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凝神靜氣破試題腹有詩書自揮灑
待那禮房書吏宣讀完嚴苛的考規,高台上第一炷線香的青煙嫋嫋升起,標誌著甲辰年清河縣縣試正式開始了。考場內本就落針可聞的氣氛,此刻更是凝重得仿佛能擰出水來。隻有巡考衙役沉重的腳步聲,在號舍間的通道上有規律地回蕩,如同敲在每位考生的心坎上。
不多時,數名身著統一號衣的考吏,捧著厚厚一疊試卷,神情肅穆地沿著通道走來,開始按順序向各號舍分發試卷。他們的動作迅速而安靜,將試卷放在每個號舍的書板上後,便立刻轉向下一個,整個過程除了紙張的輕微摩擦聲,再無其他雜音。
當考吏將一份略顯粗糙但厚實的黃色試卷放在陳彥麵前的書板上時,他的心臟不由自主地加速跳動了幾下。他深吸一口氣,強迫自己冷靜下來,並沒有立刻動筆,而是先恭敬地用雙手將試卷撫平,仔細檢查是否有缺頁、汙損。這是趙先生反複叮囑的細節,也是對考試、對自身學問的尊重。
試卷抬頭清晰地印著“甲辰年清河縣試”字樣。下方便是考題。陳彥定睛看去,隻見試卷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場:帖經與墨義。此部分主要考察對儒家經典的精熟程度與基礎理解。
?帖經:題目為“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要求默寫出上下文各兩句。此題看似簡單,實則是考察對經典篇章的熟悉程度,不容有絲毫錯漏。
?墨義:題目為“何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要求闡述其義理。此題需準確理解孔子原意,並能有條理地表述出來。
第二場:經義與策問。此部分是考試的重頭戲,考察對經書義理的深入理解和結合實際的分析能力。
?經義題:題目為“論‘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儘心下》)”。此題要求考生圍繞孟子的民本思想展開論述,需引經據典,闡發義理,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是評判考生學問功底和思想深度的關鍵。
?策問題:題目為“問:當今聖天子在位,勵精圖治,然州縣地方,偶有水旱蝗災,民生維艱。當此之時,為政者應如何體察民情,安撫黎庶,以固邦本?”此題緊扣時政,考察考生對現實問題的關注和解決思路,需有務實之見。
第三場:詩賦。考察文學才華和意境營造能力。
?詩題:“以‘懷友人’為題,作五言律詩一首,限‘真’韻。”
快速瀏覽完所有題目,陳彥心中稍定。這些題型和內容,都在趙先生平日的教導和模擬訓練範圍之內。帖經墨義是基礎,需準確無誤;經義策問是核心,需立意深刻、論述清晰;詩賦則是展現文采的點睛之筆。他暗自思忖:題目中規中矩,並無偏題怪題,關鍵在於發揮穩定,將自己的水平充分展現出來。
他再次深呼吸,摒棄雜念,將心神完全沉浸到試題之中。首先提筆研磨,待墨汁濃淡適中後,便開始從容作答。
帖經部分,他凝神回憶,筆尖在紙上流暢地寫下:“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默寫完畢,又仔細核對一遍,確保無誤。
墨義部分,他略一思索,便寫道:“此章言君子小人之彆也。君子尚義,故能和諧共處而各持己見;小人逐利,故雖表麵附和而內心相悖。和者,義之公也;同者,利之私也。”言簡意賅,點明要旨。
完成基礎部分,陳彥開始集中精力攻克重頭戲——經義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精髓。他先在草稿紙上列出提綱:先釋其義,闡明“民”乃邦國之本;次引經典,如《尚書》“民惟邦本”,《左傳》“國將興,聽於民”等以佐證;再論君、社稷與民之關係,強調君主責任在於保民、安民;最後結合曆史興衰,論證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構思已定,他便在試卷上奮筆疾書,力求立意高遠,論證嚴密,文氣貫通。一時間,號舍中隻聞筆尖與紙張摩擦的“沙沙”聲,清脆而富有節奏。
注:明清科舉縣試第一場通常考帖經、墨義,第二場考經義或四書文一篇,第三場考策問或詩賦。此處為情節緊湊,將經義、策問合為第二場,詩賦為第三場,實為藝術加工。實際流程更為繁複,常有多場,且各縣略有差異。)
時間在筆尖悄然流逝。當陳彥寫完經義題的主體部分,正斟酌結尾時,忽然感到一陣饑餓感襲來,腹中“咕嚕”作響。他抬頭看了看高台,第二炷線香已燃過大半,時辰已近午時。他這才意識到,自己已連續書寫了近兩個時辰,精神高度集中,竟忘了時間。
他放下筆,活動了一下有些酸澀的手腕。巡考的衙役正好走過,目光掃過他,並未停留。陳彥從考籃裡取出母親準備的乾糧——幾張烙得乾硬的餅子和幾塊鹹肉乾,又拿出水囊。餅子雖然冷硬,肉乾也鹹澀,但在此時,卻顯得格外珍貴。他小口地吃著餅,就著清水,慢慢咀嚼,既補充體力,也讓緊繃的大腦稍作休息。他不敢多吃,以免飯後困倦,隻是墊墊肚子而已。吃完後,他將雜物收好,用清水漱了漱口,重新提振精神。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休息片刻後,他繼續完成經義題的收尾,然後開始作答策問題。對於安撫災民之策,他結合前世的一些見識和今世所學,提出了幾點看法:其一,及時勘察災情,如實上報,請求朝廷減免賦稅徭役;其二,開倉放糧,設粥棚賑濟,穩定民心;其三,組織災民以工代賑,興修水利等,既安撫民生,又增強抗災能力;其四,嚴懲趁災打劫、囤積居奇的不法之徒,維持社會秩序。雖無驚人之語,但條理清晰,務實可行,符合一個少年學子應有的見識和分寸。
最後,便是詩賦題——“懷友人”,五言律詩,限“真”韻。
看到此題,陳彥心中微微一動。他不禁想起了山中與石頭相依為命、共同曆練的日子,想起了與師兄趙修遠在趙府書房中互相切磋、偶爾抱怨卻又共同奮進的情景,甚至還想到了那位雲遊四方、看似超然卻內心溫暖的清塵道長……這些,不都是他的“友人”嗎?一種真摯的情感在胸中湧動。
他閉目沉吟片刻,腦海中浮現出與友人彆離後,秋夜獨坐,望月思人的畫麵。格律、韻腳、意象在心中漸漸清晰。他提筆蘸墨,在詩稿上略作修改後,便鄭重地謄寫到試卷上:
《秋夜懷友》
離群驚節物,獨坐念音塵。
風竹聲疑語,霜月影故人。
山深驛路遠,秋老雁書頻。
何當共樽酒,細論杏園春。
注:杏園,常指唐代進士及第後賜宴的杏園,後泛指科舉及第,此處暗含對友人前程的美好祝願與共同奮鬥的期望。)
這首詩,前兩聯寫秋夜獨處的寂寥和對友人聲容笑貌的懷念,情景交融;頸聯通過“山深驛路”、“秋老雁書”進一步渲染距離之遠、思念之切;尾聯則筆鋒一轉,表達盼望重逢、把酒共話、暢想未來的美好願望。全詩緊扣“懷”字,感情真摯,意境深遠,對仗工整,押“真”韻準確,符合五言律詩的格律要求。
寫完最後一個字,陳彥輕輕放下筆,長舒了一口氣。他仔細地將試卷從頭到尾檢查了一遍,確認沒有錯漏、汙損,文字也清晰工整。此時,高台上的第三炷線香才燃了不到一半。他感到胸中所有所學所感已傾注於筆端,再無遺憾。
於是,他舉手示意。一名巡考衙役走了過來。陳彥恭敬地說道:“差爺,學生答畢,請求交卷。”
衙役看了看他工整的試卷,又看了看香,眼中閃過一絲驚訝,但並未多言,隻是點了點頭,示意他可以離開號舍。
陳彥收拾好考籃,將試卷平整地放在書板上,然後起身,輕輕走出了這間困了他大半天的狹小號舍。當他穿過寂靜的考場,走向出口時,能感受到不少尚未答完的考生投來的或驚訝、或羨慕、或緊張的目光。他沒有回頭,步履從容地走出了考場大門。
門外,陽光正好,喧囂的人聲再次湧入耳中。三叔陳延嶽正焦急地等在遠處,看到他出來,立刻快步迎了上來,臉上滿是關切和期待:“彥兒!怎麼樣?怎麼這麼早就出來了?題都答完了嗎?”
陳彥看著三叔焦急的樣子,露出一個平靜而略帶疲憊的笑容:“三叔,放心,都答完了。我們回客棧吧。”
第七十七章完)
喜歡胎穿農家子,科舉來揚名請大家收藏:()胎穿農家子,科舉來揚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