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主任也湊過來,指著草案上關於“非體外循環下微創搭橋”的章節:“這個地方寫得不錯,把非體外循環冠脈搭橋和微創切口結合的優勢和風險點都分析得很透,特彆是對循環不穩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管理要點,總結得很到位。我們中心也正在做這方麵探索。”
“謝謝張主任肯定。我們覺得,這也是未來一個重要的技術方向。”
休息時間結束,討論繼續。氣氛明顯比剛開始時融洽了許多。
楊教授主持著會議,但明顯話少了,更多時候是在聽林傑和其他幾位專家討論。
他偶爾插話,提出一些技術上的細節問題,林傑也都能給出嚴謹的回答。
會議接近尾聲,需要確定下一階段的工作安排和初稿撰寫分工。
楊教授掃視了一圈眾人,最後目光落在林傑身上:“林醫生,你對微創冠脈搭橋的整體框架和細節最熟悉,資料也最全。我看,‘微創冠脈搭橋’這一章節的初稿,就由你來主要負責執筆,怎麼樣?”
孫教授、劉主任等人都沒有表示異議。
林傑知道,這既是信任,也是更大的責任和壓力。
他沒有任何推辭,坦然接受:“好的,楊教授,我一定儘力。”
小組會議結束,專家們陸續離開。
林傑收拾著電腦和文件,楊教授走了過來,手裡還拿著那份畫滿紅線的草案。
“林醫生。”楊教授的聲音不高。
“楊教授。”林傑停下動作。
楊教授看著他:“年輕人,有能力,有衝勁,是好事。不過,製定國家標準,牽一發而動全身。你提出的很多觀點,比較……前沿。推廣開來,可能會觸動一些現有的技術格局和……利益分配。”
他話說得含蓄,但林傑聽懂了。
新的技術標準,意味著新的學習曲線,可能淘汰舊的技術和與之綁定的器械、耗材,自然會觸動一部分人的蛋糕。
“我明白,楊教授。”林傑平靜地回答,“但標準的首要目的,是保證醫療安全和質量,促進技術健康發展。如果因為可能觸動利益就畏首畏尾,標準也就失去了意義。”
楊教授盯著他看了幾秒鐘,臉上沒什麼表情,最後隻是點了點頭:“嗯,道理是這個道理。好,你抓緊時間把初稿弄出來,儘快發給我和大家。”
“好的。”
楊教授轉身離開了會議室。
林傑獨自站在空蕩蕩的會議室裡,長長吐出一口氣。
他知道,楊教授最後的提醒,並非惡意,而是這個圈子裡的現實。
他用方案敲開了討論的大門,但接下來的路,隻會更複雜。
他拿出手機,看到蘇琳發來的信息,是一張她穿著白大褂在查房的照片,陽光從窗戶照進來,映著她的側臉。
“一切安好,勿念。你那邊怎麼樣?”
林傑回複:“小組會議剛結束,進展順利。負責執筆冠脈搭橋部分的初稿。”
他收起手機,拎起電腦包。
接下來,將是無數個挑燈夜戰的夜晚。
但他心裡很踏實。
用專業說話,用數據說話,用紮實的方案說話——這就是他在這個國家級平台上,選擇的立足之道。
而這份即將由他主筆的初稿,就是他的下一顆子彈。
喜歡醫路青雲之權力巔峰請大家收藏:()醫路青雲之權力巔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