說,你們叫我大明一月皇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崇禎元年,開局逆轉亡國局 天幕:始皇之子的造反人生 長生:老夫一慣儒雅隨和 暗塵明月樓 南北戰爭:我與龍娘同居的日子 圍棋少年,我在大明舉重若輕 抗戰!我攜軍需商城和平全世界! 緬北:強迫臣服 天地翻覆 文娛:北電攝影係大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