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會議之後,韓誌軍不再像剛來時那樣咄咄逼人,風風火火地強推他的“新政”。
他接受了林傑的建議,兩人牽頭的工作專班很快就組建起來,開始就績效考核和智慧醫院方案進行具體磋商。
這個過程,並不輕鬆。
專班第一次開會,討論績效考核指標體係。i值、費用消耗指數等“國考”核心指標作為重點,權重設得很高。
林傑這邊的人則據理力爭,拿著林傑之前梳理的數據,反複強調基層醫院數據基礎差、承受能力有限的現實。
“韓主任,不是我們不想用先進指標,是下麵的醫院真的跟不上啊!”醫政處長老劉苦口婆心,“強行推進,隻會逼著他們造假,或者乾脆躺平。”
韓誌軍帶來的一個年輕乾部不服氣:“部裡現在就看這些指標,我們不跟上,年底‘國考’排名掉了,誰負責?”
雙方爭執不下,會議一時陷入僵局。
林傑一直沒怎麼說話,聽著雙方爭論。
等聲音稍歇,他敲了敲桌子,看向韓誌軍:“韓主任,你看這樣行不行?指標框架還是按部裡的精神來,體現導向。但在權重設計和推進步驟上,我們搞個‘雙軌製’。”
“雙軌製?”韓誌軍挑眉。
“對。”林傑拿出筆,在白板上畫起來,“對於省人民、醫大附一這些頭部醫院,我們可以適當提高i等指標的權重,逼他們提升疑難重症診療能力,這叫引領。對於大多數市縣級醫院,我們降低這些指標的權重,甚至第一階段隻作為監測指標,不納入硬性考核,重點還是考核他們基本醫療服務的質量、效率和患者滿意度,這叫保基本。同時,我們加大數據質量培訓和信息化支撐的力度,幫他們逐步提升能力,最終實現並軌。”
他這個思路,既照顧了韓誌軍要“對標部委”的麵子,又考慮了基層的實際困難,找到了一個現實的平衡點。
韓誌軍盯著白板看了半晌,沒立刻表態。他帶來的那個年輕乾部還想說什麼,被韓誌軍用眼神製止了。
“林主任這個思路……有操作性。”韓誌軍終於開口,“那就按這個方向,先把省裡幾家龍頭醫院的細化方案做出來,其他的,分步實施。”
第一道難關,算是過去了。
在討論智慧醫院建設路徑時,爭論更加激烈。
韓誌軍對林傑主導的低成本方案始終有些看不上,總覺得“不夠智能”、“缺乏亮點”。
“我們現在談的是未來十年的規劃,不能總盯著眼前這點錢。”韓誌軍在一次小範圍討論時說,“沒有投入,哪來的產出?沒有亮點,怎麼爭取上麵的支持?”
林傑沒跟他爭辯投入多少,而是換了個角度:“韓主任,智慧醫院的核心是什麼?是讓數據多跑路,讓患者和醫生少跑腿,提升效率和體驗。我們現在這個低成本方案,已經實現了電子病曆共享、移動支付、線上預約、檢查結果互認這些核心功能,覆蓋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高頻應用場景。老百姓和醫生感受到的便利是實實在在的。”
他調出試點醫院的用戶滿意度調查數據,“你看,患者排隊時間平均縮短了百分之四十,醫生書寫病曆的時間減少了百分之二十五。這些,算不算是產出和亮點?”
他頓了頓,又說:“至於更前沿的ai輔助診斷、大數據預測,我們可以作為科研項目,在省人民這樣的頂尖醫院先搞聯合攻關,成熟一個,應用一個,而不是一下子鋪開,把錢砸在尚不成熟的技術演示上。”
韓誌軍看著那些實實在在提升效率和滿意度的數據,沉默了。
他不得不承認,林傑說的有道理。
部委待久了,有時候更容易被那些炫酷的概念吸引,反而忽略了技術落地最根本的目的。
幾次這樣的碰撞和磨合下來,韓誌軍對林傑的看法,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著變化。
他依然覺得林傑有時候過於保守,步子不夠大,但他開始承認,林傑對基層情況的把握確實精準,提出的方案也更接地氣,更具可操作性。
這是一種建立在專業能力和務實作風基礎上的,勉強的尊重。
晚上,兩人加班討論方案細節,弄到很晚。
辦公室隻剩下他們和幾個核心人員。
韓誌軍遞給林傑一支煙。
林傑擺擺手:“戒了。”
韓誌軍自己點上,吸了一口,煙霧繚繞中,他看著林傑,忽然說:“老林,說句實在話,沒下來之前,我覺得地方上乾活就是按部就班,缺乏闖勁。下來這幾個月,尤其是跟你搭班子,我才發現,在基層乾點實事,真他媽不容易。方方麵麵都要考慮到,稍微不注意,就可能好心辦壞事。”
這是他第一次用“老林”這個稱呼,也是第一次流露出這種帶著點無奈和理解的感慨。
林傑笑了笑,給他倒了杯熱水:“部委站得高,看的是全局和方向。我們蹲在下麵,看的是具體的人和事。角度不同,想法自然有差異。能把上麵的精神和下麵的實際結合好,就是本事。”
韓誌軍接過水杯,沒說話,隻是點了點頭。
離開辦公樓時,夜已經深了,兩人並肩走到停車場。
“績效考核和智慧醫院的方案,就按咱們商定的方向報吧。”韓誌軍拉開車門前,說道,“我沒什麼意見了。”
“好。”林傑應道。
看著韓誌軍的車尾燈消失在夜色中,林傑站在初秋微涼的晚風裡,長長舒了口氣。
這幾輪的“不打不相識”,雖然過程磕磕絆絆,但總算初步達成了共識,穩住了委裡的工作節奏。
喜歡醫路青雲之權力巔峰請大家收藏:()醫路青雲之權力巔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