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良安書記的話,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瞬間在會議室裡激起了無形的漣漪。
剛剛因為孫向東那番豪言壯語而略顯鬆弛的氣氛,再一次被擰緊,繃成了一根隨時可能斷裂的弦。
牽頭人。
這三個字,比那一百億的投資額,更具分量。它代表著權力、責任,以及在這個足以改變漢東省未來經濟版圖的項目中,至高無上的話語權。
所有人的目光,都下意識地聚焦在兩個人身上。
一個是剛剛才大包大攬、意氣風發的發改委主任孫向東。此刻,他臉上的紅光還未完全褪去,但那股誌得意滿的勁頭,卻像是被一隻無形的手給掐住了。他張了張嘴,似乎想說些什麼,但迎著周良安那平靜無波的眼神,他又明智地把話咽了回去。
書記這個問題,看似平常,實則是一記殺傷力極大的“點穴手”。他孫向東如果主動請纓,就顯得有些急功近利,吃相難看;可如果他不說話,又等於默認自己鎮不住這個場子。
另一個焦點,自然是林舟。
他依舊站在那裡,像一杆標槍。隻是這一次,幾乎所有的目光都帶上了一種全新的、複雜的意味。探究、審視、忌憚,甚至還有一絲絲的……恐懼。
孫向東畢竟是久經沙場的老將,短暫的錯愕之後,他立刻調整了過來,臉上重新堆起謙遜而穩重的笑容,搶先一步開口:“書記,您的考慮非常周到。這麼重大的項目,確實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我個人認為,可以由我們發改委牽頭,成立一個高級彆的項目領導小組,我親自來抓總。至於具體的執行工作,可以由……”
他的話沒有說完,但意思已經很明確了。他來當帥,林舟當將。這是最符合組織程序,也最穩妥的安排。
然而,周良安隻是不置可否地聽著,目光卻始終沒有離開過林舟。等孫向東說完,他才緩緩開口,語氣平淡,卻不容置疑。
“向東同誌,你的想法很好,也很穩妥。”
他先是肯定了一句,讓孫向東稍稍鬆了口氣。
“但是,”周良安話鋒一轉,“這個c方案,新就新在它的思路,新在它的格局。如果用一套舊的班子,去走一條全新的路,我擔心啊,會不自覺地穿上新鞋,走回了老路。”
此言一出,孫向東的臉色微微一白。
他聽懂了。書記這是……嫌他“舊”了。
會議室裡,那些人精似的常委們,也都聽懂了。大家紛紛垂下眼簾,端起茶杯,仿佛在專心研究著杯子裡的茶葉,實則耳朵都豎得跟天線一樣。
今天這場常委會,太精彩了。一波三折,高潮迭起。現在,似乎要迎來最顛覆認知的一幕。
周良安不再理會孫向東,他的目光如炬,牢牢鎖定了林舟。
“林舟同誌,你來回答我。”他的聲音裡,帶上了一種不容推諉的威嚴,“你覺得,這個項目的帥印,由誰來執掌,最合適?”
這一下,比剛才的問題更加致命。
這已經不是在問意見了,這是在遞投名狀。
回答“孫主任”,等於否定了書記剛才那番“新鞋老路”的論調,把書記和自己的直屬領導一起架在火上烤。回答“我自己”,那更是石破天驚,在整個漢東官場,一個毫無資曆的科員敢說出這種話,無異於政治自殺。
孫向東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死死盯著林舟的後背,後槽牙都快咬碎了。他現在隻希望林舟能有點“眼力見”,把他推出來,哪怕事後被書記不喜,也比當場失控要好。
王海濤則像是在看一場與自己無關,卻又決定自己生死的審判。他甚至病態地希望林舟能說錯話,說一句蠢話,然後被所有人唾棄,跟他一起墜入深淵。
林舟的大腦在飛速運轉,【因果沙盤】上,周良安頭頂的數據流前所未有地清晰:【核心訴求:打破常規,樹立標杆,確保c方案100執行不變形】。
他明白了。書記要的不是一個聽話的下屬,而是一個能將這張藍圖完美實現的“總工程師”。
林舟深吸一口氣,迎著所有人的目光,平靜地開口。
他沒有回答“誰”最合適,而是回答了“什麼樣的人”最合適。
“報告周書記,我認為,這個項目的牽頭人,最重要的不是他的行政級彆,也不是他的資曆背景。”
第一句話,就讓在場的所有人精神一振。
“最重要的是兩點。”林舟伸出兩根手指,“第一,他必須是對c方案理解最透徹的人,能洞悉方案中每一個細節背後的戰略意圖。第二,他必須是決心最堅定的人,能排除一切乾擾,有魄力為了方案的最終落地,去協調、甚至打破固有的部門利益壁壘。”
“簡而言之,”林舟總結道,“這個人,首先必須是c方案的‘知己’,其次,必須是漢東省整體利益最堅定的‘扞衛者’。”
一番話說完,擲地有聲。
既沒有提任何人,又把標準拔高到了一個全新的維度。他沒有去觸碰那敏感的人事權力,而是將問題的核心,拉回到了“公心”和“能力”這兩個無可指摘的基點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高明!
在場的所有常委,心中都不約而同地浮現出這兩個字。
李副省長那張鐵青的臉上,第一次露出了一絲近乎絕望的複雜神情。他發現,自己從頭到尾,都小看了這個年輕人。他不僅有才,更有“道”。這種人,要麼一輩子起不來,一旦給了機會,就再也按不住了。
周良安的臉上,終於綻放出了一絲滿意的笑容。他等的就是這句話。
“說得好!”他重重地一拍桌子,不是孫向東那種宣示主權的拍,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欣賞和決斷。
“既然如此,”周良安環視全場,目光如電,聲音陡然拔高,“那我看,在座的,乃至全省,沒有誰比你這個方案的設計者,更稱得上是它的‘知己’了!”
會議室裡,落針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