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小時像被擰緊了發條,過得飛快。
林傑和韓誌軍幾乎同時拿著厚厚一遝材料回到指揮部會議室。
兩人的臉色都不好看,眼圈泛青,但眼神裡的固執分毫未減。
馬書記沒廢話,直接讓兩人陳述。
韓誌軍搶先一步,他的方案做得更“漂亮”,ppt展示,引用了大量國外封城數據和部委內部的風險評估模型,結論清晰有力:“……綜合來看,唯有采取斷然措施,才能避免疫情失控,這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選擇。我們承擔不起猶豫的代價。”
林傑的準備更“土”一些,主要是數據和清單。
他沒用花哨的演示,直接口頭彙報:“馬書記,省長,各位領導。我們緊急協調了全省流調力量,加上國家疾控支援隊,可以在24小時內向邊州投入五百人的專業流調隊伍。根據現有傳播鏈模型和邊州社區網格化管理水平,我們有把握在48小時內,初步廓清主要傳播風險點。這是分級管控的區域劃分初步方案,封控區嚴格足不出戶,服務上門;管控區限製聚集,減少流動;防範區強化篩查。同時,我們已經聯係了周邊地市,準備了足夠的隔離房間和醫療物資,可以確保‘應隔儘隔、應治儘治’。這是物資清單和調度方案。”
他遞上去的是密密麻麻的表格和清單,看起來遠不如韓誌軍的ppt有衝擊力。
韓誌軍立刻反駁:“林主任,你的方案建立在流調絕對精準、基層執行完全到位的基礎上!這是理想狀態!現實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紕漏,比如一個密接沒找到,一個高風險場所沒管控住,病毒就可能像火星掉進汽油桶!到時候再想全域靜默,代價隻會更大!”
“韓主任,你的方案同樣建立在全域靜默能瞬間完美執行的基礎上!邊州不是實驗室!四百萬人突然被關在家裡,吃喝拉撒、看病就醫,這些壓力基層扛不扛得住?會不會引發恐慌和混亂,反而增加交叉感染風險?這些你評估透了嗎?”林傑寸步不讓。
會議再次陷入僵局。
支持雙方觀點的領導也開始低聲爭論,會議室裡嗡嗡作響。
馬書記的眉頭擰成了疙瘩,手指敲擊桌麵的頻率越來越快。
這是一個兩難的抉擇,無論選哪個,都可能帶來無法預料的後果。
時間不等人,每拖延一分鐘,病毒都在瘋狂複製傳播。
就在這時,林傑放在桌上的手機震動了一下,他看了一眼,是院士導師陳老發來的信息,隻有簡短的幾個字:“情況如何?需協助否?”
林傑心頭猛地一動。他看向馬書記說:“馬書記,我有一個建議。”
“疫情防控是科學問題。我和韓主任各有各的判斷依據,誰也說服不了誰。這樣爭下去,耽誤的是戰機。我建議,立刻啟動遠程會商,直接連線國家疾控中心專家團隊,還有我的導師陳院士,他們是國內乃至國際頂級的公共衛生和流行病學專家。請他們根據我們提供的最新數據和兩邊方案,做一個緊急研判。聽聽最權威的專業意見。”
韓誌軍愣了一下,下意識想反對,但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
他知道陳院士的分量,也知道國家疾控中心專家的權威性。
在這個節骨眼上,反對請教頂級專家,政治上就不正確。
馬書記幾乎沒有任何猶豫,猛地一拍桌子:“好!就按林傑同誌說的辦!立刻準備視頻連線!要快!”
命令一下,整個指揮部再次高速運轉起來。
通訊保障人員迅速調試設備,連接京城。
等待連線的間隙,林傑能聽到自己心臟咚咚跳動的聲音。
他提出這個建議,是兵行險著。
如果專家支持韓誌軍,那他之前所有的堅持都會成為笑話,甚至可能被扣上“貽誤戰機”的帽子。
但他相信自己的判斷,相信那些紮根中國大地、深知基層複雜的專家的眼光。
韓誌軍坐在對麵,臉色陰晴不定,手指不停地撚著一支沒點燃的煙。
屏幕閃爍了幾下,信號接通了。
畫麵裡出現了幾位神情嚴肅的專家,居中那位白發蒼蒼、精神矍鑠的老者,正是陳院士。
“馬書記,各位江東省的同誌,你們好。”陳院士的聲音透過麥克風傳來,帶著一種撫慰人心的沉穩,“情況我們已經初步了解。時間緊迫,直接說正題。”
馬書記言簡意賅地介紹了當前邊州的疫情態勢和指揮部內部的兩套方案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