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論篇
本篇詳細闡述了風邪的性質及其致病特點,並深入剖析了五臟之風等多種風病的病因、症狀和診斷要點,這對於防風保健、預防和治療疾病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黃帝向岐伯請教道:“風邪之氣侵襲人體後,會導致多種不同的病症,有的表現為寒熱病,有的則是熱中病、寒中病、癘風病、偏枯病,或者其他類型的風病。由於這些病症的表現各異,因此病名也各不相同,而且有的風邪還會侵入人體的五臟六腑。我對這些情況感到困惑不解,希望您能為我講解其中的原理。”
岐伯回答道:“風邪之氣通常潛藏在皮膚之間,它既不能向內流通,也無法向外發散。然而,風邪具有運行迅速且善於變化的特點。當腠理開張時,人體就會感覺到寒冷;而當腠理閉塞時,人則會感到鬱熱煩悶。寒冷會導致飲食減少,發熱則會使肌肉逐漸消瘦。因此,如果一個人出現恍惚寒冷且無法正常飲食的症狀,就可以被診斷為寒熱病。”
風邪從陽明經進入胃部,然後沿著經脈向上行走到目內眥。如果一個人的身體比較肥胖,那麼風邪就無法向外發散,而是會停留在體內,形成熱中病,從而導致眼珠發黃。這是因為肥胖的人體內陽氣相對較盛,風邪與陽氣相互作用,使得體內的熱氣無法散發出去,進而引發眼珠發黃的症狀。
相反,如果一個人的身體較為瘦弱,那麼陽氣就容易外泄,從而使人感到畏寒。在這種情況下,風邪就會形成寒中病,導致患者不時地流眼淚。這是因為瘦弱的人體內陽氣相對不足,風邪入侵後,使得陽氣更加虛弱,無法抵禦寒邪的侵襲,從而引起流眼淚等症狀。
當風邪從太陽經侵入人體後,會在太陽經脈及其各個腧穴之間流行。這些風邪會散布在肌肉之間,與衛氣相互糾結、纏鬥。由於風邪的乾擾,衛氣的運行道路會變得不順暢,從而導致肌肉出現高起腫脹的現象,最終形成瘡瘍。
此外,由於衛氣受到風邪的影響而有所凝澀,無法正常運行,肌肉就會失去衛氣的滋養,進而變得麻木,感覺遲鈍。
而病病的產生則是因為營氣受熱而腐壞,使得血氣變得不清。這種情況下,鼻柱會受到侵蝕而損壞,皮膚也會出現變色和潰瘍的症狀。這是由於風寒之邪侵入經脈後,長期羈留不去,導致病情逐漸加重,所以這種病被稱為癘風,也有人稱之為寒熱病。
在春季的甲日和乙日甲日就是春天得每個月分為,三旬三個月,假如1號11號,21號,31號,乙日,2.12.22),人體最容易受到風邪的侵襲,這種風邪一旦侵入人體,就會引發肝臟方麵的疾病,也就是所謂的肝風。同樣地,在夏季的丙日和丁日每月3.13.23,丁日4.14.24.)風邪容易侵入心臟,導致心風的形成;而在長夏的戊日和己日,風邪則會影響脾臟,引發脾風;到了秋季的庚日和辛日,風邪又會侵襲肺部,形成肺風;最後,在冬季的壬日和癸日,風邪則會侵入腎臟,導致腎風的產生。
不僅如此,風邪還可能通過侵入五臟六腑的腧穴,進一步引發五臟六腑各自的風病。這些風病會沿著相應的經脈向內傳播,從而發展成為偏風病。此外,如果風邪從風府穴向上進入腦部,就會引發腦風病;如果風邪侵入頭部的目係,就會導致目風病的出現;而在睡覺時遭受風寒,或者飲酒後受到風邪的影響,都可能引發漏風病;在行房過程中出汗時感受風邪,就會形成內風病;剛洗完頭時感受風邪,則容易患上頭風病;風邪若長期停留在體內而不離去,還可能引發腸風或飧泄病;當風邪停留在腠理時,又會導致泄風病的發生。
綜上所述,風邪無疑是引發各種疾病的首要因素。至於它所產生的變化,會引發其他各種各樣的疾病,而且這些疾病的發生並沒有固定的規律可循。然而,追根溯源,這些病症的根源都是由於風邪入侵人體所導致的。
黃帝好奇地問道:“那麼,五臟風症的表現究竟有哪些不同之處呢?我非常渴望了解它們各自的診斷要點以及病態表現。”
岐伯詳細地回答道:“首先,肺風的症狀表現為多汗且懼怕風吹,麵色呈現出蒼白之色,還會不時地咳嗽並伴有氣短的現象。這種病症在白天時可能症狀較輕或者沒有明顯症狀,但到了夜晚則會加重。在診斷時,需要特彆留意眉上這個部位,因為肺風患者的眉間通常會呈現出白色。”
接著,岐伯繼續說道:“心風的症狀主要包括多汗、怕風,唇舌會感到焦躁,情緒容易激動、發怒,麵色發紅,病情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言語遲緩的情況。對於心風的診斷,關鍵在於觀察舌部,一般來說,心風患者的舌質會呈現出紅色。”
最後,岐伯提到了肝風的症狀:“肝風患者同樣有多汗、怕風的表現,常常會感到悲傷,麵色略微發青,咽喉部位乾燥,情緒容易波動,有時甚至會對女性產生厭惡感。在診察時,重點要關注眼下這個部位,因為肝風患者的眼圈往往會呈現出青色。”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脾風的症狀主要表現為多汗怕風,身體疲倦乏力,四肢慵懶不願活動,麵色略顯微黃,食欲不佳,不想進食。在診察時,應重點觀察鼻尖,若鼻尖呈現黃色,則可初步判斷為脾風。
腎風的症狀包括多汗怕風,麵部浮腫肥胖,腰脊疼痛難以挺直,麵色黑如煙灰,小便不暢。診察時,需著重觀察麵頰,若麵頰呈現黑色,則可能是腎風所致。
胃風的症狀有頸部多汗,畏懼風邪,飲食時吞咽困難,膈塞不通,腹部容易脹滿,穿衣過少時腹部會發脹,食用寒涼食物後容易發生泄瀉。診察的關鍵在於觀察患者的形體,若形體消瘦而腹部卻脹大,則可能是胃風的表現。
頭風的症狀為頭麵部多汗,懼怕風邪,每當起風的前一天,病情就會加重,頭痛劇烈,甚至不敢離開室內,而待到起風的當日,病痛則會稍有減輕。
漏風的症狀是多汗,甚至連單薄的衣服都無法穿著,進食時也會出汗,嚴重時全身都會出汗,喘息時害怕風邪,衣服常常被汗水浸濕,口乾易渴,難以耐受勞累。
泄風的症狀主要表現為多汗,汗水浸濕衣裳,口中感覺乾焦,身體不耐勞累,周身疼痛且伴有發冷的感覺。
黃帝聽後,讚歎道:“講得好!”
痹論篇
接下來,岐伯開始講述痹論篇的內容。所謂痹,就是指閉塞阻隔不通的病症,其常見症狀包括肢節疼痛、麻木、屈伸不便等。
岐伯指出,痹病的主要成因是風寒濕三種邪氣雜合一起侵入人體。由於感受邪氣的輕重程度不同,以及邪氣侵犯的部位和病人的體質各異,就會產生不同的病症。
黃帝對此產生疑問,問道:“痹病是怎樣產生的呢?”
岐伯回答道:“風、寒、濕這三種邪氣相互夾雜,侵入人體後就會形成痹病。其中,如果風邪偏重,就叫做行痹;如果寒邪偏重,就叫做痛痹;如果濕邪偏重,就叫做著痹。”
黃帝繼續追問:“痹病又分為五種,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解釋道:“在冬天患上這種病,我們稱之為骨痹;在春天患病,就叫筋痹;夏天發病則是脈痹;長夏得病的話,被稱為肌痹;而在秋天出現此病症,就叫做皮痹。”
黃帝接著問道:“如果這種病向內侵襲,影響到了五臟六腑,那是受到了什麼樣的邪氣影響呢?”
岐伯回答說:“五臟都有與之相對應的人體部位。假如疾病長時間沒有得到治愈,那麼邪氣就會逐漸侵犯並沾染到與之相匹配的內臟。因此,骨痹若未能治愈,再次受到邪氣侵襲,就會感染到腎臟;筋痹若未能痊愈,再次遭受邪氣入侵,就會感染到肝臟;脈痹若未能根治,再次被邪氣侵犯,就會感染到心臟;肌痹若未能治愈,再次受到邪氣侵擾,就會感染到脾臟;皮痹若未能治愈,再次遭受邪氣攻擊,就會感染到肺臟。我剛才所說的這些痹症,都是由於各個臟器在其各自所主的季節裡,反複受到風、寒、濕氣的侵襲而導致的。”
凡痹病侵入到五臟的症狀,各有不同。肺痹的症狀表現為煩悶脹滿,喘息不止,甚至會有嘔吐的現象發生;心痹的症狀則是血脈運行不暢,導致心煩意亂,心悸不安,還會突然出現氣逆上衝而喘息的情況,同時伴有咽乾、噯氣等症狀,逆氣上衝時還會引起恐懼之感;肝痹的症狀主要是夜間睡眠時常常容易受驚,口渴飲水較多但小便也相應增多,且氣逆向上會牽引至小腹,猶如懷孕一般;腎痹的症狀是身體容易出現腫脹,臀部著地而雙腳無法行走,脊柱彎曲變形甚至高過頭頂;脾痹的症狀為四肢疲倦乏力,咳嗽時會嘔出汁水,進而導致胸部阻塞不通;腸痹的症狀是頻繁飲水卻無法正常排尿,腹腸之氣上逆引發喘息急迫,有時還會出現泄瀉的情況;胞痹的症狀是小腹膀胱部位按壓時會感到疼痛,就好像裡麵灌注了熱水一樣發燙,同時小便也會出現滯澀不通暢的現象,並且鼻子會流出清涕。
五臟的精氣,處於安靜狀態時就能得到滋養和守護,而處於躁動狀態時則會被耗散和消亡。人如果飲食過度,腸胃就會受到損傷。當邪氣逆行時,會引起呼吸急促,這是因為痹病發生在肺臟;當邪氣逆行時,會引起憂傷思慮,這是因為痹病發生在心臟;當邪氣逆行時,會引起遺尿,這是因為痹病發生在腎臟;當邪氣逆行時,會引起疲乏口乾,這是因為痹病發生在肝臟;當邪氣逆行時,會引起肌肉消瘦,這是因為痹病發生在脾臟。
各種痹病如果長期得不到治愈,就會進一步向體內深入發展。然而,那些風邪偏盛的痹病卻比較容易痊愈。
黃帝問道:“患了痹病的人,有的會死亡,有的會長期忍受疼痛而難以痊愈,還有的卻容易痊愈,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回答說:“痹病如果侵入五臟,就會導致死亡;痹病如果停留在筋骨之間,就會引起長期的疼痛且難以治愈;痹病如果隻停留在皮膚之間,就比較容易痊愈。”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黃帝接著問道:“那麼,痹病侵害六腑又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岐伯解釋道:“這正是飲食不節製、起居失去規律而引發腑痹的根源所在啊!六腑各自都有其特定的腧穴,當風寒濕氣侵襲這些腧穴時,就會與內在不良飲食習慣所產生的病因相互呼應,從而導致病邪沿著腧穴侵入,並滯留在相應的腑臟之中。”
黃帝緊接著追問:“那麼,用針刺來治療這種病症應該如何操作呢?”岐伯回答道:“五臟分彆有與之對應的腧穴,六腑也各有相應的合穴。我們隻需循著經脈運行的路線,找到各自發病的部位,然後選取相應的穴位進行針刺,疾病自然就能夠痊愈了。”
黃帝思考片刻後,又提出一個問題:“營衛之氣是否也會使人患上痹病呢?”岐伯耐心地解釋道:“營氣乃是由水穀精微所化生的精氣,它能夠調和五臟的正常運轉,並散布於六腑之間,最後彙入血脈之中。正因如此,營氣才能夠沿著經脈上下運行,起到聯絡五臟六腑的重要作用。”
衛氣,源自水穀精微所化生的悍氣,它具備流動迅速而滑利的獨特特性。由於其無法進入脈中,因而主要循行於皮膚之中、肌肉之間,如同無形的護衛,熏蒸於肓膜之間,並廣泛散布於胸腹之內。可以說,衛氣在體內扮演著重要的防禦角色。然而,倘若營衛之氣的運行出現違逆,不再遵循既定的常規,人便會因此生病。營衛之氣一旦能夠順和協調,疾病便會有所好轉乃至痊愈,這表明營衛之氣的和諧對於人體健康至關重要。值得注意的是,若營衛之氣不與風寒濕邪之氣相合,通常不會引發痹病。這也提示我們,外邪的侵入與營衛之氣的失調是痹病發生的重要因素。黃帝聽後,不禁讚許道:“講得好!”然而,他繼續提出疑問:“痹病的症狀表現多樣,有的令人疼痛不堪,有則毫無痛感,有的表現為麻木不仁,有的呈現寒象,有的卻顯熱象,有的皮膚乾燥異常,有的則濕潤油膩,這背後究竟是何緣故?”這些問題顯然引發了黃帝對痹病複雜症狀的好奇和思考。岐伯作為醫學智慧的化身,開始詳細解釋說:“疼痛的出現,往往是因為寒氣偏多。寒氣侵入體內,如同冰冷的水滴凝結在流動的河流中,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故而患者會感到疼痛難忍。而不痛卻麻木的情況,通常是由於患病時間較長,病邪深入體內,使得營衛之氣的運行變得滯澀。雖然經絡有時還能通行,但已經無法將充足的營養輸送到皮膚等部位,所以不痛;但皮膚缺乏滋養,便會產生麻木之感。”“若患者表現為寒象,則是因為體內陽氣較少,陰氣偏盛。陰氣與病氣相合,進一步加劇了寒氣的勢力,因此患者會覺得寒冷。”岐伯進一步分析道,“至於熱象,則是由於陽氣偏盛,陰氣不足。在病氣的作用下,陽氣與陰氣相互衝突,陽氣占據上風,故而患者表現出熱象。”“那些多出汗的患者,多半是因為感受了過多的濕氣。濕氣與陰氣相結合,而體內陽氣不足,無法有效驅散濕氣。兩氣相合感應,導致患者出汗過多,身體濕潤。”岐伯的解釋細致入微,讓黃帝對痹病的症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黃帝似乎仍不滿足,繼續追問:“那麼,得痹病而不疼痛的情況又是如何產生的呢?”岐伯耐心地回答說:“痹病若發生在骨,則會使身體沉重,如同背負著無形的重擔;若發生在脈,則會導致血液凝澀,流動不暢,如同河流被淤泥堵塞;若發生在筋,則會使筋脈屈曲,無法伸展,如同被束縛的繩索;若發生在肌肉,則會使肌肉麻木,如同失去了感知的木頭;若發生在皮膚,則會使皮膚感覺寒冷,如同置身於冰窖之中。正因為存在這五種不同的情況,所以患者並不會感到疼痛。一般來說,凡屬痹病一類疾患,遇到寒冷則會加劇筋肌的拘急,如同被凍結的湖水;遇到炎熱則會使得筋肌鬆緩,如同融化的冰淇淋。”黃帝聽後,滿意地點頭道:“講得好!”他對岐伯的精彩解釋表示認可和讚賞。
那麼,親愛的夥伴們,我們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希望這些知識能對您有所幫助。明天我們將繼續探討其他有趣的話題,期待與您再次相聚,共同探索醫學的奧秘!
喜歡我的中醫生涯之路請大家收藏:()我的中醫生涯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