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陰陽明論篇,猶如一座神秘的醫學殿堂,本篇詳細論述了太陰、陽明兩經如影隨形,互為表裡,它們在陰陽異位、虛實逆從等方麵的變化猶如變幻莫測的風雲,令人難以捉摸。明確指出陽如熾熱的太陽,主外;陰似沉靜的月亮,主內,陰經陽經如兩條奔騰的河流,分彆對五臟六腑產生深遠影響,正所謂“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此理論成為中醫斷病的不二法門,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醫者前行的道路。同時,文中還指出脾如勤勞的農夫,主四肢,若脾病,則如根基動搖,四肢便如風中殘燭,搖搖欲墜。
黃帝一臉疑惑地問道:“太陰、陽明兩經,互為表裡,同屬脾胃所屬的經脈,然而它們所產生的疾病卻不儘相同,這究竟是為何呢?”
岐伯微微一笑,解釋道:“這其中的緣由其實並不複雜。太陰和陽明,一陰一陽,分彆屬於陰經和陽經,其循行的路線自然有所差異。而且,在人體的生理活動中,它們或虛或實,或順或逆,或從內生,或從外入,發病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正因為如此,它們所引發的疾病自然也就各不相同了。”
黃帝聽後,若有所思地點點頭,繼續追問道:“那麼,我想詳細了解一下它們之間具體的不同情況。”
岐伯說:陽氣,屬於天氣,主司人的外在護衛;陰氣,屬於地氣,主司人的內在養護。所以陽氣運行的路線實,陰氣運行的路線虛。所以凡是賊風虛邪傷人,外表的陽氣先受侵害;飲食起居失調,內在的陰氣先受損傷。
陽分受邪,往往傳入六腑;陰氣受病,常常累及五臟。邪氣入六腑,引起發熱不得安臥,內氣上逆而喘促;邪氣入五臟,則引起脘腹脹滿,閉塞不通,大便泄瀉,病久便產生痢疾。所以喉主管呼吸而通天氣,咽主管飲食而連地氣。因此陽經易受風邪,陰經易感濕邪。所以陰氣從足上行至頭,再向下沿臂膊到達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再向下行到足。所以說,陽經的病邪,先上行達到極點,再向下行;陰經的病邪,先下行達到極點,再向上行。因此說外感風寒引起的病症,上部先有感受;內濕虛邪引起的病,下部先被侵害。
黃帝說:脾病會引起四肢麻痹,行動不便,這是為什麼?
岐伯說:四肢都是稟受胃中水穀之精氣的滋養,但胃中之精氣不能直接到達四肢的經脈,必須依賴脾的傳輸,才能夠得到營養。如今脾有病了不能為胃輸送水穀之精氣,四肢不能得到營養,則精氣日漸衰減,經脈不暢,筋骨肌肉都沒有精氣從而生成,因此四肢便不能活動了。
黃帝道:脾臟不能主旺一個時季,這是為什麼?
岐伯說:脾屬土,主管中央之位,常以四時長養四臟,分彆在四季之末的十八日,不單獨主旺一個時季。脾臟是經常為胃土傳輸水穀精氣的。土是養育萬物而效法天地的運行規律。所以它能從上到下,從頭到足,而不專注旺於一個時季。
黃帝道:脾與胃不過是以一膜相連罷了,而能為胃轉輸津液,這是為什麼?
岐伯說:足太陰脾經,屬三陰經之一,它的經脈貫通到胃,連屬於脾,與咽喉聯絡,所以通過太陰脾經能把胃中水穀之精氣輸送到手足三陰經。足陽明胃經,為脾經之表,是供給五臟六腑的營養之海,也能將太陰之氣輸送到手足三陽經。五臟六腑各通過脾經而接受胃中的精氣,所以說脾能為胃運行津液。若四肢得不到水穀之氣的滋養,精氣便日趨衰減,脈道不暢,筋骨肌肉便得不到精氣的營養,因而也就喪失正常的功用了。
氣厥論篇
本篇討論的是寒熱之氣在臟腑之間互相轉移而發生病變的問題,分析了臟腑的病變症狀以及它們之間的緊密聯係,說明一個臟腑有病,便可以影響其他,互相傳變,必須加以重視。
黃帝問:五臟六腑的寒熱互相轉移的情況是怎樣的?
岐伯說:腎移寒於脾,則病為浮腫和氣息不足。脾移寒於肝,則病為浮腫和筋攣。肝移寒於心,則病為發狂和胸中阻塞不暢。心移寒於肺,則為肺消;肺消病的症狀是飲一分水,會排泄二分的小便,屬死症。肺移寒於腎,則為湧水;湧水病的症狀是腹部按之不硬,但因為水氣留居於大腸,所以快走時腸中淙淙作響,就像皮囊裝的水那樣,這是水氣之病。脾移熱於肝,則病為驚駭和流鼻血。肝移熱於心,則為死症。心移熱於肺,時間長了則為鬲消。肺移熱於腎,時間長了則為柔癢。腎移熱於脾,時間長了就成痢疾,是死症,無法治療的。胞移熱於膀胱,則病為小便不利和尿血。膀胱移熱於小腸,便會使腸道隔塞,大便不通,熱氣上行,以至口舌潰瘍生瘡糜爛。小腸移熱於大腸,則病為熱結不散,成為伏瘦,或為痔瘡。大腸移熱於胃,則使人消化增強,吃得雖多而身體瘦弱,這種病稱為食亦。胃移熱於膽,也叫做食亦。膽移熱於腦,則鼻內感覺辛辣而成為鼻淵;鼻淵病的症狀,是鼻子常流濁涕不止,日久可導致鼻中流血,兩眼失明。以上這些病症,都是由於寒熱之氣厥逆,在臟腑中互相遺傳而引起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咳論篇
本篇是專門論述咳嗽疾病的,雖然表麵上看咳嗽是由於肺部引起的,但是其症狀和病因與五臟六腑都有關係,不同的臟器引起的咳嗽,其表現也不一樣。而且,咳嗽的發病與四時也有很大關係,咳嗽日久不愈,便會發生轉移,所以針對不同的咳嗽要采取不同的治療措施。
岐伯說:陽氣,如同天空中的陽光,賦予萬物生機,具有保護人體外部的作用;陰氣,則如大地中的滋養之泉,負責養護人體的內部。因此,陽氣的運行路線如同堅實的城牆,守護在外;陰氣的運行路線則如涓涓細流,滋潤於內。正因為如此,外界的賊風邪邪侵襲人體時,體表的陽氣首當其衝;而飲食不節、起居失常時,內在的陰氣則先受到損傷。陽分受邪,往往會傳入六腑,影響消化與排泄;陰氣受病,則常累及五臟,損害人體的根本。病邪侵入六腑,會導致發熱、失眠以及內氣上逆引起的喘促,身體因此失去安寧;病邪侵入五臟,則會引起脘腹脹滿、閉塞不通以及腹瀉,長久下來可能發展為痢疾。喉嚨如同呼吸之門,主管呼吸,與天氣相通,使清氣得以進入人體;而咽喉則是飲食之通道,與地氣相聯,輸送水穀精微到全身。因此,陽經容易受到風邪的侵襲,如風過無痕,卻難以捉摸;陰經則容易感染濕邪,如濕土黏膩,難以清除。陰氣從足部緩緩上行至頭部,再向下沿著臂膀到達指尖,如同夜間的露水悄然滋養萬物;而陽氣則從手部迅猛上行至頭部,再向下行至足部,如同白日的陽光普照大地。所以說,陽經的病邪,先上行達到極點,如同烈火燎原,再向下行;陰經的病邪,先下行達到極點,如同潛流暗湧,再向上行。因此,外感風寒引起的病症,往往是上部先有感受,如寒風襲麵;而內濕虛邪引起的病,則下部先被侵害,如濕土浸足。黃帝問:脾病會導致四肢麻痹,行動不便,這是為什麼呢?岐伯解釋說:四肢如同大地的枝葉,都需要依賴胃中的水穀精氣來滋養,如同枝葉需要雨露的滋潤。然而,胃中的精氣並不能直接到達四肢,必須依靠脾的傳輸才能實現,如同雨水需要通過土壤的滲透才能滋養植物的根部。現在脾有病,無法為胃輸送水穀精氣,四肢無法得到應有的營養,精氣日漸衰減,經脈不通暢,如同河道堵塞,筋骨肌肉也得不到精氣的滋養,如同植物失去水分,因此四肢便無法正常活動了。黃帝又問:脾臟不能單獨主旺一個季節,這是為什麼?岐伯答道:脾屬土,主管中央之位,如同大地承載萬物。通常在四季之末的十八天中分彆長養四臟,如同大地在四季更替中默默滋養萬物,並不單獨主旺一個時季。脾臟負責為胃土傳輸水穀精氣,如同土壤為植物提供養分。而土是養育萬物並效仿天地運行規律的,如同大地隨著四季的變化而調整自身的功能。因此,脾能從上到下、從頭到足地滋養全身,如同大地滋養萬物,而不專注於旺於一個季節。黃帝繼續問:脾與胃僅以一膜相連,卻能為胃轉輸津液,這是為什麼?岐伯解釋說:足太陰脾經是三陰經之一,如同大地的血脈,其經脈貫通胃,連屬於脾,並與咽喉相連,如同河流貫通大地。因此可以通過太陰脾經將胃中的水穀精氣輸送到手足三陰經,如同河流將水分輸送到大地各處。足陽明胃經是脾經之表,為供給五臟六腑營養的海,如同海洋滋養萬物,也能將太陰之氣輸送到手足三陽經,如同海洋蒸發成雲,滋潤大地。五臟六腑都通過脾經接收胃中的精氣,如同萬物通過大地吸收養分,因此脾能為胃運行津液。如果四肢得不到水穀之氣的滋養,精氣便會日漸衰減,脈道不暢,如同河道乾涸,筋骨肌肉也得不到精氣的營養,如同植物枯萎,從而喪失正常的功能。氣厥論篇本篇深入探討了寒熱之氣在臟腑之間互相轉移引發病變的問題,詳細分析了臟腑病變的症狀以及它們之間的緊密聯係。說明一個臟腑有病,便可以影響其他臟腑,互相傳變,因此必須加以重視,如同蝴蝶振翅,可能引發連鎖反應。黃帝詢問:五臟六腑的寒熱互相轉移的情況是怎樣的?岐伯回答說:腎將寒移至脾,如同冰雪覆蓋大地,會導致浮腫和氣息不足。脾將寒移至肝,如同寒霜侵襲樹木,會引發浮腫和筋攣。肝將寒移至心,如同寒風穿透心房,會導致發狂和胸中阻塞不暢。心將寒移至肺,如同冰淩阻塞氣道,會發展為肺消;肺消病的症狀是喝一分水會排泄二分的小便,如同冰雪融化流失,是一種死症。肺將寒移至腎,如同寒流侵襲水源,會引發湧水;湧水病的症狀是腹部按之不硬,但由於水氣留居於大腸,快走時腸中會發出淙淙的聲響,如同皮囊裝的水一樣,這是水氣之病,如同河水泛濫成災。脾將熱移至肝,如同烈火焚燒森林,會使人驚駭和流鼻血。肝將熱移至心,如同烈焰吞噬心臟,是死症,如同火焰焚毀一切。心將熱移至肺,長久下來會發展為鬲消,如同熾熱烤焦土地。肺將熱移至腎,長久下來會引發柔癢,如同乾熱導致土地龜裂。腎將熱移至脾,長久下來會形成痢疾,如同濕熱腐蝕土壤,也是死症,無法治療,如同被侵蝕的土地難以恢複。胞將熱移至膀胱,會引發小便不利和尿血,如同熱水堵塞河流。膀胱將熱移至小腸,會使腸道隔塞,大便不通,熱氣上行,導致口舌潰瘍生瘡糜爛,如同河水汙染導致生態破壞。小腸將熱移至大腸,會引發熱結不散,成為伏瘦,或引發痔瘡,如同河流淤塞導致洪水。大腸將熱移至胃,會使消化增強,吃得多而身體瘦弱,這種病稱為食亦,如同河流泛濫導致土地貧瘠。胃將熱移至膽,也叫做食亦,如同河水倒灌影響水源。膽將熱移至腦,會使鼻內感覺辛辣,引發鼻淵;鼻淵病的症狀是鼻子常流濁涕不止,日久可能導致鼻中流血,兩眼失明,如同河水汙染導致水源變質,無法滋養萬物。以上這些病症,都是由於寒熱之氣厥逆,在臟腑中互相遺傳而引起的,如同自然界中的生態失衡,導致萬物凋零。咳論篇本篇專門論述咳嗽疾病,雖然咳嗽表麵上看是由肺部引起的,但其症狀和病因與五臟六腑都有關係,如同森林火災可能源於不同的原因,不同的臟器引起的咳嗽表現也不同。此外,咳嗽的發病與四時也有很大關係,如同四季變化影響萬物生長,咳嗽日久不愈,便會發生轉移,因此針對不同的咳嗽要采取不同的治療措施,如同治理不同的生態問題需要不同的方法。黃帝問道:肺臟能使人咳嗽,為什麼呢?岐伯回答說:五臟六腑都能使人咳嗽,不單是肺如此,如同森林中的各種樹木都可能引發火災。黃帝說:我希望聽聽具體的情況。岐伯說:皮毛與肺相應合,如同森林的外圍防護,皮毛先受到邪氣,就會影響到肺臟,如同森林邊緣的火災會蔓延到內部。若由於吃了寒冷的飲食,胃裡的寒氣循著肺脈上行至肺,就會引發肺寒,這樣內外寒邪相合,如同內外夾攻,停留在肺臟,從而引起肺咳。五臟各自在所主的時令受病,如同樹木在不適合的季節受到病蟲害,若不在其時令受病,則是由傳導而受病的,如同病蟲害通過其他途徑傳播。人與天地相應合,因此五臟在所主的時令受寒邪,就會得病,如同樹木在不適合的季節受到寒冷侵襲。輕微的,會發生咳嗽;嚴重的,會引發腹瀉、腹痛,如同樹木受到病蟲害後生長不良。所以,秋天時,肺先受邪,如同秋天樹葉容易枯萎;春天時,肝先受邪,如同春天樹木容易受到病蟲害;夏天時,心先受邪,如同夏天樹木容易受到高溫影響;長夏時,脾先受邪,如同雨季樹木容易受到潮濕影響;冬天時,腎先受邪,如同冬天樹木容易受到寒冷侵襲。黃帝問:這些咳嗽怎樣區彆呢?岐伯說:肺咳的症狀是咳時氣喘,如同風卷殘雲,呼吸有聲,嚴重時會咳血,如同樹葉飄落。心咳的症狀是咳時心痛,如同樹木的根部受損,喉中好像有東西阻塞,嚴重時咽喉腫痛堵塞,如同樹枝被折斷。肝咳的症狀是咳時兩脅肋下疼痛,如同樹木的枝乾受損,嚴重時痛得不能轉身,轉身則兩脅下脹滿,如同樹木被壓彎。脾咳的症狀是咳時右脅下疼痛,並隱隱作痛,牽引到肩背,如同樹木的枝葉受損,嚴重時不能動,一動就會使咳嗽加劇,如同樹木被搖動。腎咳的症狀是咳時腰背互相牽引作痛,如同樹木的根基不穩,嚴重時會咳吐痰涎,如同樹木的汁液流失。黃帝問:六腑咳嗽的症狀如何?是怎樣得病的?岐伯說:六腑咳嗽的症狀各有不同,病因也各異。例如,胃咳的症狀是咳時嘔吐,如同河流泛濫,嚴重時嘔吐出蛔蟲,如同河流中的雜物。膽咳的症狀是咳時口苦,如同苦澀的泉水,嚴重時嘔吐膽汁,如同泉水中混入雜質。大腸咳的症狀是咳時大便失禁,如同河道決堤。小腸咳的症狀是咳時小腹痛,並牽引至腰背,如同河流受阻。膀胱咳的症狀是咳時小便失禁,如同水庫失控。三焦咳的症狀是咳時腹滿不欲飲食,如同河流淤塞。這些咳嗽的發生,多是由於六腑功能失調,如同河流生態失衡,邪氣上逆,影響肺部所致,如同汙染的河流影響空氣。因此,在治療咳嗽時,必須根據具體症狀和病因,采取相應的措施,如同治理河流汙染需要對症下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同恢複河流生態才能使萬物複蘇。通過以上詳細的解釋,可以看出,咳嗽雖然是一種常見的病症,但其背後卻蘊含著複雜的病因和病機,如同自然界中的生態問題。隻有深入理解這些病因和病機,如同了解生態係統的運作規律,才能製定出有效的治療方案,如同製定科學的生態修複計劃,幫助患者早日康複。同時,這也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飲食起居的調理,如同保護自然環境,避免寒熱之氣的侵襲,如同避免環境汙染,保持臟腑功能的正常運行,如同維護生態係統的平衡,以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如同保護自然免受破壞。
黃帝道:講得好!
那麼好親愛的夥伴們今天咱們就分享到這裡,明天繼續。
喜歡我的中醫生涯之路請大家收藏:()我的中醫生涯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