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深耕固本 暗湧蓄勢_朕聽說,你們叫我大明一月皇帝?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71章 深耕固本 暗湧蓄勢(1 / 1)

泰昌十年的初冬,北風漸起,寒意初顯。帝國廣袤疆域之上,在經曆了雷霆萬鈞的定鼎之戰與疾風驟雨般的變革後,並未停歇,而是轉入了更深層次、更為精細的深耕與鞏固。各方砥柱如同經驗豐富的農人,在各自的責任田裡,精耕細作,除草施肥,隻為讓根基更為深厚,讓未來的收獲更為豐碩。然而,平靜的水麵之下,新的潛流也在悄然彙集。

北疆,第一場雪紛紛揚揚地落下,將大戰後的瘡痍與新墾的田壟一同覆蓋,天地間一片素白。定王朱由檢並未因天寒而返回溫暖的靖安堡,反而冒著風雪,巡視著磐石堡周邊新設立的幾個屯墾村落。

村落是以堡壘為核心,呈放射狀布局,彼此間有道路相連,遇警可迅速退入堡壘或相互支援。低矮但結實的木屋或土坯房頂冒著嫋嫋炊煙,那是軍戶家眷在用朝廷撥發的煤炭取暖做飯。村外,被積雪覆蓋的田埂輪廓依稀可辨,那是來年希望的所在。

朱由檢走進一戶人家,查看過冬的儲糧和柴炭是否充足,詢問有無困難。那戶主是個傷殘的老兵,見到王爺親至,激動得就要下跪,被朱由檢攔住。

“老人家,腿腳不便,不必多禮。冬日難過,炭火可還夠用?糧食可還充足?”

“夠!夠!托王爺的福,朝廷發的足著呢!這心裡,暖和!”老兵憨厚地笑著,眼眶有些濕潤。他的兒子,如今也在“鐵血騎”中效力。

朱由檢點了點頭,又查看了屋角的糧囤和堆放的柴薪,確認無誤後才離開。他深知,要讓這些人真正紮根於此,光靠命令和武力是不夠的,必須讓他們看到活下去、甚至能過得更好的希望。他下令,從繳獲的羅刹物資中,拿出部分皮貨,分發給這些移民,幫助他們抵禦嚴寒。

與此同時,對歸附部落的“羈縻”政策也在穩步推行。幾個較大的部落頭人被請到磐石堡,朱由檢親自接見,賜予茶鹽布匹,重申“保護”與“互市”的承諾,但也明確劃定了他們的遊牧範圍,並要求他們提供青壯,編入“義從騎”,接受明軍軍官的訓練和指揮。恩威並施之下,北疆的秩序正在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建。朱由檢以其冷靜務實的手腕,正將這片曾經隻能依靠刀劍維係的土地,逐漸轉化為帝國真正意義上的疆土。

朝鮮,漢城。

新科進士們的授官儀式在景福宮舉行。這些經由“彆試”脫穎而出的年輕官員,大多被安置在了戶曹、工曹、譯院等實務部門,或是派往與大明接壤的邊境州縣任職。他們穿著嶄新的官袍,意氣風發,與前朝那些皓首窮經、暮氣沉沉的北人黨官員形成了鮮明對比。

與此同時,由大明“文化使團”主導編撰、融合了朱子學“經世”思想與大明新政理念的《泰昌聖學衍義》一書,在朝鮮大規模刊印發行,並被指定為各級官學的輔助教材。書中巧妙地將“忠君愛國”與“忠於天朝”、“格物致知”與“學習大明實學”聯係起來,其影響力開始從士林向更廣泛的社會層麵滲透。

漢城的市集上,來自大明的貨物愈發琳琅滿目,不僅僅是綢緞瓷器,更有書籍、農具、甚至一些簡單的生活器皿。一些朝鮮商人開始效仿大明的商業模式,嘗試建立類似“皇商司”的貨棧。語言上,能說幾句官話也成了某種身份的象征。

徐允貞在京師審閱著來自朝鮮的密報,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神色。文化的滲透,如同春雨,已然潤澤了土壤,改變了生態。那些新晉的官員,那些閱讀新書的士子,那些使用大明器物的百姓,正在不知不覺中,成為維係兩國特殊關係的紐帶。她向皇帝建議,下一步可以推動兩國宗室、勳貴子弟之間的“遊學”交流,讓這種綁定更為緊密。斷其舊根,育其新苗,徐允貞的“文心戰略”,正穩步走向深入。

龍安州,冬日的寒意並未阻擋工坊區的火熱。水力紡紗織布已然成為常態,蒸汽機的改良也在“機樞坊”工匠們的努力下艱難推進。但國舅爺柳文耀的目光,已投向更深處。

這一日,州衙內,柳文耀召集了州內所有合作社的頭人、以及幾家規模較大的私人工坊主,頒布了由他親自擬定、並奏請朝廷批準的《龍安州工商管理章程》與《龍安州工匠等級評定辦法》。

章程明確規定:州內所有工坊,無論官督商辦還是私營,皆需在州衙“工商司”登記造冊,依法納稅;用工需訂立契約,明確工錢、工時,禁止苛待工匠;產品質量需符合州衙定立的“龍安標準”,嚴禁以次充好;成立“行會”,協調原料采購、產品定價與市場開拓,避免惡性競爭。

工匠等級評定,則仿照武職,設立“匠士”、“匠師”、“大匠師”三等九級,依據技藝水平、貢獻大小,由州衙組織考核評定,不同等級享受不同的待遇、津貼乃至見官不拜的禮遇。

“諸位,”柳文耀聲音沉穩,目光掃過在場眾人,“龍安工商之興,在於秩序,在於誠信,在於技藝!無秩序則亂,無誠信則衰,無技藝則敗!此章程、此法度,便是要為我龍安工商,立下百年不易之根基!望諸位謹守勿違,共謀長遠!”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這番舉措,旨在將龍安勃興的工商業納入規範化、製度化的軌道,避免其野蠻生長帶來的弊端,同時極大地提升了工匠的社會地位,激勵技術創新。這份源於其血脈中嶽飛武魂的“治軍”般的嚴謹與遠見,被他完美地運用到了地方治理上。龍安的繁榮,不再僅僅依賴於資源和政策,更開始建立在堅實的製度與文化基礎之上。

東南,福州總督行轅。

張獻忠麵前的海圖上,密密麻麻標注著最新的情報。葡萄牙人老實了許多,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隻依舊在琉球、呂宋附近海域遊弋,似在尋找新的突破口。更讓他注意的是,來自日本的商船帶來的消息:德川幕府似乎有再次收緊“鎖國”政策的跡象,但對與大明的貿易,尤其是生絲、藥材和書籍,依舊渴望。

“哼,倭寇畏威而不懷德,幕府首鼠兩端。”張獻忠冷笑一聲,手指點在日本九州島的位置,“與其讓西夷和倭人暗中勾連,不如我等主動出手。”

他召來麾下精通倭情的心腹,以及俞谘皋水師中的幾名將領。

“派人,攜帶重禮,去九州島,見見那幾個有實力的‘大名’封建領主)。告訴他們,大明的絲綢、瓷器、藥材,甚至……一些他們感興趣的書和圖,都可以談。但條件嘛……”張獻忠眼中閃過一絲精光,“他們要允許我們的商船在其領地指定的港口停靠補給,並提供倭國各地的情報,尤其是……關於幕府的動向。若能暗中允我等設立商館,更是大功一件!”

他這是要繞過德川幕府,直接與日本地方勢力建立聯係,埋下釘子。同時,他下令水師,組織一支由三艘“泰昌級”炮艦和數艘武裝商船組成的“遠航支隊”,計劃在來年開春後,滿載貨物,揚帆南下,前往呂宋、甚至更遠的滿剌加馬六甲)一帶,宣示大明海權,探索貿易機會,並搜集西夷情報。

張獻忠的野心,絕不滿足於被動防禦或近海貿易。他的目光,已然投向整個西太平洋的廣闊棋盤,開始落子布局。

紫禁城,暖閣內炭火溫暖如春。朱常洛聽著太子朱由楧朗讀奏章,並不時出言點撥。太子的課程,已從純粹的經史,越來越多地加入了各地奏報、新政條文乃至格物院的技術簡報。

“楧兒,你看柳文耀在龍安所行《工商章程》與《工匠評定》,其用意何在?”朱常洛考校道。

朱由楧思索片刻,認真答道:“回父皇,兒臣以為,柳國舅此舉,一在立規矩,使百工有所遵循,避免無序之爭;二在重技藝,使能工巧匠得以顯名受賞,激勵創新;三在固根基,將一時之繁榮,化為長久之製度。此乃深謀遠慮之策。”

“嗯,能看到這一層,算你用了心。”朱常洛微微頷首,“治國之道,經緯萬端,既需雷霆手段定鼎,亦需此等春風化雨之功,方能根基永固。”

他拿起信王朱由校從西山礦區送來的奏報,裡麵詳細描述了蒸汽機在解決礦區深層排水難題上的突破性進展,並附上了改進後的圖紙。

“由校在格物之上,確有天賦。”朱常洛對王安吩咐,“告訴由校,朕心甚慰。著他再接再厲,若能造出可用於推動舟船之蒸汽機,朕不吝封賞!”

技術的革新,製度的完善,人才的培養,海外棋局的落子……朱常洛如同一位最高明的園丁,不僅關注著已然長成的參天大樹,更悉心培育著那些可能在未來撐起另一片天空的新苗。帝國的肌體,在各方砥柱的深耕下,正變得愈發強健而充滿活力。冬日的蟄伏,是為了積蓄更強大的力量,迎接下一個春天的迸發。

喜歡朕聽說,你們叫我大明一月皇帝?請大家收藏:()朕聽說,你們叫我大明一月皇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末世?亂世?那個殺神是女的?! 末世重生開局說服軍區搞超聲炮 我的移動堡壘拒絕伊甸 末日燼土回響 王者男團成員是我的大學老師 地靈底語之血脈宿命 血色白銀 檸琛情鐘 朱棣:什麼?咱家老四是全球球長 官場沉浮:開局我就能看穿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