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阻力重重,但在周海峰的強力支持和林傑的堅持下,《手術視頻回溯點評製度》的試行版,還是磕磕絆絆地出台了。版本做了妥協,比如抽檢比例降到了3,首次點評範圍限定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闌尾切除術等相對基礎的iii級手術,並且明確第一期點評結果僅用於內部交流學習,不記名、不掛鉤任何考核。
即使如此,當質管辦發出第一期“手術視頻回溯點評會”的通知時,依舊在整個外科係統引發了軒然大波。
“還真搞啊?”
“走走形式罷了,誰當真誰傻。”
“聽說抽了普外科、肝膽外科和泌尿外科各一台腹腔鏡手術。”
“普外那台好像是陳永明副主任做的?”
“嘿,有意思了,陳永明那脾氣……”
通知要求各外科科室主任、副主任及高年資主治醫師必須參加。會議地點定在醫院最大的階梯教室。
會議當天,能容納兩百多人的階梯教室座無虛席。前麵幾排坐著被抽中科室的醫生,一個個麵色凝重,如臨大敵。後麵則是其他科室來看熱鬨的,交頭接耳,氣氛微妙。骨科錢衛國也來了,坐在角落裡,臉色陰沉,嘴角帶著一絲若有若無的冷笑。
周海峰院長親自坐鎮,坐在第一排正中央,表明態度。幾位被邀請來的退休外科老專家坐在他旁邊,神情嚴肅。
林傑作為主持人,站在講台一側,身後是巨大的投影屏幕。他今天穿了一身熨燙平整的白大褂,裡麵是挺括的襯衫,沒打領帶,顯得乾練而不失隨和。他麵色平靜,目光掃過台下神色各異的眾人,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一道道目光中的質疑、審視、甚至敵意。
何偉和孫萌坐在靠門的位置,負責設備和記錄,兩人都有些緊張。
“各位領導,各位同事,大家下午好。”林傑開口,聲音通過麥克風清晰地傳遍教室,不高,卻帶著一種沉靜的力量,“今天是我們省人民醫院第一期手術視頻回溯點評會。召開這個會的目的,之前在草案和通知裡已經反複強調過,不是為了挑刺,不是為了問責,而是為了搭建一個純粹的技術交流平台,通過回溯我們自己的手術過程,發現那些在日常忙碌中可能被忽略的細節,共同探討,共同提高,最終目的隻有一個——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台下:“我知道,對於這個製度,大家有很多不同的看法,甚至有顧慮。這很正常。任何新事物的推行,都不會一帆風順。但我相信,隻要我們秉持著對技術精益求精、對生命極端負責的態度,就沒有跨不過去的坎。今天,就讓我們拋開身份,拋開顧慮,純粹從技術的角度,來看幾台我們自己的手術。”
沒有過多的渲染,沒有激昂的口號,樸實無華的開場白,反而讓台下嘈雜的聲音小了一些。
“首先,我們觀看第一台手術,普外科的一台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林傑示意何偉開始播放。
燈光暗下,屏幕上開始播放經過匿名處理的視頻。主刀醫生手法熟練,顯露、分離、結紮、切除……步驟清晰,看起來是一台中規中矩的手術。
台下不少普外科的醫生,尤其是副主任陳永明,微微鬆了口氣,甚至臉上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得意。陳永明四十出頭,是普外科的技術骨乾,一向以手法快、技術好自居,人也有些傲氣。
視頻播放完畢,燈光重新亮起。
林傑走到屏幕前,拿起激光筆,紅色的光點落在屏幕上。
“這台手術整體完成得不錯,主刀醫生技術嫻熟,流程順暢。”他先給予了肯定,台下不少人點頭,覺得這林傑還算會做人。
但緊接著,林傑話鋒一轉,激光筆指向膽囊三角區分離的一個瞬間:“不過,請大家注意這裡。在分離膽囊管和膽囊動脈時,主刀醫生為了追求速度,采用了大範圍的鈍性分離和電凝,對這個區域的解剖層次,處理得略顯粗糙。”
他操作視頻慢放,定格在關鍵幀。“大家看,這裡,膽囊床與肝臟連接的纖維結締組織層麵,其實是可以進行更精細的銳性分離的。粗暴的鈍性分離和過度電凝,雖然加快了速度,但可能損傷肝床,導致術後滲血增多,甚至增加術後膽囊床積液的風險。更重要的是,這個區域緊貼肝門,解剖變異多,過於追求速度,可能會忽略一些細小的迷走膽管,增加膽道損傷的潛在風險。”
他一邊說,一邊用激光筆在畫麵上比劃著,講解著各個解剖層麵的結構和分離技巧,引經據典,甚至提到了幾篇國內外關於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精細解剖的最新文獻。
他的聲音不高,語速平穩,但每一個字都清晰有力,帶著紮實的解剖學功底和豐富的手術經驗。他指出的問題,不是無的放矢,而是確實存在於手術過程中,卻又容易被大多數主刀醫生忽略的細節。
台下漸漸安靜下來。
原本還有些漫不經心的醫生們,不由自主地坐直了身體,目光緊緊跟隨著林傑的激光筆。他們發現,這個年輕的質管辦副主任,不是在吹毛求疵,不是在憑空指責,他的點評,專業、精準,直指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