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位提問者來自非洲某個國家的衛生部,他更關心的是建設成本和技術轉移的可能性。
林傑強調了性價比和適合本國國情的重要性,並表示願意分享經驗。
時間快到的時候,坐在後排的一位戴著金絲眼鏡、記者模樣的人舉起了手。
主持人看了看時間,還是點了她。
“林博士,我是全球新聞通訊社的記者。您關於控製流感疫情的數據非常驚人。然而,考慮到在某些背景下數據透明度存在眾所周知的問題,我們如何能確信這樣的效率是可複製的,而不僅僅是一個……展示案例?”
問題來得尖銳,帶著預設的質疑。
許多目光聚焦到林傑身上,想看他如何應對。
林傑臉上沒有露出絲毫慍怒,他平靜地看著那位記者,稍微向前傾了傾身,靠近麥克風回複: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是一個相關的問題。我展示的數據來自我們的官方疾病監測係統,該係統與國家網絡相連。時間線可以通過醫院入院記錄和實驗室日誌進行交叉驗證。我們相信事實的力量。”
他繼續說道:“關於可複製性,我們方法的核心不僅僅在於尖端技術,更在於構建一個適應本地條件、反應靈敏且一體化的網絡。其原則——早期發現、快速響應和基層能力建設——是具有普適性的。我們仍然在學習的過程中,並且非常願意分享我們的成功經驗以及汲取的教訓。”
他沒有直接駁斥對方的質疑,而是用事實和邏輯進行了回應,姿態不卑不亢。
主持人適時地介入,感謝了林傑和所有提問者,宣布該環節結束。
林傑走下講台,幾位來自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代表立刻圍了上來,交換名片,詢問更具體的細節。
他耐心地一一回應。
遠處,那位全球新聞通訊社的記者合上筆記本,對身邊的同事低聲說:“這個中國官員,和以前見過的有些不一樣。他至少……能用數據和邏輯說話。”
她的同事聳聳肩:“也許吧。不過,我打賭他們不會喜歡我們下一篇報道的角度。”
林傑暫時擺脫了圍攏的人群,走到相對安靜的角落,拿出手機,想給蘇琳發個信息報平安。
剛打幾個字,一個溫和的聲音在旁邊響起:
“林主任,您的報告非常精彩。”
林傑抬頭,看到一位氣質儒雅、頭發花白的老者,胸前掛著“專家顧問”的證件。
他認出這是國內公共衛生學界的一位泰鬥,姓周,也是院士。
“周院士,您過獎了。”林傑連忙恭敬地回應。
周院士擺擺手,笑眯眯地說:“不是過獎。講得很實在,有骨頭有肉,尤其是青林縣那個例子,很有說服力。給我們中國學者長了臉。”他壓低了聲音說:
“不過,樹大招風啊。你這一講,可是把有些人‘窩裡橫’的論調給戳破了。回去之後,恐怕……更不得清靜嘍。”
林傑心裡一動,正要開口,周院士已經拍拍他的肩膀,轉身走開了。
他握著手機,看著周院士離去的背影,又看了看不遠處那些還在交談、時而將目光投向他的各國代表。
首秀成功了,但梁老的期望、周院士的提醒,還有那尚未可知的、來自全球新聞通訊社的“下一篇報道”……
這國際舞台上的第一步,算是穩穩邁出去了。
喜歡醫路青雲之權力巔峰請大家收藏:()醫路青雲之權力巔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