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林舟的“極限施壓”,迫使對方讓步
外事辦劉暢主任的電話打過去時,對麵是克勞斯接的。
當聽到“林主任想邀請舒馬赫教授晚上單獨喝杯茶”時,克勞斯在電話那頭冷笑了一聲,聲音裡滿是毫不掩飾的嘲諷:“喝茶?我們明天就要回法蘭克福了,我想我們沒有時間品嘗中國的茶文化了。請轉告林主任,他的時間很寶貴,我們的也是。”
劉暢正尷尬得不知如何是好,電話裡卻傳來了舒馬赫教授略帶疲憊的聲音:“克勞斯,把電話給我。”
片刻之後,舒馬赫教授的聲音響起,他隻是平靜地問了時間和地點,然後說了一個字:“好。”
夜色漸濃,華燈初上。
林舟沒有選擇任何官方的招待場所,而是訂了城南一間名為“靜心齋”的茶館。茶館隱於一條老街深處,青磚黛瓦,門口掛著兩盞昏黃的燈籠,照著一小片被歲月磨得光滑的青石板。
馬叔陪著林舟先到,看著林舟不急不躁地親自擺弄著茶具,心裡七上八下。這小年輕,下午在談判桌上引爆了一顆炸雷,現在卻像個沒事人一樣,在這兒玩起了紫砂壺。他實在摸不準,這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
“小林,待會兒……真能談攏?”馬叔還是沒忍住,壓低了聲音問。
林舟正用沸水衝淋著茶杯,熱氣氤氳,模糊了他鏡片後的眼神。他沒抬頭,隻是淡淡地回了一句:“馬叔,有時候,最好的談判,是在談判桌之外完成的。”
話音剛落,包廂的木門被輕輕推開,舒馬赫教授獨自一人走了進來。他換下了一身筆挺的西裝,穿了件深色的羊毛開衫,少了幾分談判桌上的威嚴,多了幾分學者的儒雅,但臉上的神情,依舊帶著揮之不去的凝重和疏離。
“舒馬赫教授,請坐。”林舟站起身,做了一個請的手勢,自然得像是邀請一位許久未見的老友。
舒馬赫點了點頭,在林舟對麵的蒲團上坐下。他的目光掃過桌上那套精致的茶具,以及林舟專注而嫻熟的動作。
“林主任對茶道很有研究。”他開口,語氣聽不出是讚賞還是試探。
“談不上研究,隻是喜歡這個過程。”林舟將第一泡衝洗茶葉的水倒掉,然後才重新注水,一股清冽的茶香瞬間在小小的包廂裡彌散開來,“好的茶葉,需要耐心等待它慢慢舒展,急於求成,隻會得到滿口的苦澀。做事情,也是一個道理。”
他將一杯澄黃透亮的茶湯推到舒馬赫麵前。
舒馬赫端起茶杯,卻沒有喝,隻是看著杯中沉浮的茶葉,沉默了片刻。
“林主任,如果你今天請我來,是想讓我接受那份近乎於掠奪的合作條件,我想,我們可能真的沒什麼好談的了。”他終於還是打破了這份刻意營造的平靜。
林舟笑了笑,自己也端起一杯茶,輕輕抿了一口。
“教授,您誤會了。我隻是覺得很遺憾。”
“遺憾?”
“是的,遺憾。”林舟放下茶杯,目光清澈地直視著對方,“我從您的論文和著作中,能感受到您對未來能源體係的宏大構想。而我們,也正致力於打造一個前所未有的城市樣本。我本以為,這是兩種偉大願景的交彙,能碰撞出最璀璨的火花。但現在看來,這火花似乎被一些……商業上的分歧,給提前澆滅了。”
他這番話,巧妙地將責任從雙方的對立,轉移到了“商業分歧”這個第三方因素上,既給了對方麵子,又將自己和舒馬赫教授擺在了“有共同願景的知己”的位置上。
舒馬赫的臉色果然緩和了一些。作為一名學者,他最看重的,就是自己的學術聲譽和理念。
“理念的實現,也需要商業的支撐。”他辯解道。
“當然。”林舟點頭表示讚同,“但支撐不等於綁架。我們是在為一座擁有千萬人口的城市規劃未來一百年的能源心臟,而不是在做一個三五年的短期投資項目。它的每一行代碼,每一個標準,都必須絕對安全、自主、可控。我們不能將這座城市的命脈,交到一個我們無法打開的‘黑箱’裡,不是嗎?”
舒馬赫沉默了。林舟的話,他無法反駁。
包廂裡再次陷入安靜,隻有牆角香爐裡飄出的嫋嫋檀香,無聲地盤旋。
林舟像是忽然想起了什麼,身體微微前傾,用一種探討學術的語氣,看似隨意地問道:“教授,我最近在研究全球各種智能電網的技術路線,發現了一些很有趣的東西。比如,法國國家能源署的那個皮埃爾·杜邦教授,您應該認識吧?”
聽到“皮埃爾·杜邦”這個名字的瞬間,舒馬赫端著茶杯的手,幾不可察地停頓了一下。
林舟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細節,但他臉上的表情沒有任何變化,繼續說了下去。
“他的那套‘基於量子退火算法的動態優化模型’,雖然還處在理論和實驗階段,但思路非常……怎麼說呢,非常有顛覆性。它試圖繞開傳統的預測和調度邏輯,從一個更高維度的視角來解決電網的擁塞問題。雖然技術風險很高,但一旦成功,可能會開創一個全新的技術範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拿起茶壺,給舒馬赫續上水,動作不疾不徐。
“下周,國家電網要在京城舉辦一個‘未來電網技術交流峰會’,杜邦教授是法方的首席技術顧問。我已經安排李瑞,就是我們團隊的技術負責人,帶隊去京城參加,和他做一次深入的交流。畢竟,對我們來說,選擇哪條路不重要,重要的是選擇一條通往未來的、最光明的路。我們必須對所有可能性,保持開放的態度。”
話音落下,林舟便不再言語,隻是靜靜地喝著茶,仿佛剛才那番話,真的隻是一次純粹的學術閒聊。
但這些話,每一個字,都像一根精準的鋼針,紮進了舒馬赫教授心裡最敏感、最脆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