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峰坐在寬大的辦公桌後,手裡拿著一份剛送來的質管辦月度工作報告。
報告是林傑親自送來的,內容詳實,數據清晰。重點彙報了“青年創新扶持計劃”的進展:王鑫的創傷綠色通道試點運行良好,相關數據已整理成文,準備向核心期刊投稿;劉倩的國產抗凝藥觀察項目完成了初期病例入組,患者反饋積極;張斌的腹腔鏡技術改進已在普外科小範圍推廣,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報告還附上了即將舉辦的“首屆青年醫生學術沙龍”的詳細方案。
成績是實實在在的,挑不出什麼毛病。甚至可以說,林傑在短短時間內,用有限的資源,撬動了省醫沉悶已久的一角,讓一股清新之風透了進來。幾個被扶持的年輕醫生,如今都成了各自科室的技術尖兵,乾勁十足,連帶著他們周圍的一小圈人,工作麵貌都不一樣了。
這些都是周海峰樂見其成的。作為一院之長,他當然希望醫院充滿活力,希望有能力的年輕人脫穎而出。
但是……
他的目光落在報告最後,關於“青年醫生沙龍”擬邀請名單的那一頁。名單上十幾個名字,王鑫、劉倩、張斌自然在列,還有放射科、麻醉科、甚至icu的幾個年輕骨乾,無一例外,都是近期與質管辦互動頻繁,或者得到過林傑關注和幫助的人。
這份名單,像一張無形的關係網,而林傑,儼然就是那個坐在網中央的人。
“林派……”
周海峰的指尖在名單上輕輕敲擊著,腦子裡閃過這兩個字。雖然沒人敢當著他的麵這麼說,但各種渠道傳來的風聲,他聽得一清二楚。
他放下報告,身體向後靠在椅背上,閉上了眼睛。
林傑是他一手提拔起來的,從最初頂著壓力讓他主持質管辦,到後來在偽造證據風波中力挺他,周海峰自認對這個年輕人算得上賞識和信任。林傑有能力,有衝勁,更有一種在體製內難得的純粹和膽魄,敢於向積弊開刀。這些都是省醫急需的。
可正因為如此,當林傑身邊開始聚集起一股力量時,周海峰心裡的感覺就變得複雜起來。
欣賞是真的,擔心也是真的。
他擔心林傑年輕氣盛,不懂得收斂鋒芒。這股新生的力量,現在看是朝著推動醫院發展的方向用力,可一旦失控,或者被彆有用心的人引導,就可能變成破壞穩定、挑戰現有秩序的麻煩。曆史上,多少改革者最終倒在了自己親手培養起來的勢力麵前?
他也擔心林傑步子邁得太快,觸動太多人的利益。骨科的錢衛國,衛生廳的趙凱,甚至醫院內部其他一些對林傑不滿的勢力,他們不會坐視林傑坐大。一旦反彈過於激烈,引發的連鎖反應,可能會超出他這個院長的控製範圍。
更深處,還有一絲他自己都不太願意承認的隱憂——林傑的威望和影響力,上升得太快了。快到讓他這個院長,在某些時刻,都隱隱感到了一種……壓力。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啊……”
周海峰喃喃自語,像是在提醒自己,又像是在琢磨這句古話背後的深意。
林傑這條“舟”,現在確實借著扶持年輕人才的“水”行得又快又穩,可這水,未來會不會變成顛覆他的驚濤駭浪?
他拿起桌上的內部電話,撥通了院辦主任周明的分機。
“老周,林傑報上來的那個青年醫生沙龍,方案我看了,原則上同意。你協調一下會議室和必要的經費支持。”
“好的,院長。”周明在電話那頭應道,隨即又試探著問,“院長,這個沙龍的規格……您看要不要適當控製一下?畢竟隻是年輕醫生之間的交流,搞得太大張旗鼓,會不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議論?”
周明的擔心不無道理。醫院裡各種眼睛盯著,一個以林傑為核心、彙聚了各科室青年骨乾的沙龍,很容易被解讀出各種信號。
周海峰沉吟了片刻,說道:“正常支持就行。年輕人交流學術,是好事,我們不要潑冷水。不過……主持人選,你再斟酌一下,不一定非要林傑親自上陣,可以請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專家來主持,顯得更公允。”
“明白了,院長。”周明心領神會。這是既支持活動,又要適當淡化林傑的個人色彩。
掛了電話,周海峰揉了揉眉心。這種微妙的平衡,讓他感到有些疲憊。
既要用人,又要防人;既要推動改革,又要維持穩定。這把院長的椅子,坐得並不輕鬆。
他想起前幾天和主管醫療的李振山副院長閒聊時,李振山看似無意地提了一句:“老周啊,林傑這小子,是塊好材料,就是……太銳了。現在下麵不少年輕人都唯他馬首是瞻,長此以往,怕是有些科室主任的話都不太好使了哦。”
當時周海峰隻是打了個哈哈,沒有接話。
但他知道,李振山的話,代表了一部分院領導和中層乾部的看法。
林傑的存在,已經開始讓一些人感到不安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正想著,辦公室的門被輕輕敲響。
“請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