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清現實後的林傑,徹底沉了下來。
他不再坐在省城的辦公室裡發號施令,也不再頻繁召開全省性的大會。
他將辦公地點搬到了路上,搬到了基層醫院的門診室、縣衛生局的簡陋會議室、甚至是偏遠鄉鎮衛生院的院長辦公室。
他的座駕,那輛尾號003的黑色奧迪,裡程數開始飛速增長。
王鑫的背包裡,除了筆記本和文件,還多了一本地圖冊和一大摞各個縣區的醫療衛生基礎數據。
第一站,他回到了問題最突出的清源縣。
這次,他沒有驚動太多人,隻帶著王鑫和從省人民醫院信息科臨時抽調的一名骨乾,直接紮進了縣人民醫院的機房。
“打通信息壁壘,就從你們這裡開始試點。”林傑對著一臉愁容的縣醫院信息科科長和聞訊趕來的院長說道,“省裡來的專家會駐點一周,幫你們梳理流程,解決技術難題。省衛健委信息處會協調his係統廠商給你們提供最高權限的技術支持。我隻有一個要求,一個月內,必須實現與試點區域內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及市裡兩家協作三甲醫院的檢查檢驗結果、出院小結等關鍵信息的雙向互通!”
縣長和衛生局長也被驚動了,匆匆趕來。
林傑沒跟他們多寒暄,直接擺出了問題:“人才流失、設備老舊、患者不信任,這些都是客觀困難。但信息化的錢,省裡可以協調一部分,縣裡配套一部分,必須保障!這是提升效率、留住人才的基礎。如果連數據都跑不起來,分級診療就是一句空話。”
在林傑的親自督戰和協調下,清源縣的信息化改造以驚人的速度推進。
省、市、縣三級技術力量被整合起來,長期扯皮的數據接口問題被強力打通。
緊接著,林傑又跑到了另一個試點縣——安水縣。這裡的問題在於基層醫生能力薄弱。
省裡專家下沉坐診時門庭若市,專家一走,衛生院的診室立刻冷清下來。
林傑沒有批評衛生院的院長,而是把剛從省醫心內科結束進修回來的、安水縣醫院的一名年輕主治醫師叫到麵前。
“你跟著張浩主任學了三個月,感覺怎麼樣?”林傑問。
年輕醫生有些緊張,但眼神裡閃著光:“收獲太大了,林主任!很多以前不敢處理的病人,現在心裡有底了。”
“光有底不行,要能獨立處理。”林傑看著他,“從下周開始,你每周抽兩天,到下麵中心衛生院去帶教坐診。不是讓你去代替他們看病,是教他們怎麼看!把你學到的東西,手把手地教給衛生院的醫生。省醫的專家定期下來考核你帶教的效果,也考核衛生院醫生的進步情況。你做得好,以後縣醫院心內科副主任的職位,我優先考慮你。”
年輕醫生激動的用力點頭:“保證完成任務,林主任!”
林傑又對衛生院的院長說:“給你們配了老師,也要自己爭氣。建立學習製度,每周組織病例討論,把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等帶教老師或者省裡專家來了集中解決。考核不合格的醫生,績效要受影響。學得好、進步快的,省裡、縣裡都會有專項獎勵。”
這種“導師帶徒”、“精準滴灌”的人才培養模式,開始在幾個試點縣區鋪開。
林傑深知,比起簡單粗暴的行政命令,建立一套能夠激發內生動力、將上級優質資源真正沉澱到基層的機製,更為重要。
他還走訪了許多對分級診療持懷疑態度的老病號。
在一位患有多年高血壓、冠心病,卻堅持每月往返省城大醫院開藥的退休老教師家裡,林傑沒有講大道理,而是耐心聽老人抱怨了半個多小時基層醫院的各種“不靠譜”。
聽完後,林傑對隨行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說:“聽見了嗎?老百姓不信任,是因為我們確實沒做到位。從明天開始,你親自帶隊,給咱們轄區裡所有像王老師這樣的慢性病患者建立詳細的健康檔案,定期上門隨訪,監測血壓血糖,調整用藥。不是做樣子,是真心實意地把他們的健康管起來!什麼時候王老師覺得在你們這兒看病,比跑去省城還方便、還放心了,你們的工作才算及格。”
幾個月下來,林傑曬黑了不少,人也瘦了一圈。
他不再追求立竿見影的“政績”,而是像一個老農,耐心地在一片曾經貧瘠的土地上耕耘,施肥,除草,期待著幼苗破土而出的那一天。
這個過程緩慢而艱難,充滿了各種瑣碎的問題和意想不到的阻力。
有時,剛剛打通的信息係統會因為一個軟件升級再次癱瘓;
有時,精心培養的基層醫生會被私立醫院高薪挖走;
有時,一場突如其來的醫患糾紛就可能讓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一點信任蕩然無存。
王鑫看著林傑日漸消瘦的身影,忍不住勸道:“林哥,有些事急不來,您彆太拚了。”
林傑看著車窗外飛馳而過的田野,輕聲說:“我知道急不來。但總要有人來做這些吃力不討好的事。功成不必在我,但功力必不唐捐。”
他相信,隻要方向是對的,隻要持續不斷地投入和努力,哪怕每次隻能前進一寸,積累起來,也是了不起的變化。
他沉下心,準備用更長的時間,去啃下這些改革中最難啃的硬骨頭。
他並不知道曙光何時會來,但他願意成為那個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執著前行的點燈人。
喜歡醫路青雲之權力巔峰請大家收藏:()醫路青雲之權力巔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