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結業試筆走龍蛇 三問堂前論富民_胎穿農家子,科舉來揚名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胎穿農家子,科舉來揚名 > 第117章 結業試筆走龍蛇 三問堂前論富民

第117章 結業試筆走龍蛇 三問堂前論富民(1 / 1)

第一百一十七章結業試筆走龍蛇三問堂前論富民

春深似海,嶽麓山上的草木蓊蓊鬱鬱,書院內的氣氛卻如同繃緊的弓弦。為期數年的學業即將畫上句號,而最重要的結業大考,便成了檢驗學子們最終成色的試金石。此次考試非同小可,不僅關乎能否順利結業,獲得嶽麓書院的評語,更因其成績優劣,直接影響著學子們接下來參加鄉試的資格與信心。書院上下,從教授到學子,無不嚴陣以待。

第一場,筆試。

考場設在莊嚴肅穆的“忠孝廉節堂”。清晨,旭日東升,霞光透過高窗,在光潔的青石地板上投下道道明亮的光柱。百餘名即將結業的學子按號入座,鴉雀無聲,唯有書案上筆墨紙硯井然有序,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墨香與一種無形的壓力。

鐘鳴三響,試卷下發。厚厚的一疊,涵蓋經義、史論、策問、詩賦四大類,題量之大,內容之深,遠超平日季考。

經義題不再局限於單部經典,而是要求貫通《五經》,針對“王道與霸道”、“義利之辨”等核心命題進行深入闡發,考察學子對儒家根本理念的理解深度和體係把握。

史論題則選取了曆代變法成敗的典型案例,如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要求學子分析其得失根源,並引申出對當下政務的借鑒意義,重在曆史洞察與現實關懷。

策問題更為犀利,直指當前朝廷麵臨的棘手難題:“論漕運積弊與革新之策”、“邊鎮屯田與戍守之平衡”,要求學子不僅要有紮實的經史功底,更需具備敏銳的時局觀察力和切實可行的政策構想能力。

詩賦題則以“嶽麓抒懷”為題,要求學子以詩文形式,抒發數載書院求學之感懷,寄寓未來抱負。

陳彥屏息凝神,快速瀏覽全卷,心中已然有數。他並未急於動筆,而是閉目沉思片刻,將所學所知在腦海中融會貫通。

答經義題時,他並未簡單揚王抑霸或空談義利,而是從“民本”思想出發,論述“王道”之基在於富民安民,“霸道”之效在於強國禦侮,二者並非截然對立,關鍵在於施政者是否以天下蒼生為念。對於“義利”,他辨析“公利”即大義,追求合乎道義的利益方能長久,將看似矛盾的命題統一於更高的治國層麵,立意新穎且根基紮實。

答史論題,他選取王安石變法為例,深入剖析其“富國強兵”初衷與“操之過急”、“用人不當”等執行層麵的失誤,既肯定其變法精神的可貴,也指出脫離實際、忽視民情的教訓,論述客觀辯證,史識與見解皆令人稱道。

答策問題,他選擇“漕運積弊”一題。結合所學地理、經濟知識及平日思考,他直指漕運弊端核心在於官吏層層盤剝、運輸效率低下、對沿河民生滋擾過甚。繼而提出“清吏治、革漕法、恤民力”三策,具體包括嚴查貪腐、推行“兌運法”由民運改為官軍接運以減少擾民)、改進漕船與河道管理等一係列切實措施,條分縷析,對策翔實,充滿經世致用的色彩。

最後的“嶽麓抒懷”詩,他回顧數載寒窗,感念師長教誨,同窗之誼,描繪嶽麓山水之靈秀,最後筆鋒一轉,抒發出“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的豪情壯誌。詩文明麗,情感真摯,抱負遠大。

整個答題過程,陳彥下筆如行雲流水,思路清晰,引經據典信手拈來,對策建言言之有物,充分展現了其數年苦修的深厚積澱和卓越才識。

筆試之後,是更為嚴峻的麵試環節。麵試地點設在書院深處的“三問堂”。此堂素樸無華,卻象征著嶽麓書院治學之最高追求。堂內分為三室,分彆由三位德高望重、學術專精的大儒坐鎮,對應“富民”、“安民”、“治民”三大核心議題。學子需根據自身誌趣與擅長,擇一室而入,接受大儒的當麵質疑問難,其表現將直接決定結業評語的高低。

陳彥在堂外略作沉吟。安民重在刑名律法、社會治安;治民重在吏治官箴、教化風俗;而富民,則關乎經濟民生、財富創造,乃強國之基,亦是他平日思考較多、興趣所在的方向。他深吸一口氣,整了整衣冠,毅然走向標有“富民”字樣的室門。

室內,一位身著褐色儒袍、麵容清臒、目光銳利如鷹的老者端坐案後,正是以精通《禹貢》、《管子》,尤重經濟實務而聞名的周大儒。案上僅一壺清茶,兩隻陶杯,氣氛凝重。

陳彥躬身行禮:“學生陳彥,拜見周先生。”

周大儒微微頷首,目光如電,直射而來,開門見山:“陳彥,你選‘富民’,可知‘富’從何來?又如何使‘民’富之?”

問題看似簡單,實則宏大艱深,直指根本。

陳彥不慌不忙,從容應答:“回先生,學生淺見,‘富’之源,首在‘力耕’與‘通工’。‘力耕’使地無遺利,五穀豐登,此乃生存之本;‘通工’則使物儘其用,貨暢其流,此乃增值之道。然,有源還需有渠,‘富民’之關鍵,在於‘輕徭薄賦以養民力,開通市舶以促交流,興修水利以保豐收,推廣良種與農器以增效率’。更需‘設庠序,教民以智’,使其知時節、懂技藝,方能善用其力,真正富足。”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周大儒追問:“然則,富易生奢,奢則敗德,且貧富懸殊,必致怨隙。富與德、富與安,如何權衡?”

陳彥略一思索,答道:“先生所慮極是。故‘富民’非惟求財貨之增,更需‘導之以德,齊之以禮’。倉廩實而知禮節,富民為教化之基。至於貧富懸殊,需賴朝廷‘均平政令’,抑豪強,恤孤弱,使財富之流能澤被蒼生,而非聚於少數。富而好禮,富而能仁,方為長治久安之道。”

周大儒聞言,眼中銳光稍斂,端起茶杯呷了一口,繼續深入:“若爾為一方牧守,轄地貧瘠,商旅不通,何以富民?”

陳彥結合策問所思,侃侃而談:“學生以為,當因地製宜。若地瘠,則首重墾荒與水利,勸課農桑,推廣耐旱作物;若山多,則可發展林業、果木、藥材;若近水,則可鼓勵漁業、航運。同時,整修道路,吸引行商,建立集市,使本地物產得以流通變現。更可選拔巧匠,傳授技藝,發展特色手工業。為政者當以‘興利除弊’為己任,而非坐等天時。”

一問一答,往來數個回合。周大儒的問題由宏觀至微觀,由理論至實踐,層層遞進,愈發尖銳。陳彥始終沉著應對,引據經典而不泥古,關注現實而有卓見,其思路之清晰,見解之深刻,對經濟民生體察之細微,令周大儒頻頻頷首。

最後,周大儒放下茶杯,臉上露出一絲難得的、幾不可察的笑意,揮了揮手:“善。富民之道,汝已得三昧。去吧。”

陳彥知道已得認可,心中一塊石頭落地,再次恭敬行禮,退出了“三問堂”。

數日後,結業榜示。紅榜之上,“優等”榜首,赫然仍是“陳彥”二字。筆試與麵試皆獲極高評價,尤其是他在“富民”之問中的出色表現,更是在教授中傳為美談。趙修遠、柳雲卿亦名列優等,欣喜不已。

離彆之日終至。

學子們齊聚書院正門廣場,向數年來諄諄教誨的師長們行謝師禮。歐陽山長親自臨彆贈言,勉勵諸生以天下為己任,不負嶽麓所學。陳彥、趙修遠、柳雲卿等人一一向周大儒、以及其他授業恩師叩拜告彆,感謝栽培之恩。師長們亦紛紛勉勵,目送之情,充滿期許。

隨後,便是同窗之間的道彆。數年朝夕相處,切磋砥礪,早已結下深厚情誼。此刻分彆,或許天涯海角,再會無期,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傷感。有人握手哽咽,有人互贈詩文,有人約定通信。

陳彥看著眼前一張張熟悉的麵孔,周文博、李茂才……昔日一同論辯、一同遊賞、一同挑燈夜讀的情景曆曆在目。他心中亦是不舍,但更多的是一種豪情。他深吸一口氣,朗聲對眾人道:“諸位同窗!今日一彆,非為終點,乃是新征程之始!嶽麓數載,所學所感,乃我等安身立命之基。望諸位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明年春闈,京城會試,我等何不約定,於京師再聚,共競風流,一展我嶽麓學子之風采!”

此言一出,頓時點燃了眾人心中的壯誌。離愁彆緒化為昂揚的鬥誌,眾人紛紛響應:

“好!陳兄說得好!京城再聚!”

“定當努力,不負嶽麓之名!”

“屆時,再與諸君把酒言歡,論天下事!”

豪邁之氣,衝散了離彆的陰霾。嶽麓書院的門前,一群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帶著師長的期望,同窗的鼓勵,以及滿腔的抱負,即將奔赴各自的未來,相約於更高的舞台。

陳彥最後望了一眼巍峨的嶽麓山和熟悉的書院建築,轉身與趙修遠、柳雲卿並肩而行,踏上了新的征程。身後,是沉澱數年的學識與情誼;前方,是充滿挑戰與機遇的廣闊天地。

第一百一十七章完)

喜歡胎穿農家子,科舉來揚名請大家收藏:()胎穿農家子,科舉來揚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彈幕覺醒:懷孕女配對著反派嚶嚶 九五重生:明惠的幸福人生 拾年燈燼 乾坤我為主 掉錯時間段的士兵突擊 黎姿的快穿奇遇記 八零之小錢勸學記 往複的算計 霸道魏友泉狠狠愛 上錯婚車,錯嫁千億霸總,真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