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上午,在全省醫政醫管工作會議上,林傑直接拋出了一係列尖銳的問題。
“各位,”林傑看著台下濟濟一堂的各級醫院院長和衛生局負責人,語氣沉重的說,“我們砍掉了高價藥,建立了轉診製度,把專家派了下去。然後呢?問題就解決了嗎?”
他打開投影,展示著近期收集到的數據和案例:
“看看這個!清源縣人民醫院,我們省醫的專家每周下去一天,門診量爆滿。但專家一走,剩下的六天怎麼辦?當地的醫生能接得住嗎?一個簡單的社區獲得性肺炎,轉診上來的病例,在縣醫院居然因為用藥不規範,差點拖成重症!”
“還有這裡,南華市試點區域,醫保轉診通道是建立了,但社區醫院和大醫院的信息係統不聯通!患者的電子健康檔案傳不過去,檢查結果要靠病人自己拿著片子跑!這叫哪門子的上下聯動?這是給病人添堵!”
“再看看我們的患者!”林傑切換頁麵,是一份輿情簡報摘錄和一些基層調研的實錄,“很多老百姓,尤其是一些老病號,根本不信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他們認準了大醫院的牌子,寧可起早貪黑排隊掛專家號,也不願意在家門口看全科醫生。覺得社區醫生水平不行,開不了好藥。”
台下鴉雀無聲,許多院長露出了深有同感的表情。
這些問題,他們每天都在麵對。
“我們之前的工作,像是在修一條高速公路。”林傑環視全場,“路是修通了,但路上的加油站、服務區、交通標識、駕駛員的習慣,都還沒跟上!現在車子開上去,要麼沒油,要麼迷路,要麼亂開,能不堵嗎?能不出事嗎?”
他敲了敲桌子:“這就是改革的陣痛!打破舊體係相對容易,但建立新體係,需要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付出更艱辛、更細致的努力!”
隨後,他開始部署具體解決方案:
“第一,能力提升不能隻靠專家下沉‘輸血’!藥政處、醫政處聯合,立刻啟動‘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倍增計劃’。針對常見病、多發病,製定標準化的診療路徑和培訓課程。省、市三級醫院必須無條件接收基層醫師進修,實行‘導師製’,考核結果與醫院評級掛鉤!”
“第二,信息處牽頭,聯合醫保局、各大醫院,限期三個月,打通試點區域內所有醫療機構的信息係統壁壘!實現電子健康檔案、檢查檢驗結果、診療信息的互聯互通和實時共享!哪個環節卡殼,我就找哪個單位的負責人問責!”
“第三,宣傳處不要隻盯著發通稿!要組織專家和受益患者,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下到社區、下到村裡,去辦健康講座,去講分級診療的好處,去建立信任!同時,優化轉診流程,讓患者切切實實感受到方便!”
會議結束後,林傑沒有回辦公室,直接讓司機開車去了問題最突出的清源縣。
在清源縣人民醫院,他看到的場景觸目驚心。
省醫專家下沉帶來的“繁榮”背後,是本地醫生能力的嚴重斷層和對上級專家的過度依賴。
一個年輕醫生甚至拿著ct片子,猶豫著不敢下診斷。
林傑沒有發火,他穿上白大褂,帶著縣醫院的醫生一起查房,現場教學,分析病例。
他召集縣醫院的骨乾醫生開座談會,聽他們倒苦水,了解他們真正的困難和需求。
“林主任,不是我們不想學,是機會太少,學了也沒地方練手啊。”
“設備跟不上,很多檢查做不了,心裡沒底。”
“病人一看不是省裡來的專家,扭頭就走,我們也很受打擊。”
林傑一條條記下來。
他知道,光靠行政命令解決不了這些問題。
從清源縣回來,他又接連跑了幾個試點縣區,情況大同小異。
基層醫療人才的匱乏、設備的落後、患者信任的缺失,以及各級醫療機構之間協作的低效,像一道道鴻溝,橫亙在理想的藍圖和骨感的現實之間。
晚上,他疲憊地回到宿舍,蘇琳打來電話。
“聽說你最近到處跑,累壞了吧?”蘇琳的聲音帶著心疼。
“累點沒什麼,”林傑帶著些無奈的語氣說,“就是感覺,這改革越往深裡走,水越深,問題越多。有時候真覺得,像是在推一輛陷在泥潭裡的大車,使儘渾身力氣,也隻能挪動一點點。”
“彆著急,”蘇琳安慰道,“你之前不是常說,功成不必在我嗎?這麼大的改革,哪能一蹴而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一步一步來。”
“是啊,一步一步來。”林傑歎了口氣,“隻是這每一步,都像是在刀刃上走。”
掛了電話,林傑攤開筆記本,上麵密密麻麻記錄著這段時間調研發現的問題和他的思考。
他意識到,之前的自己,或許有些過於理想化和急於求成了。
改革不僅僅是頂層設計和政策推動,更需要沉到基層,去解決一個個具體而微的實際問題,去培育土壤,去耐心等待。
他拿起筆,在筆記本上重重寫下一行字:沉下心,接地氣,啃硬骨頭。
陣痛不可避免,但這也是新生命誕生前必須經曆的過程。
他相信,隻要方向是對的,隻要堅持下去,星星之火,終可燎原。
喜歡醫路青雲之權力巔峰請大家收藏:()醫路青雲之權力巔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