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興七年的秋天,金風送爽,隴右的粟米低垂,漢中鐵礦的爐火日夜不息,整個季漢都沉浸在一片豐收與發展的喜悅之中。然而,一封來自丞相諸葛亮加急密奏,打破了皇宮內院的寧靜,也攪動了劉禪那顆日漸安逸的心。
密奏是諸葛亮親筆所書,字跡一如既往的工整,但字裡行間卻透著一股前所未有的急迫與凝重。
諸葛亮在奏章中詳細分析了當前的天下大勢。他首先肯定了“五年規劃”取得的巨大成就,認為季漢國力已得到顯著增強,軍心民心可用。但隨即話鋒一轉,將矛頭直指北方的老對手司馬懿。
“陛下,”諸葛亮在奏章中寫道,“司馬懿老奸巨猾,自退守渭北以來,表麵與我互市通好,實則日夜操練兵馬,廣積糧草,更遣細作頻繁滲透隴右,其誌非小!臣觀其近來調動,恐有再度西犯之圖。若待其準備充分,率先發難,則我隴右新定之地,必首當其衝,恐再現街亭之危!”
這並非危言聳聽。劉禪通過自己的情報渠道,也隱約察覺到魏國邊境的異動,司馬懿確實不像安於現狀的樣子。
諸葛亮接著闡述了更深層的憂慮:“臣年事已高,精力日衰。而司馬懿雖亦垂暮,然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皆已嶄露頭角,鷹視狼顧,非易與之輩。反觀我大漢,陛下雖天縱英明,然……此處省略對劉禪年輕,未來不確定性的隱晦擔憂)。若此時不趁臣尚有餘力,國力正盛,爭取主動,重創魏軍,恐日後……局勢愈發艱難,興複漢室之業,將遙遙無期矣!”
最後,諸葛亮提出了自己的戰略構想:“臣非欲行險浪戰,乃欲行‘有限攻勢’。請陛下允臣,於今冬明春,伺機兵出祁山,不求直取長安,但求能尋司馬懿主力決戰,或至少奪占渭水南岸郿城、陳倉等一二戰略要點,將防線前推。若能成功,則可極大緩解隴右壓力,震懾魏國,並為未來真正北伐,打開新局麵!即便不勝,以我軍如今之戰力與後勤,亦可全身而退,不致動搖國本。”
看完這封密奏,劉禪沉默了。他放下奏章,走到殿外,看著秋日高遠的天空,心中波瀾起伏。
他完全理解諸葛亮的心情。那種“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涼,那種對後繼之人的擔憂,以及麵對強大對手時,想要抓住時機奮力一搏的渴望,都透過文字,沉甸甸地壓在他的心頭。
同意?還是不同意?
同意,意味著將剛剛步入正軌的“第二個五年規劃”暫時擱置,意味著要承擔巨大的軍事風險。司馬懿絕非易與之輩,即便季漢國力有所增長,在對方的主場尋求決戰,勝負難料。一旦受挫,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信心和國力都可能遭受重創。
不同意?正如諸葛亮所憂,司馬懿確實在磨刀霍霍。被動等待對方準備好後打上門來,無疑更加凶險。而且,諸葛亮年事已高,他的焦慮並非沒有道理。難道真要等到這位擎天巨柱倒下後,再去麵對更複雜的局麵嗎?
劉禪在殿外徘徊良久,腦海中飛速權衡著利弊。他想起了曆史上諸葛亮幾次北伐的艱辛,想起了街亭失守的教訓,也想起了自己登基以來,一次次憑借“運氣”和“先知”化險為夷的經曆。
或許……相父是對的?
一直龜縮發育,固然穩妥,但有時也會錯失良機。
司馬懿也在恢複元氣,時間並不完全站在我們這邊。
而且,經過這幾年的積累,我們並非沒有一戰之力!
更重要的是……相父他……需要這場勝利,需要了卻一樁心願,需要為這個國家,再搏一把!
一種複雜的情緒在劉禪心中湧動。有對風險的擔憂,有對諸葛亮的體諒,更有一種……被激發起來的、屬於年輕帝王的銳氣與擔當!
罷了!既然相父有此決心,朕便陪你賭這一把!
大不了,就像相父說的,見勢不妙,及時撤退便是!以我們現在的家底,還輸得起!
想到這裡,劉禪心中豁然開朗。他轉身回到殿內,鋪開絹帛,提起朱筆,在那份密奏上,鄭重地寫下了批複:
“丞相老成謀國,所慮深遠。司馬懿狼子野心,不可不防。與其坐待其成,不若主動出擊,爭取戰略主動!朕,準卿所請!著即開始秘密籌備今冬明春之東進事宜!一應軍需糧草,兵員調配,皆由丞相全權負責,朕與朝廷,鼎力支持!然,切記丞相所言,‘有限攻勢’,‘伺機而動’,‘不勝則退’,務求穩妥,以保全國力為要!”
寫罷,用印,密封。劉禪立刻喚來心腹侍衛,以八百裡加急,將這份決定送往丞相府。
當諸葛亮收到劉禪的批複時,看著那熟悉的筆跡和無比堅定的支持話語,這位一生沉穩的丞相,眼眶竟微微有些濕潤。陛下不僅理解了他的焦慮,更給予了他毫無保留的信任和支持!
“陛下……老臣,必不負所托!”諸葛亮對著皇宮方向,深深一揖。
隨著劉禪的決斷,整個季漢的戰爭機器,開始以一種比平時更高效、更隱秘的方式運轉起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諸葛亮坐鎮丞相府,運籌帷幄。一道道密令被發出:
令諸葛光、薑維秘密前往祁山大營,整訓兵馬,演練攻堅、渡河等戰術。
令魏延、吳懿等將加強對陳倉、散關方向的偵察與佯動,迷惑魏軍。
令蔣琬、董允統籌糧草軍械,利用秋收後的充裕,秘密向漢中、祁山前線囤積。
令各地郡守,以“冬季防務”、“剿匪演練”等名義,征調民夫,整修通往隴右的官道,確保後勤暢通。
為了掩蓋真實的戰略意圖,成都乃至整個益州,依舊維持著表麵的平靜。《大漢公報》照常發行,內容多是關於秋收慶祝、各地善政以及一些風土人情的介紹,沒有絲毫戰爭的影子。劉禪也依舊保持著他的“悠閒”日常,偶爾去將作監看看豆油和糖漿的改進進度,或者與近臣飲茶對弈,仿佛一切如常。
然而,在普通人看不到的地方,一股強大的力量正在悄然凝聚。祁山堡內,殺聲震天,新裝備的連弩和偏箱車在進行緊張的適應性訓練。漢中的官道上,滿載糧草的車隊在夜色掩護下,絡繹不絕地西行。潛伏在魏國的細作,也接到了加緊搜集渭北魏軍布防、糧草囤積點情報的指令。
劉禪雖然同意了諸葛亮的計劃,但他內心深處的那根弦,始終緊繃著。他每天都會通過特殊渠道,了解前線的準備情況,並時不時地給諸葛亮去信,反複強調“伺機而動”、“不勝則退”的原則,提醒諸葛亮切勿因求勝心切而冒險。
他甚至“夢授”了幾個關於如何利用冬季天氣如河流冰封期)、如何更有效地進行戰場偵察和情報傳遞的模糊想法,讓諸葛亮參考。
諸葛亮對陛下的謹慎和不時提出的“奇思妙想”深以為然,在積極備戰的同時,也製定了多套詳細的進軍與撤退方案,力求萬無一失。
建興七年的冬天,就在這種外鬆內緊、暗流湧動的氛圍中,悄然降臨。寒風掠過渭水,卷起千堆雪。季漢的利劍,已然磨礪完畢,靜靜地指向北方,隻待那個最適合出鞘的時機。
而劉禪,則在成都的皇宮裡,一邊關注著前線的動向,一邊繼續擺弄著他的糖罐和豆油,等待著那即將到來的、決定國運的一刻。
這一次,是福是禍?
朕的選擇,究竟是對是錯?
望著窗外紛飛的雪花,劉禪的心中,充滿了期待,也夾雜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忐忑。
喜歡開局托孤,我帶雙諸葛躺平複漢請大家收藏:()開局托孤,我帶雙諸葛躺平複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