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談話之後,林傑徹底沉寂下來。
他不再對委裡的全局工作發表任何看法,在黨組會上,除非被點名,否則基本保持沉默。
他將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分管的科教、國際合作和信訪這幾塊“自留地”中,兢兢業業,一絲不苟。
他主動向趙衛國彙報工作,態度謙遜,完全是一副輔佐者的姿態。
趙衛國對他這種“識時務”的表現頗為滿意,在一些非核心事務上,也樂得放權給他。
委裡原本緊張的氣氛,似乎緩和了不少,呈現出一種微妙的平衡。
然而,在這平靜的表象之下,林傑內心的火焰並未熄滅,隻是燃燒的方式發生了變化。
他利用分管信訪的便利,指示信訪辦改變了以往簡單轉辦、督促回複的模式,要求對每一類具有共性的信訪問題進行深度剖析,追溯根源。
他自己更是投入了大量時間,親自查閱原始記錄,與信訪乾部一起分析案例,甚至挑選一些典型案件,親自帶隊下沉到市縣,與當事人、涉事醫院、當地衛生局麵對麵溝通。
在這個過程中,他看到了張哲時代遺留的“數字化爛尾工程”給基層醫院帶來的持續困擾和額外負擔;
看到了在“穩”字當頭下,一些地方醫療創新停滯不前,年輕醫生上升通道狹窄;
看到了醫保支付改革的細微調整如何影響偏遠地區醫院的生存;
更看到了在轟轟烈烈的改革背後,基層醫療人才“斷崖式”流失的觸目驚心現實,年輕的醫學畢業生寧願去大城市賣藥,也不願回到缺醫少藥的鄉鎮衛生院。
這些來自最前沿、最底層的真實聲音和尖銳問題,被林傑一一記錄下來,分類整理。
他沒有像以前那樣,急於寫成火藥味十足的彙報材料去抨擊什麼,而是以一種學術研究的嚴謹態度,進行係統梳理和數據分析。
每天晚上,在家人入睡後,書房便成了他另一個戰場。
台燈下,他鋪開稿紙,開始撰寫一份特殊的材料。
這是一份名為《關於我省基層醫療衛生體係若乾潛在風險及對策思考》的內參報告。
他摒棄了所有情緒化的表達和針對個人的指責,完全用事實和數據說話。
報告中,他詳細列舉了基層人才流失的具體數據和典型案例,分析了其背後薪酬待遇、職業發展、工作環境等多重原因;
他揭示了部分偏遠地區醫療設備老舊、更新換代緩慢帶來的診斷風險和質量隱患;
他指出了醫保資金在基層使用效率不高、監管存在盲點的問題;
他甚至提到了之前“數字化”冒進留下的後遺症,以及當前部分地區因過度強調“安全”而導致的醫療保守化傾向。
每一問題,他都不僅描述現象,更試圖從政策設計、體製機製、資源配置等角度剖析深層原因,並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設性的解決思路和建議。比如,針對人才流失,他初步構思了“縣管鄉用”的柔性用人機製;針對設備更新,他建議建立省級統籌的二手醫療設備評估和流轉平台。
這份內參報告,他寫得極其謹慎,反複修改,力求每一個觀點都有紮實的案例或數據支撐,邏輯嚴密,客觀中立。
他知道,在當前的敏感時期,任何帶有個人情緒或攻擊性的言論,都可能被曲解,招致不必要的麻煩。
他需要的,是讓事實本身說話,讓問題本身的嚴重性去觸動決策者。
報告完成後,他再次動用了那條通過京城院士導師建立的渠道。
在一個周末的清晨,他將封裝好的、沒有署名和標識的報告,交給了蘇琳一位絕對可靠、在保密部門工作的親戚,委托其通過內部機要途徑,直接呈送省委主要領導案頭。
做完這一切,林傑站在窗前,他不知道這份凝聚了他數月心血的內參,是否會像石沉大海,被淹沒在文山會海之中;還是能僥幸被某位領導看到,引發一絲關注。
喜歡醫路青雲之權力巔峰請大家收藏:()醫路青雲之權力巔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